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湖诗人多生活困顿、四处干谒,而南宋繁荣的经济与文化又培育了他们细腻的情感与丰富的欲望,其悲喜多和生计、感官和身体密切相关,具有近世性。他们笔下的饥寒劳顿不再具有“天降大任于斯人”的形而上意味,而南宋理学对羞耻感的多方塑造,更凸显其面目举止之“可羞”。他们在诗画创作中大量引入梅花,且通过文字、图像,将梅花塑造为遮蔽/彰显自我的符号,“嚼梅”则是其获得情感升华的独特途径。江湖诗人宋伯仁的《梅花喜神谱》即将梅花展示为面容,以一百幅图呈现梅花由荣而悴的过程,并配以五言诗,写梅、画梅,“捋香嚼粉”,以获得情感的升华。  相似文献   

2.
托物以言志而使物皆著我之色彩,不啻为中国诗歌的一大传统。梅花,是诗人杨圻诗中萦绕不去的意象。诗人爱梅、种梅、画梅、咏梅。在他一系列的咏梅诗中,诗人托梅或表个人之志,或寄悼亡之情,或寓家国之痛。即句句系梅,处处写己。本文即以杨圻梅花诗为支点,以窥诗人之心志。  相似文献   

3.
女词人吴藻的一生由饮酒读<骚>到避世逃禅,心迹之演变在古代女性文化人中颇具典型性.本文由梅花意象与净土意识之渊源入手,通过对吴藻前、中、后期梅花词所流露出的禅意之淡浓浅深的对比,探寻吴藻心态变化之轨迹、情感流走之脉息,并通过内在心理动因和外在文化环境诸因素分析词人避世逃禅心迹之所以借梅花意象作表征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著名的苏州邓尉“香雪海”梅景,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明确的文字记载则始于元代末年。明代以来邓尉梅花迅速发展,从明中叶嘉靖年间开始呈现繁盛景象,直至清乾隆年间。其中从明万历至清康熙的一个半世纪,是其极盛期,面积之广、游人之多、名声之大都空前绝后。大约从乾隆后期开始,邓尉梅花因当地种植结构的变化而逐步衰落。邓尉梅花的兴盛,与当地湖滨丘陵地区果树种植之地理优势及产业传统密切相关。邓尉梅花是由大片果树种植而形成风景名胜的典型个案,是我国历史上种植规模最大,盛况持续时间最长,社会影响最为深广的梅花景区,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栽培梅花发展的顶峰,无论是在中国梅文化发展史上,还是在风景名胜及旅游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梅花花色之美的美学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花花色是梅花的关键审美属性 ,同时具有相对独立的美学意义。梅花作为审美客体有三种存在状态 ,即“物态审美客体”、“物化审美客体”和“物态化审美客体” ;相应地 ,梅花花色之美分别展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 ,并主要体现为“优美”和“壮美”两种审美价值类型。梅花花色之美的绝对性源于梅花花色独特的自然属性。梅花花色之美的相对性主要是指 ,梅花花色的美感因环境因子的衬托而凸现。  相似文献   

6.
从梅花意象看吴藻的逃禅心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词人吴藻的一生由饮酒读《骚》到避世达禅,心迹之演变在古代女性文化人中颇具典型性。本文由梅花意象与净土意识之渊源入手,通过对吴藻前、中、后期梅花词所流露出的禅意之淡浓浅深的对比,探寻吴藻心态变化之轨迹、情感流走之脉息,并通过内在心理动因和外在文化环境诸因素分析词人避世逃禅心迹之所以借梅花意象作表征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湖州市是历史上著名的物产富饶、人文荟萃之地,而此处梅花的自然分布,尤其是经济和观赏栽培也展示出明显的优势。南北宋之交乌程菁山梅景连绵十里,在古代梅花风景名胜中,出现时间仅晚于大庾梅岭和西湖孤山,而规模则远过之。其后武康烟霞坞、乌程栖贤山、长兴川口和合溪等地梅景也都以规模称胜。如此大规模梅景的密集分布、辗转出现,在整个古代州府一级的行政区域中极为罕见,由此形成的深厚产业传统亦传承至今。湖州地处江南腹地,介于苏杭之间,其梅花盛况构成了这一地区梅花种植深厚的地缘基础,大大丰富和促进了这一地区梅产业和梅花风景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姜夔词中有相当数量的作品运用梅花传情达意。姜夔词中的梅花意象众多,按其作用的不同,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梅花作为吟咏的对象,全词以梅花为主角;另一类的梅花意象表现为梅花在词中多是一种点缀与衬托,起着配角的作用。其特点为:虽写的是梅花,但往往篇中很少出现梅花,或者未出现“梅”的字面,却句句紧扣梅花落笔;写梅往往不是只单单写梅,而是要与月、雪等意象连在一起写;姜夔笔下的梅花寓有多种情感;写梅用到了多种手法。  相似文献   

9.
林红玉本名隐喻——兼论林红玉的“玉德”之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红玉本名隐喻其人如玉,她是除宝玉、黛玉、妙玉之外的另一块色泽艳丽的美玉,具有"玉性"特征。如同其他的以"玉"字命名的人物形象一样,她也有"高洁"诚信"智慧"忠义"等"玉德"之美,她是作者所同情、赞颂的下层丫头形象。作者以"玉"字为其命名应特别值得注意,对林红玉本名隐喻的索解似可以还原其人的本来面目,消除对她的种种误解。  相似文献   

