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赫哲族伊玛堪是一种内容丰富、具有民簇特色、深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叙事说唱文学。以萨满文化观念为基本核心发展起来的赫哲族伊玛堪,在文化构成上呈现出自己独特的历史形成的多元性。现存伊玛堪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幅文化色彩绚丽斑烂的画面。作品包含的多元文化观念、多源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涉及的大量来自不同民族的精神和物质文化现象,都说明伊玛堪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起源的多种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伊玛堪”的艺术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说唱文学形式,赫哲族的“伊玛堪”是伴随着脍炙人口的“莫日根”故事而成熟,定型,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习惯于“伊玛堪”的表现形式,在它身上附加了越来越多的不同性质的故事,像人物传奇,爱情与家庭传说等。尽管如此,“莫日根”故事仍然是“伊玛堪”的主要...  相似文献   

3.
伊玛堪音乐是赫哲族千百年来世代口耳相传的文化艺术至宝,也是赫哲族历史的一部活书,涉及历史、地理、经济、社会、宗教、民俗在内等许多方面。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赫哲族伊玛堪传统音乐在社会的变迁中面临着失传的困境。因此,对伊玛堪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成为赫哲族传统音乐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文化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村落城镇化进程加快,而真正能够演唱"伊玛堪"的歌手越来越少,"伊玛堪"成为急需保护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伊玛堪"是赫哲族历史文化的精髓与标志,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话语时代,"伊玛堪"歌手担当着传承"伊玛堪"说唱艺术的历史重任。纵观赫哲族"伊玛堪"演唱近百年历史的进程,"伊玛堪"歌手的社会地位从村落精神导师走入国家话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伊玛堪"歌手身份的变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5.
《香叟莫日根》是赫哲族史诗伊玛堪中一部优秀的英雄史诗,主要讲述主人公香叟战胜仇敌为父母复仇,祭神灵凯旋回故里的故事。文章以《香叟莫日根》的英译文本为例,以"翻译目的论"为视角,探讨赫哲族史诗伊玛堪英译中所涉及的翻译策略问题,以期在源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之间完成一次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6.
北方渔猎民族说唱音乐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龙江省达斡尔、鄂伦春、赫哲族的“乌钦”、“摩苏昆”、“伊玛堪”是民间群众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其音乐形成本体发展的程度可以分为以曲调表现性能、使用、演唱曲目内容及篇幅三类。气质上粗犷、豪放 ,感情上质朴、热情 ,格调上风趣、泼辣 ,是“乌钦”、“摩苏昆”、“伊玛堪”说唱音乐的总体风格。  相似文献   

7.
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李德洙等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开创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文化史研究的新局面,至今仍是学术界众所乐道的热门话题。其中,黑龙江省民族史学家杨茂盛先生撰写的《赫哲文化史》可以说是,在当今文化研究的学术热流中,犹如装载着赫哲人文化瑰宝的一叶扁舟。这是一部尽可能地吸取学者们研究赫哲族文化史的最新成果,对赫哲族的族名文化史、物质文化史、社会文化史和精神文化史,全面、扼要地研究和阐述的首部专著,对于人们全面地了解赫哲族的文化源流、特点和丰富多彩的文化面貌,以及弘扬和发展赫哲族的优秀民族文化,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赫哲语已经是极度濒危语言。《希尔达鲁莫日根》是赫哲族"伊玛堪"经典口传语篇,用赫哲语叙事。本文通过分析口传语篇中保留的萨满神、萨满神具、多神信仰、萨满仪式方面的词语,描述和阐释其中所蕴含的赫哲族的萨满文化现象和涵义。  相似文献   

9.
河西宝卷是流传于甘肃河西走廊的一种民间口头说唱文学,也是念卷的底本.河西宝卷继承了敦煌变文内容以及散韵相间、有说有唱的说唱传统,又袭取了佛教忏法、科仪的宣讲仪式和唱词结构,在传承中变异,在变异中发展.从敦煌变文到河西宝卷,表演场域从佛教寺院转移到民众家庭,讲唱主体从佛教僧侣更替为普通俗众,宣讲仪式从简单到复杂再回到简单,唱词结构从简单的一段式演变为复杂的四段式又简化为三段式、两段式、一段式.从敦煌变文发展到河西宝卷,充分体现了民间文学的传承性、变异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0.
生活在松花江、黑龙江沿岸的赫哲族,世代以捕鱼为业,食肉衣皮.赫哲人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用鱼皮作载体的剪纸是其中的典型之作.鱼皮剪纸材料独特,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其内容表现了赫哲人的审美追求与信仰崇尚,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鱼皮剪纸是赫哲人宝贵的遗存文化,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与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1.
赫哲族语言丢失的社会文化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 30年代特别是 5 0年代以来 ,赫哲语的使用功能每况愈下 ,目前不仅使用赫哲语的人数已十分有限 ,而且其使用范围也非常狭窄。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社会文化因素有 :赫哲族人口基数少 ,且居住分散 ;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 ;混合家庭的大量增多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赫哲人语言观念的改变。其中 ,赫哲族与其他民族大量建立混合家庭 ,赫哲族在家庭中停止使用本民族语言 ,是赫哲语在较短时间内严重丢失的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赫哲族的渔猎文化及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赫哲族的渔猎文化有着很长的历史,他们长期以来一直过着捕鱼和狩猎的生活并有着很高的渔猎技术,而渔猎也一直是赫哲人衣食的主要来源。但近几年来,由于不注意可持续发展,环境破坏严重,渔猎文化前景堪忧。  相似文献   

