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寻绎“现代”的变迁──读《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先导》周海波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在学界被称作“中国近代文学”,对于它的研究,历来有两种取向,即从古典文学研究视角出发,将这段文学看作古典文学的“晚霞”余韵;从现代文学研究视角出发,则将它看作现代文...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文学的根何在” ?这不仅仅是美国学者米列娜的疑问 ,更是令无数的现代文学研究者困惑不已的问题。自从钱理群等人提出“2 0世纪中国文学”这一含义丰富的文学史概念以来 ,学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热情就从来没有消歇过 ,他们总是在一次次地追问着 :中国现代文学究竟是在一种怎样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完成它的现代化转型的 ?由朱德发先生主编的《跨进新世纪的历程———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转换》(明天出版社 2 0 0 0年版 ,以下简称《转换》) ,从全新的理论视角 ,以深邃的历史洞见 ,使这一问题的研究取得了深入的进展和整体性的突破。与时下…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文学起点的“甲午论”,把现代文学的起点从“五四”向前推移了近30年。其立论的根据是1887年黄遵宪《日本国志·学术志二》定稿、1890年陈季同在法国发表法文中篇小说《黄衫客传奇》和1892年韩邦庆的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在《申报》附刊《海上奇书》连载。然而现代文学的诞生,从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型的实现,必然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出现具有鲜明的时代思想特征的标志性事件或作品,能够代表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并随之出现新的文学局面,开辟出新的文学时期。“甲午论”提供的证据,只能说是一种量变的现象,是在旧文学体系中出现的个别新因素,显然尚未达到质变。“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了“科学”和“民主”,主张“人的文学”,实现了思想、文化从旧到新的质变,才是现代文学的起点,鲁迅的《狂人日记》才是现代文学开端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成为一门人文学科以来,几代学人沿着这一路向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然而,肤泛之作较多,系统全面深刻之作较少。由资深学者朱德发教授领衔,季桂起、魏建、张光芒三位实力派青年学者加盟编撰的《跨进新世纪的历程: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转换》一书,是对中国文学由古代向现代进行内发型转换研究的扛鼎之作。它以洋洋四十余万言的篇幅,较为系统全面地阐发了中国文学自晚明以来向现代转换的血肉脉络,较为准确把握和描述了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转换时每个历史阶段所显示的美学新质和审美文化特征,重点突出了精英文人在文学…  相似文献   

5.
文学思潮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文学思潮的发展流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文学团体、文学流派和文学创作。这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上表现得尤为充分。因而想要了解和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正确理解其作家作品,就必须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来龙去脉有个比较清晰的认识。然而,近70年的中国新文学史,除了李何林先生的《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之外,竟没有一部全面系统的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专著。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缺憾。魏绍馨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年7月第1版,以下简称《思潮史》),以其全新的理论角度,系统深刻地论述了现代文学思潮的演变,填补了这方面的研究空白。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过去由于“左”的思想的影  相似文献   

6.
一如何学习和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史和现代文学史呢? 学中国文学,从事古典文学史研究,或从事现代文学史研究,途径有共同的地方,也有很大的区别。现代文学史包括了当代文学史。因为当代文学和现代文学很难截然严格分开。  相似文献   

7.
《诗经.郑风.风雨》一诗在现代文学和学术语境中遭遇了不同的阐释和挪用。本文通过整理此诗的诸多现代阐释的古典依据和现代语境,揭示出汉语古典文学转向现代文学过程中一些鲜为人注意的细节和线索,进而试图牵引出观察现代文学观念的生成和流变的一种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评王光东《关于“浪漫”的沉思》蔡震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过早夭折,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悲剧,所幸这已成为既往。但作为一种历史的反思,从理论上探讨“五四”浪漫派的沉浮,则仍具有强烈的当代性,它能对新时期文学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些历史借鉴。这正是王光东所著《关于...  相似文献   