10.
余华《鲜血梅花》的解读历来有"寻找"说,复仇说,存在虚无说,荒谬说等多种解读的意义,相隔多年之后,重读《鲜血梅花》,循着梅花剑传说的演绎之路,作者以不动声色的冷静客观,将历史的辉煌和现实的无奈一一呈现于世人面前,文本中成对人物及意象构筑起东方文化特有的二元传统,令人沉溺进而反思。联系余华之后的创作,《鲜血梅花》昭示了当下人的一条无可选择无可奈何的"现实"之路。  相似文献   

11.
李清照的梅花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格远韵之寒梅是李清照审美理想的最高典范 ,它真实地记载着作者丰富复杂的生命情感历程 ,是作者个体形象和内在精神的物化表现形态 ,也是作者精心营造的一个纯美境界—理想的人格、人类的挚爱、和平温馨的生活和美丽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2.
关于大庾岭的名称应以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的解释最可信赖,即西汉时有监军庾姓驻此,故名庾岭。唐以来通称梅岭,是因岭上多梅,与梅鋗等人无关。庾岭梅花最迟在六朝后期开始闻名,以花期特早、枝分南北、花色红小著称。岭路开凿之后,交通繁忙,沿路梅花生长艰难,风景难以持久,但历代风雅过客和当地官吏屡有补植,使这一风景名胜兴废继绝,延续至今。庾岭梅景规模有限,其实际观赏价值并不突出,但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其梅花之祖、春信之先、华夷分野等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迁客行人登临观赏无不深有感触,因而庾岭梅景在梅文化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梅花与绘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画梅历史悠久、流派众多、作品丰富。该文通过查阅历代画梅理论、历史与画册等,在对画梅历史做了简练勾勒的基础上,着重对画梅的种类、枝干的形态和花朵的画法等方面进行归类研究,梳理出画梅种类上宫梅、野梅之别,枝干形态上直立、横斜、倒挂、稀疏和繁密之异以及花朵画法上勾勒着色、用色点染、点墨和圈白之变。这对把握历代画梅的技法演变、崇尚审美与精神追求等规律和认识中国绘画与梅花美学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中华文化象喻系统里,花卉一直占有重要位置,对花卉的书写总是展现出一定时期的士人心态和审美观念,从中又折射出整个社会的文化心理以及国家的政教精神.北宋时的牡丹书写超越了其本来象征皇家尊贵的单纯意义范畴,具有了对皇权应然的期许,彰显出帝王与民同乐、共享太平的意义,是当时内圣外王政教精神的具象化呈现.随着仁宗亲政之后锐意革新,政教精神也发生改变,牡丹作为盛世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在主流话语中的地位受到挑战且日益旁落.南渡之后,理学的滋长与传播赋予士人以清白自守和抱道慎独的精神追求.其时,南方触目而见的梅花因其种种特性日益引起士大夫文人的注意,经过意识形态的深入影响和社会文化的不断塑造,文学书写中的梅花形象被赋予孤独自守与凌霜傲雪等文化内涵,这不仅契合了南宋政教精神所强调的夷夏之防以及举国崇尚的在艰难中负重致远的精神,也成为士大夫文人寄托其道德理想和人格追求的习惯性表达.  相似文献   

15.
扬州梅花名胜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州是古代艺梅的一大胜地。隋唐以前扬州治在江南,南朝梁何逊法曹咏梅之事不在今扬州,但却成了扬州梅事的一段佳话。宋以来梅花欣赏、种植风气高涨,扬州是其中一个重要地区。著名的赏梅胜地有南宋真州梅园、扬州梅花岭、蜀冈"小香雪海",康乾之世盛极一时的扬州园林也大多有梅景营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形象体现;绘画的主旨是立象尽意,其目的为"通德类情","天人合一","物我共化",取得自然万物之意象,以传达人的思想、情感.得意忘象,不似求似,直逼中国画取象的本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山水画取象的法源;笔墨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与绘画外在审美形式.中国山水画创作,以观物取象为基点,以中华民族特有的笔墨立象尽意为旨归,所表现的"道",容量之大,奥理之深,是其他画种难以企及的.  相似文献   

17.
几乎每个国家都有公认的国花,选择国花,既应考虑国家的历史文化、民众基础,也应考虑能否代表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面貌.而最能代表中国和中华民族精神面貌的花种是梅花.  相似文献   

18.
美之所以被人所感知,是因为存在着吸引人的精神的品质.即没有与精神同质的观念,那物质就不美.梅花拥有吸引诗人山上忆良的精神的品质.这就是梅花所拥有的傲然风骨这一美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9.
在人类社会中 ,“姓氏”归属公名,“名字”则为私人所有,是故本文专以制度创始 之先秦时期为主,研究该时期命名取字之状况,以凸显其所隐藏之人文精神。本文首先 述说了公名之兴起、“名”与“字”之别,以追溯“名、字”之渊源。其次,论述了先秦 命名取字现象:就积极五法与消极八避以呈现命名原则,并区分五种义类方式以明晰取字之 类型。其后,则透过上述现象,分由三大论点以呈显其人文精神:(一)由命名典礼揭露人文 之痕迹:1.“人”文之准备,2.命名典礼之人文意义;(二)由冠礼取字进入成人之人文世 界:1.践行礼义以为成人,2.男女有别以各竟其功,3.冠德励志以彰显人文;(三)由当 时之人物称号凸显其社会人文特质:1.先字后名以示尊名之义,2.以敬美之称标 榜礼文世 界,3.标明行次以注重家族伦理,4.提示封建伦理,5.注重职官之社会地位。文末,则 以理性发扬命名取字之人文精神作结。  相似文献   

20.
梅花在《红楼梦》中有突出的表现,这说明曹雪芹有爱梅情结,喜爱梅花。他在梅花里不仅寄寓了自己的人格理想,而且还寄托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还在对梅花的喜爱里饱含了对江南"旧家"生活的留念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