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是民族民俗文化、多元型文化、跨国性区域文化,但其创新面l临着文化创新观念落后、文化发展产业化程度低、文化创新和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不足等问题。对此,应解放思想,培养文化创新意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培育文化创新载体。  相似文献   

2.
汪田霖  吴忠 《学术研究》2002,3(6):65-69
人类的文化行为、文化创造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一面。文化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范围内文化的多元共存。构建适应文化全球化的文化价值观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揭示人类文化的共性,构建对异质文化认同的价值基础;超越文化中心论,确立共生共荣的文化意识;增强开放意识,营造各种文化顺畅融通的渠道;在创新中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极为重视文化建设,于2012年提出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战略方针,着力打造“一带”、“三区”、“十三板块”.甘肃的文化宣传研究和传承、创新建设过程中,有五个方面的文化要素应该重视:一、是以伏羲文化、彩陶文化为代表的始祖文化;二是先周文化;三是早秦文化;四是丝绸之路文化;五是氐羌文化.我们要从整体性、系统性、源头性的角度对甘肃历史文化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和努力.  相似文献   

4.
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 进和谐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强  兰美丽 《理论界》2010,(7):169-170
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有利于促进综合国力的增强;充分利用潜在的文化资源,使其借助文化行为的力量发挥应有的价值,这是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环节,从四个层面(器物层面、制度层面、观念层面、价值层面)不断进行文化创新。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以及了文化创新的任务。作者指出了文化创新的目标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体系",文化创新的具体途径是文化观念的创新、文化战略的创新、文化内容的创新、文化管理的创新、文化环境的创新、文化人才的创新等观点;并论述了文化创新与文化繁荣、构建创新型国家、发展文化生产力、提升国家软实力、增强改革活力和动力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6.
王英 《兰州学刊》2014,(7):151-155
水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水文化科技创新是文化创新、科技创新与创新思想的综合应用,水文化创新取决于文化的创新发展,直接地决定于水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现时代的水利实践。文化发展是科技创新的思想源泉,科技发展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对社会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我国水利发展史是一部与科技发展同步的创新发展史。水文化科技创新目标就是通过水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将观念变路径,引导社会建立人水和谐的生存生产生活方式,为解决日益复杂的水问题构筑广泛的社会文化支持。  相似文献   

7.
王英 《兰州学刊》2012,(5):92-95
文化与科技的不断创新是人类社会文明演进的主旋律。文化科技创新强调科技力量及其应用在文化发展中的地位。这是我国第一次在文化管理文件中提出采取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并举的发展思路。文化科技创新不仅从社会文化的背景出发对文化的发展进行定位,还关注文化形式的现代重构方式转变,强调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重视当代文化的载体变化对文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抓住信息化技术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提高文化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我国文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文化科技创新的核心内涵具有深厚的科技意蕴、文化意蕴与社会意蕴,意味着我国对文化发展未来图景的认识上升到了时代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8.
姜益 《理论界》2009,(4):28-30
文化是人类一切发展的始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代代传承,并在和谐社会中承担重任;现代经济科技发展也让文化遭遇尴尬;积极建设多元一体、承古开新的社会主义和谐新文化。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创新角度提出、审视、考察、研究、阐述文化问题 ,是中国共产党人和我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学者的创见。文化创新思想是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包含着文化创新的地位作用、文化创新的基本特点、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推进文化创新与发展繁荣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等丰富深刻的精神内涵。研究江泽民文化创新思想 ,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学术界对文化研究的热潮持续高涨.研究河北文化,认识河北文化的现状和特点,准确为河北文化定位.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发展河北文化,进而更好地为河北的现代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一是要挖掘、保护传统文化,同时,并且更重要的是要文化创新和发展.要把文化保护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先进文化 ,要以提高文化自觉和重视文化创新为着力点。提高文化自觉 ,应当认清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了解我国和世界文化的状况、特点和发展趋势 ,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 ,自觉担当起文化使命。实现文化创新 ,要认识创新的重要性、迫切性和艰巨性 ,增强创新意识 ,提高创新能力 ,营造创新氛围 ,为创新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学术界对文化研究的热潮持续高涨。研究河北文化,认识河北文化的现状和特点,准确为河北文化定位,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发展河北文化,进而更好地为河北的现代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一是要挖掘、保护传统文化,同时,并且更重要的是要文化创新和发展。要把文化保护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潘照东 《阴山学刊》2005,18(6):76-78
阴山文化是地域广阔、内容丰富的大文化。它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始于50万年前。阴山文化是以草原文化的原生文化为主干,以草原民族和中原民族在交往融合中实现的文化变异与创新发展为次生文化,以各个民族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为共生文化,三种文化共同组成的复合文化。阴山文化是在时代的发展中生生不息、创新发展的文化。塑造好阴山文化的品牌,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使这一品牌在包头地区细化。  相似文献   

14.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文化建设方面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不仅要大力发展经济产业,而且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努力使经济产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在发展经济中开发文化产业,在发展文化产业中推动经济的发展.发展县域文化生产力,当前最重要的要搞好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方法创新、政策创新和品牌创新.  相似文献   

15.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文化建设方面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不仅要大力发展经济产业,而且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努力使经济产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在发展经济中开发文化产业,在发展文化产业中推动经济的发展。发展县域文化生产力,当前最重要的要搞好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方法创新、政策创新和品牌创新。  相似文献   

16.
坚持文化自信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实现文化自强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石,文化创新是实现文化自强、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途径。在当代中国推动文化创新,实现文化自强和自信必须立足基本文化国情,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科学借鉴西方优秀文化;并实现对中国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对2010.中国文化创新高峰论坛主要议题的综述。这次高峰论坛从国家发展文化产业战略框架下文化建设的基础与路径、文化资源战略性价值的重新认识,全球化语境下国家文化创新的内涵和价值、文化产业促进发展方式转型的功能和作用等层面探讨了21世纪第二个十年国家文化发展、文化竞争力建设等议题。  相似文献   

18.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人类独有的一套社会传承的信息系统,文化信息的传承和更新过程就是所谓知识创新,知识创新的实质是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文化多样性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社会不断获取生机的最重要源泉,也将为知识创新、人文经济的进展注入新的潜能。  相似文献   

19.
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与繁荣都和其所属的民族国家的崛起相伴而生、相随而行,成为这个民族国家兴起过程中的软实力。文化创新、文化发展、文化繁荣是一个国家冉冉升起、锐意进取的标志,同样也会进一步推动国家的发展。软实力的深层根基以及文化持久繁荣、持续发展的生命力都在于不断创新。根据创新扩散理论,文化创新会导致新文化的传播,在引领时代的整体发展之前,首先彰显的是本地的文化实力和本地的文化水平,形成了软实力;根据创新扩散理论,文化创新意味着文化引领,一方面可能会导致文化的整体繁荣,另一方面会形成一个国家的文化地位,有助于国家的整体发展。文化创新的要素是多方面的,核心在于社会的总体支持和文化群体的独立思想。当前,中国的硬实力正在逐渐增强,文化的创新是引领人民思想信念、价值追求的关键。中国需要建设和发展良好的文化环境,培育创新文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中国文化的融合、创新的过程,又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社会发展中逐渐占据文化主导地位的过程。简言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促进中国文化实现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为现代中国文化奠定了新的基石,是中国文化发展创新的根本的方向和途径。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和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文化创新的根本指针和理论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