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文章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的研讨为话题,阐述了在国家日益重视中华文化之多元性与差异性的语境下,研究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描述了该项目的立项背景,并结合项目开题报告和专家评审,分别对"多民族文学"与"共同发展"两个关键词展开讨论,指出该课题采取的跨界与整合的研究方法以及提出"共同发展"的文化关系,可望为目前处于转折与瓶颈阶段的中国民族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2.
2011年12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开题会暨学术活动周在成都举行,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学术活动围绕多民族文学这一主题而展开,体现了对多民族文学文本的关注和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借鉴。这些观念与方法对当今的文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针对倡导建构多民族文学史和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现状,在考察多民族文学实情、反思中国式整合思维基础上,对理论的有效性作出质疑,提出"共同合作、分道而治",尝试为多民族文学史编写提供可供探讨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是一个"新语码",它不但可以为学界提供新的学术生长点,还可以让以往的"老问题"经过概念转换而被重新纳入"全球化"语境中。各民族文学和文化具有各自的独特性,但既有的文学史基本上忽视了少数民族文学的存在及价值。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应正确认识中国文学和各民族文学之间"一体"与"多元"的辩证关系,努力培养自身的多民族视域,进而为中华多民族文学的发展培育有生力量。  相似文献   

5.
2013年10月1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中国辽金文学学会和山西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的"第十届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暨中国辽金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在山西太原召开,会议主题为"多向交流互动发展:中国多民族文学关系"。  相似文献   

6.
女真族所建政权下的金朝文学具有多民族特征。在金国境内,汉民族虽非主体民族,却是文坛主流;女真虽为主体民族,却是文坛偏师;女真、渤海文学共同与汉民族文学构成鼎足、相辅之势;契丹族、奚族文学呈弱势。多民族文学的互动、互补,丰富了当时中国北方文学的历史景观,成为金朝文学的突出特色之一。这些现象从不同侧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多民族文学发展的规律:民族融合、民族文化融合对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所建王朝文学的发展及其特征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汉民族代表的中心文化与北方民族边缘文化的双向交流、优势互补,是形成多民族文学格局的历史机缘;凡主体性和民族气质、个性特征强烈、鲜明,且在民族融合进程中善于吸取、学习异质文化之长的民族,其文学就繁荣发达。以往认为金朝文学只是北方民族政权下的汉族作家创作的观点难以准确反映其文学的完整体貌和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7.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提出与女性文学在中国的再度复兴几乎处在了一个共时的状态,二者曾一度处在"边缘化"的地位,如今又共同成为了文学讨论的热门话题。思考在"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建设中如何关注女作家创作、女性主义理论完善等维度,同时促进女性文学和多民族文学发展的有力结合,将会是一种全新的理论视域,将会推动二者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个体在多民族地区共同生活的经历与文学的地域考察,能够帮助理解多民族中国的文学。多民族文学教育应回到文学产生的原初情境,同时注重汉语言文学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二者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从融和、发展的角度,既强调个性,也强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如果我们必须用一个等式来表现中国当代文学的本质特征,那么,它不是1+55=56,而是56=1。虽然在漫长历史进程中汉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之间一直有一道无形的"万里长城"分割出相对隔绝的两个世界,但这改变不了多民族人民相互依存、多民族文化相互习染、多民族文学相互纠缠的历史事实。中国当代多民族文学共同体已经形成,中国文学的发展现实逼迫我们对多民族文学互动交融发展的事实作出及时反应,因此,学理构建和观点更新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和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联合主办,四川省作家协会、<当代文坛>编辑部、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等单位协办,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承办的第四届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多民族文学史观与文化多样性学术研讨"于2007年11月2日至4日在西南民族大学举行.  相似文献   