9.
王文龙先生集“东坡诗话”之大成,并笺评成书的《东坡诗话全编笺评》(以下简称“笺评”),已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奉读之余,受益匪浅。它是当今研究“东坡诗话”,求真、求新、求深的成功尝试。它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古典诗论和东坡诗话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诗话(包括“词话”)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主要样式之一。它既不属纯粹的古典文学理论研究,也不属纯粹的古典诗歌研究,而是介于文学理论研究与古典诗歌作品批评、鉴赏之间的一种文学研究样式。王先生的“笺评”无疑就属于这种文学研究样式。诗话的特点主要…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文学发展的长河中,从先秦诸子散文到清代的《聊斋志异》,讽刺艺术是源远流长的。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则是我国古典文学中讽刺小说的一座丰碑。中国现代文学正是在继承和发扬了古典文学讽刺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又吸收了果戈里、契訶夫、莫泊桑、狄更斯等外国著名作家的讽刺艺术技巧,形成了现代中国新的讽刺文学源流。鲁迅是中国现代讽刺文学的宗师,他的现实主义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中的不少作品,都是驰誉中外的讽刺名篇。他的讽刺小说所表现出的对生活独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文学(1840—1919)是古典文学的终结,也是现代文学的开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迈着趑趄的步伐,从中世纪走向现代世界;中国文学体系也跬步日积,从古典向现代转型。与中国古代文学史学科、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并驾齐驱的中国近代文学史学科,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近七十年来,中国近代文学史学科先后崛起了两个研究范式:一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学研究范式;二是中国文学体系的现代转型研究范式。在这两个范式笼罩下,中国近代文学史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迄今为止,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学研究范式的潜力虽然还未完全掘尽,但其局限早已有目共睹;中国文学体系的现代转型研究范式因其解释尚具一定的有效性而仍在学界流行,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其不足之处也引起学者注意。这里刊出的五篇文章,从宏观到微观,对中国近代文学史学科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富有个性的探索。在宏观层面,马昕的《“晚清”还是“近代”》认为,“近代”概念依托旧民主主义文学研究范式,内中隐含着进化论的思路;“晚清”概念则与传统文学史观念接榫,内中隐含着更多变化和可能,因此用“晚清”替代“近代”或者预示着研究范式将发生新的转移。为构建中国近代文学史学科的自足空间,揭示其自性所在,马勤勤的《中国近代文学的发生学问题》以清末民初的女性小说文类的兴起为例,说明中国近代文学产生于共时空间中异常广阔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场域。民国古典文学是一个庞大的历史存在,在现有文学史体系中却无立锥之地,王达敏在《文学史如何妥置民国古典文学》中为民国古典文学回归文学史提出了两种可能的路径。在微观层面,李思清的《近代文学视野中的“Christian Literature”》对新教传教士在华文学活动的研究史进行了简要回顾。他认为,传教士不仅带来了西学,也通过编、译、写等方式参与了近代中国的文学生产。潘静如的《近代诗词的“未充分经典化”及其研究》认为,由于近代诗人、词家距今太近,其作品并未充分经典化。因此,学者在研究中应慎选方法,以免出现“研究的热情与密度超过了被研究对象所能承受的阈值”的尴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一直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学史的重镇。此次笔谈的四位作者李思清、马勤勤、马昕、潘静如是我文学所的年轻同事。他们与文学所另外数位青年学者一起,组成了一个很强的研究中国近代文学史的学术群体。这一群体的学者春秋正盛,有鸿鹄之志。他们治学刻苦,又好深湛之思,或握灵蛇之珠,或抱荆山之玉。可以预断:他们与全国其他青年学者一道,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在中国近代文学史研究领域另开新局。  相似文献   