13.
蒙古族地区民间文学体裁齐全,质量优异且风格多样。丰富多彩的说唱文学是蒙古人社会生活的再现。蒙古族说唱文学的发达,又与蒙古族的民俗、艺人的传播和民众的喜爱密不可分。文章从民俗、艺人、受众这几个角度分析说唱文学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4.
藏族史诗《格萨尔》的说与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萨尔》是一部说唱形式的长篇英雄史诗,它是通过说与唱的有机结合来叙述故事、表达思想情感的。其中的说主要是起到承上启下、连接上下文的作用,在史诗中所占比例不大,分为散白和韵白;唱则是史诗最主要的表现方法,其中大段的诗歌体唱词都是用来叙述故事内容、塑造人物形象以及表达思想感情的。  相似文献   

15.
调查发现,同江市街津口乡赫哲族与汉等民族普遍建立了民族混合家庭,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已全部实行族际通婚。赫哲族族际通婚家庭所生子女的族属均报为赫哲族,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赫哲族人口数量的增长。但民族混合家庭的增多对赫哲语功能的衰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量的赫汉民族混合家庭的存在,从一个侧面说明赫哲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已达到相当融洽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电影《柳堡的故事》已成为经典名片,影片插曲《九九艳阳天》久唱不衰,拍摄地江苏省宝应县刘坝头因此更名为柳堡。然而在小说《柳堡的故事》诞生之前,就已有相类似的故事《下柳林》在晋西和陕北广为流传的史实,现在却鲜为人知,甚至被人遗忘。本文通过比较两者之间的诸多相似点,力求探讨民间文学和文人创作之间的某种关联。从民间文学和文人创作的角度来看,从文学的继承性来说,《柳堡的故事》的原型当来自民歌《新下柳林》,或者至少可以说是受到民歌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艺术梦想走上演艺路 1962年3月,齐艳华出生在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乡一个普通的赫哲族渔民家。父亲齐勤功喜欢讲赫哲族的神话“说胡力”,母亲付兴珍爱唱赫哲族的民歌“嫁令阔”。正是父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影响,使齐艳华这个小女孩,有了对民族艺术的偏爱,她喜欢上了赫哲舞蹈。 在她10岁那年,学校请驻军的解放军给学生讲课,走进齐艳华班级的,是一位帅气十足的班长。在畅谈理想时,齐艳华说出了想当舞蹈家的志向,班长说:“赫哲族有自己独特的舞蹈历史,更应该有自己的艺术传人,以后每天早晨,你来小木桥,我教你。”  相似文献   

18.
重点读解柏拉图《会饮》中第俄提玛的最高爱欲秘传,试图追索施特劳斯反省西方现代性危机的思想历程。近代政治哲人马基雅维利抛弃了哲人的最高的爱欲教诲,认为人之中的最高乃是现世功业,是对不朽荣耀的爱。这在一定程度上标示着古今断裂,呈现了事关哲人品质的古今之争。  相似文献   

19.
“说唱词话”和《金瓶梅词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词话”是元明说唱文学重要形式之一。1967年上海嘉定县宣姓墓出土了一批明代成化年间竹纸刻印的书籍,内除一本南戏《白兔记》外,其余都是“说唱词话”,共十六种。近年来有人据此推断《金瓶梅词话》的成书问题,造成了混乱。曾有人提出,词话之“词”,“可有三种解释:一词调之词;二偈赞之词;三骈丽之词。”更有人认为,词话就是“有词有话,即有说有唱。词泛指诗、词、曲等韵文而言”。实  相似文献   

20.
在古希腊的神话系统中,第一代天神鸟剌诺斯是位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在东方古国腓尼基也并行不悖地流传着有关乌剌诺斯神族的故事。谱系和情节的相似导引出了在该二者间必然存在相互交流、彼此影响的论题。考古学研究证明,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亚述一巴比伦创世史诗《埃努玛一埃立什》和小亚细亚一带古代赫梯人中流传的库玛尔比神话同古希腊的鸟剌诺斯神话存在着极其相似的对应关系。同时,希腊的宙斯、腓尼基的气象神、巴比伦的玛尔杜克作为乌刺诺斯神族的后续天神,在位格和神话形象上也都存在诸多相似、相近之处。上述种种,无不明证着在希腊神话和古代东方神话存在着交流互渗、彼此影响的互动关系,乌剌诺斯神族故事即为这种文化交流提供了明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