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陕苏区作为全国第二大苏区,在开展对敌武装斗争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工作,这表现在宣传工作上就是出现了大量以苏区经济工作为中心的报道。本文通过梳理并解析苏区有关经济政策指导思想与实践活动的宣传报道,重新认识和估价有关川陕苏区的经济建设及经济报道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闽浙赣省苏区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全国六大苏区之一,这一块根据地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项建设上搞得生气勃勃,蒸蒸日上,而且在党风廉政建设上也是独树一帜,因此被毛泽东誉为"苏维埃模范省"。  相似文献   

3.
在反“围剿”战争期间,苏区中央政府发行了300万元经济建设公债和100多万元的革命战争短期公债,用来补充战争经费,资助合作社、粮食调剂局、对外贸易局,发展根据地经济。这一做法,为我们今天从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历史的启示:一是苏区政府发行公债和组织合作社的经验值得借鉴;二是苏区政府组织经济建设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4.
苏区俱乐部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借鉴吸收早期工农运动中的俱乐部工作经验,在苏区军民俱乐部运动实践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从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看,苏区俱乐部属于"干部制"半官方群团组织,主要采取主任领导下的委员会负责制,在功能特征上强调通过文化娱乐的方式教育和动员群众.党的组织领导、文艺大众化路线、因地制宜的工作策略,是苏区俱乐部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分析现行财税体制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不适应性入手,探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下的财税政策取向。在当今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下,财税政策应立足于完善分税制,在赋予各区域足够税收立法权的同时,积极促进税制统一,并通过制定平等的税收优惠政策,公平税赋,通过有效的财政转移支付,真正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性目标。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行的财税分配体制客观上存在着对农村收入分配上的公共"越位"与支出分配上的公共"缺位"现象,这种不合理的分配现象,不仅违背了城乡之间公共分配的公平化原则,加剧了城乡二元化矛盾,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社会进步,因此,必须从贯彻平等的国民待遇原则出发,改革我国现行财税分配体制。  相似文献   

7.
土地革命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苏维埃区域军民在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的同时,也卓有成效地组织了苏区的经济斗争,并在斗争中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经济体系。苏区新民主主义经济体系这一经济斗争的历史成果不仅为中国新  相似文献   

8.
处在白色政权包围之中的苏区,敌人不仅从军事上采取“会剿”、“围剿”、“清剿”等手段;而且在经济方面封锁我们必需的物资,掠夺我们有用的物资(如粮食等),其目的在于置苏区军民于死地,妄图吃掉红色根据地。湘鄂边特委就是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开展经济建设,兴办了可能和必须的经济事业。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正因为有了这一经济战线的胜利,湘鄂边根据地才得以坚持六年之久。  相似文献   