11.
文学史与其书写对象间的互生性,决定着文学史并非独立而自主的话语生产。作为多民族国家意义上的美学话语生产,需要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多文体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学史,需要凝聚社会共识、强化文化自信、表述国家认同、参与公共性问题的文学史。由于受制于西方话语和主流话语形构的两套贬抑机制以及多民族文学内部现象的复杂与深度,中国文学史至今仍难以有效表述多元共生的文学事实。在"文明崛起"的整体论框架重建民族性、中华性与世界性交融的多民族文学价值评价体系,是多民族文学史得以践行的根本。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以来,蒙汉两个不同民族的女性写作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主题、文化立场、性别姿态等多个方面有相通亦有差别:其重合之处或是对“统一多民族国家”背景下某些共同文化议题的思索与表达,抑或是某些当代中国女性共同经验的展露,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表明蒙汉民族文学、文化的深度融合。而蒙汉女性写作的局部差异,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同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在文学层面的折射,亦是当代中国文化的多元化与民族合和共生的体现径。  相似文献   

13.
当代多民族母语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实际在场与在中国文学史书写中的不在场,使各民族母语文学在中国文学公共空间中呈现出"不在场的在场"的情形,从而指涉了整体意义的多民族母语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的不在场.中外文学的单边译入与各民族母语文学译出的艰难也不对称.穿越汉语直接进入世界文学语境与更多的作家作品更自觉地通过汉译进入中国文学公共空间的两种跨语际、跨文化、跨国际传播行为的出现,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母语文学证明自己的价值与在场的自觉行为,这种行为对认识中国当代文学的真实面貌并使多民族母语文学进入其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最初的使用是和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联系在一起的,分指不同时期多民族国家境内的国民,与民族学界所言一般性的"民族"并不相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虽然是国内外诸多因素共同促成的,但也和我国学界之前的研究倾向于一般的"民族"密切相关。通过"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才是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途径,而共同家园、密切的家人关系及共同创造的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姚新勇的新著《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观与共同精神家园建设》为例,分析批评者自身的身份选择。其中结合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第三条道路",亦即"汉"与"非汉"之间的"文化夹居者"问题。笔者的观点是:对一个由多民族构成的大国而言,族群之间及其多元的文坛内部,需要的是相互宽容;而宽容的前提是尊重和了解。进一步说,尊重的对象包括自我也包括他人;了解则意味着做到公正客观的知己知彼。  相似文献   

16.
2009年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在研究现状述评、创作态势综述、理论批评研究、多民族文学史观以及少数民族文学本质属性诸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进展。英雄史诗和地域文学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族别文学是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主体,32个民族的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均得到不同视角和层面的考察和研究,展现出年度进展和收获。作家作品、三大史诗、民间文学总体探索和多民族文学理论审视等领域将会得到新的深入和推进。  相似文献   

17.
文学性、可比性、跨越性--比较文学的性质和特征,决定了多民族国家内部自成体系的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属比较文学范畴,从而内在地决定了民族文学研究与比较文学联姻的可能性、必要性、必然性.四川民族文学理论批评与比较文学联姻的三十年是拓宽民族文学研究视野,更新民族文学研究方法,提高民族文学理论及民族文学史研究学术质量的三十年,也是比较文学从民族文学创作、理论及其历史发展积累的经验中提炼出新的理念、新的范畴、新的范式的三十年.或许多民族国家内部自成体系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将成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理论主张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18.
2012年11月,在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和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会等团体的协助下,跨学科学术平台"文学人类学与多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在广西民族大学成立。中心成立之际举办了题为"多学科视野下的中国多民族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19.
《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无疑是近年来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收获。这既表现在作者将少数民族文学作为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提出,而最终又超越现代性理论自身的局囿所获得的新知识视野;也表现在作者对少数民族文学无论是创作、研究还是学科发展,包括其中存在的问题的把握和洞察,更表现在作者从思想史和学术史交叉点上对少数民族文学历史、现状和未来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反思和建构。将"少数民族文学"与"现代中国"相关联,不仅仅表现了一个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者的职业意识,而且体现了一个当代知识分子难能可贵的国家使命。  相似文献   

20.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生息、繁衍在辽阔的土地上,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光辉的历史。所以,各民族的历史理所当然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研究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史学工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