12.
80年代以来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呈现出一派生机 ,运用符号学、原型批评、叙事学等西方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论著大量出现 ,其中不乏佳作。如林兴宅《艺术魅力的探寻》 ,陈植锷《诗歌意象论》、傅道彬《晚唐钟声》以及董乃斌的《李商隐研究》等等。这些研究 ,拓展了人们的视野 ,开阔了人们的思维 ,也使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分析与描述更为理性化了。然而 ,我还是始终比较固执地认为 ,文学研究 ,尤其是诗歌研究 ,感情始终是第一位的。做为一个中国古典诗词研究者 ,必须具备两个基础 ,其一是对资料的尽可能详尽的占有 ,包括文化…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总篡的《中国文学资料全编.现代卷》第一套已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该书收有《郭沫若研究资料》《创造社资料》《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汇编》等,共60种,81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向来重视文学史料的系统整理与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东方杂志》在1915—1920年间发表了大量旧体诗作,其中大部分为清末民初宋诗派文人群体的作品。本文从这些期刊上的诗出发,分析了宋诗派这一古典文学群体对现代传播空间的占据,以此展现中国文学古今演变中旧派文学生存状态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在普实克看来,中国现代文学的抒情性特征既受到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直接影响,也是中国古典文学抒情传统的现代发展。西方浪漫主义抒情传统注重自我情感的抒发,中国古典文学抒情传统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是一种感时忧国的思想情感。中国现代文学的抒情性融合了中西抒情传统,内涵更为复杂。由此,普实克不仅细致分析了中国文学抒情传统与欧洲浪漫主义抒情传统的不同,展示了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独特性,而且深刻把握了中国现代抒情文学发生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20至40年代,在新文学主将们以外国文学的译入作为实现中国文学、思想乃至社会现代化的手段的同时,也有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尝试着把刚刚诞生不久的中国现代文学译介到西方。这种实践包含着现代性的努力和期许,却往往为研究者所忽略。1936至1937年,英文期刊《天下月刊》连载姚莘农翻译的《雷雨》,这是曹禺这部重要剧作的首个英文译本。《天下月刊》从其“阐释现代中国”的办刊理念出发,试图以《雷雨》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优秀代表,与世界文学“对话”,从而帮助中国获取现代国际共同体中的成员资格。这种以翻译作为现代性建构手段的诉求,既体现在了《天下月刊》对《雷雨》的评价和定位上,也决定了作为译者和《天下月刊》编辑的姚莘农在翻译中采用了颇受争议的直译策略。《天下月刊》同仁与五四作家们形成了一种“接力”,在创作与翻译的不同领域,共同为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现代性转型努力。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编辑史上,赵家璧是一位引人瞩目的文学编辑家,他编的新颖独特的系列化丛书影响深广。如:他的第一部成套书《一角丛书》的成功经验,在时隔50年后为新时期《五角丛书》仿效;《良友文学丛书》“自创刊以来,即掀动全国文坛,被目为中国第一部编选最佳、装订最美、销路最广之文艺读物”(学林出版社《编辑记者一百人》,第433页);《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这部中国第一部以“大系”形式出版的丛书,“不失是一部空前巨著,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工作,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茅盾语),“在中国文化史上这是一件大事”(阿英语)。半个世纪后,编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区域文学研究的新创获——《东北现代文学史论》专家笔谈高擎洲彭定安徐翔王向峰张大明钟林斌孙绍振由张毓茂任主编、高翔任副主编的《东北现代文学史论》一书,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东北现代文学研究”的最终成果,1996年8月由沈阳出版社出版后...  相似文献   

19.
《被建构的女性——中国现代文学社会性别研究》这个课题具有综合性系统研究的性质,又具有跨学科研究的特点一不要说需要涉及的学科,诸如文化哲学、文化人类学、文化史和文学史学、现代叙事学、女性主义批评学等门类繁多,就说题目标示出的“社会性别研究”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间的跨度就足以令人望而却步。  相似文献   

20.
“二三”一词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或实指或虚指,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意义。本文就汉乐府长篇叙事诗《焦仲卿妻》“共事二三年”的“二三”谈谈自己的看法。 “共事二三年”一句,朱东润先生解释为:“共事,共同生活。我们共同生活不过两三年。”(见《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381页)朱先生和许多注家理解为实指。我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