9.
土地革命时期江西苏区的红色戏剧运动,在我国戏剧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这是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第一次有广大军民参与的新型群众性艺术运动,是以中央苏区为代表的革命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观念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它以革命的内容和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以及浓郁的地域色彩,卓有成效地起到了教育人民和打击敌人的作用,也是根据地军民革命斗争和生活的真实写照。苏区的戏剧运动是苏区革命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戏剧文艺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学术界围绕苏区精神的内涵、苏区精神与井冈山精神的关系、苏区精神与"左"倾错误和毛泽东思想的关系、弘扬苏区精神的现实意义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1.
1919年五四运动后,陕北地区不但比较早地接受到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很快传播开来,与此同时,党的先驱者开始在各地建立党团组织。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和党的第六次代表会议之后,陕北党组织即开始发动广大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适应形势的发展,适时地向陕西省委提出两项互相联系的重要战略,即创建陕甘边新苏区和红二十六军,之后,陕北各路红军也于1935年初改编为红二十七军。陕甘边和陕北红军的创建经历了一个由建立红军游击队进而形成大规模正规红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两支红军开创了大片革命根据地,并最终实现了两支红军、两个苏区的统一领导,为中共中央最终落脚陕北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财税政策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长株潭城市群在获批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后,该地区在财税制度方面也迅速做出了一些应对之策。但由于现行财税制度方面存在财政投入不足、调节手段单一及财税制度缺乏整体协调性、循环经济理念及绿色税收理念不强等局限性,因而难以两型社会建设发挥有效的促进作用。要想在长株潭城市群闯出一条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两型社会的发展道路,我们一定要以"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以循环经济绿色税收等理念作导向,努力克服现行财税制度中的制约因素及制度障碍,积极试验大胆创新,并在财政税收方面提出了一些创新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从本质上说是一场既深入又广阔的革命。现行财税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预算软约束长期化、事权与支出责任不相适应、转移支付不规范、再分配调节机制失灵等因素所引起,因此,应深化相关行政机构改革,构建新型财税模式,规范转移支付制度,统一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如何发挥税收杠杆的调控作用,推动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笔者从市场经济的特征、及其对财税机制的要求,以及针对现行税制改革未尽合理方面,论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财税改革的原则和深化财税改革的措施。一、税法统一和公平税负,完善、支持中性税收,发挥税收组织收入职能,贯彻规范化、法制化的税收政策。二、调整统一所得税制,全面改革流转税,实行彻底的分税制,严格控制减免税等。只有改革财税体制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为政府施政提供必要的财力基础,才能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5.
鉴于传统租佃制度对佃农之残酷剥削性,苏区土地革命分地之后的土地法禁绝了土地租佃行为,但湖泊、山林等大规模的公地以及红军家属和老弱病残家庭所分得土地不便耕作之现实问题,使得苏区中后期的土地法逐渐放开了对租佃行为的限制,基本确立了租佃自由原则。这种对传统租佃制度从超越到扬弃的过程体现了立法者从革命理想到现实理性,在这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苏区租佃立法和党的租佃理论渐趋完备,这一过程也说明了租佃经济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苏区文学和解放区文学是中国革命文学发展史上的两个重要阶段.前者是后者的一个重要源头.其源流关系一方面表现为解放区文学在理论建构上,整合了苏区文学关于文学本质和功能的政治化、革命化认知特征;另一方面解放区文学继承了苏区文学的小型化、通俗化特征,以及成绩突出的话剧艺术经验,从而使后者更好地服务于革命的现实斗争.当然,苏区文学的某些缺失也给解放区文学以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发展和保护农业,我国政府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财税补贴优惠政策是这些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财税补贴优惠政策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影响重大,主要表现在:财税补贴优惠政策对农业上市公司盈利影响较深及补贴覆盖面相对较广这两个方面.基于农业弱质性理论、比较利益理论、外部性理论分析,提出"国家农业财税补贴优惠政策有效"假设.以因子分析绩效数据为基础,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对上述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目前的政策扶持方式并未对农业上市公司实际经营绩效改善产生显著促进作用;相反,在许多方面产生了明显的消极影响.对于财税补贴政策实施方式,研究认为财税补贴优惠政策应当从整体上坚持市场化导向.  相似文献   

18.
户籍制度自建立以来历经 60 年的演变,形成了具有福利粘附作用的体制。 文章以财税体制与户籍制度的关系为切入点,指出财税体制约束及其福利分配安排对户籍制度是否成为问题具有根源性影响。 一是揭示了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于 1958 年正式建立的重要背景是 1950 年代接受外部战略援助形成的军重工业内生资本增密及其预算硬约束对中央财税经济的沉重压力,这个硬约束导致二元户籍制度延续到 1980 年代初的财税体制改革。 二是论述了 1985 年财税体制改革的阶段性调整与户籍制度同步变化的三个 10 年变迁。 三是讨论了近十几年农民转户意愿明显低落的原因,即 2004 年农业税费改革以来国家财税金支持三农政策已经部分消解了城乡差距,农村户口实际的和预期的福利均大大提升。 四十年改革中,粘附了福利的二元户籍制度难以单独突破的原因,在于其与财税体制改革的不同阶段变化存在较强相关性。 新时代的户籍改革研究也需要创新,从关注过去城乡二元户籍矛盾转向生产过剩压力下城市间产业升级竞争,后者导致吸引精英、排斥低端的户籍歧视。 相应地,只有建立财税金统一的制度体系才能减少城市间福利差异。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从经济领域价值的衡量标准应该是价值目的、价值实现方式和价值实现效果的三者统一出发,坚持价值动机与效果的统一观.从实际上的价值标准与观念上的价值标准的结合上,论述了需要通过"消元法",确定经济领域的统一价值,即个人价值、团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三者统一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央苏区时期留守在后方的农村妇女在党的带领下广泛投入农业劳动生产战线,苏维埃模式的劳动实践以及“劳动解放妇女”的观念进入妇女日常生活。选择《红色中华》妇女参与农业生产相关文本,考察苏区时期“劳动解放妇女”的话语实践过程。革命话语对传统劳动观念进行改造,赋予劳动以政治道德,苏区妇女的劳动实践同时也是国家主人翁的生成实践,妇女成为政治与经济意义上的主体;在光荣与愉悦的劳动情感中,苏区妇女重建长期被剥夺的作为人的尊严,作为情感主体而存在;在组织起来的、阶级互助的劳动活动中,妇女学习技术、互帮互助,成长为自觉的且具有阶级意识的劳动主体。多维度的主体地位赋予劳动以解放性内涵,激发妇女自觉投入苏维埃广阔的劳动实践,释放“半边天”的重要作用,妇女解放与苏维埃建设在劳动实践中形成了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