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卷首语     
《百色学院学报》2011,24(5):144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的导言对栏目的宗旨做了明晰的说明。本期的主题为"神话历史",共刊发4篇文章。其一为(英)卡伦.阿姆斯特朗著、叶舒宪译的《神话的史前史(公元前20000~4000年)》,对神话的定义及不同时代的神话进行了精彩的解读。其二为叶舒宪《西王母神话:女神文明的中国遗产》,  相似文献   

2.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是"教育部首届文学人类学高级研讨班"学习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现。叶舒宪《首届"文学人类学骨干教师高级研讨班"总结发言》重申了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学术理念,即通过建立一个跨学科的文学人类学学科体系去启悟全球化语境中现代人如何重新认识人类文化传统、思考人类及其生活本质。叶舒宪认为此次高研班师生们  相似文献   

3.
卷首语     
羊年伊始,三阳开泰、万物竞发,《百色学院学报》又开始了新的航程。在此,特向一直支持我们、关心我们的学者同行致以新春的问候与祝福。"文学人类学"栏目本期主题是"中国玉帛之路的考察与探究",19世纪的欧洲视角把古代欧亚间的文化通道称为"丝路",本期栏目从中国文化历史的视角进行重新命名:玉路或玉帛之路。叶舒宪《乌孙为何不称王——玉帛之路踏查之民勤、武威笔记》从河西走廊的特殊地理和生态背景,尝试解说从西玉东输到西佛东输的文化传播多米诺现象,兼及中原华夏族与西域民族间由玉石贸易纽带而生的  相似文献   

4.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主题为"文化大传统研究",是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所引发的热烈讨论的成果。叶舒宪《文化大传统研究及其意义》一文重新界定大小传统,指出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的大小传统的划分带有殖民主义/精英主义的  相似文献   

5.
卷首语     
本期叶舒宪先生主持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主题是文学人类学:理念与方法,共刊发四篇文章。叶舒宪《文学人类学的学术伦理》指出的是,文学人类学不只是研究文学的跨学科方法,也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文学理念。萧兵《文学人类学:一种生存方式》以亲身的  相似文献   

6.
卷首语     
《百色学院学报》2010,23(2):I0001-I0001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刊发了一组文章:叶舒宪<<阿凡达>与卡梅隆的"人类学想像">、刘慧<<阿凡达>:博取东西,再造神话>、王婧<"繁华落尽见真纯"--电影<阿凡达>中伊娃原型的神话学解读>,他们透过光艳的视觉冲击和神奇的想像,对电影<阿凡达>进行了深入的人类学解读,体现出极强的学术敏锐.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本期叶舒宪先生主持的"文学人类学研究竹栏目的主题是"神话历史",这是对之前两期主题的进一步深化.他的<神圣言说--从汉语文学发生看"神话历史">从早期文字的使用中,寻觅来自口传文化和宗教神话观念的三组关键词--"告"(诰)字组与"各"(格)字组;"假"(嘏)字组.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的主题是"神话历史",共刊发4篇文章。其一为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芝加哥大学古典学教授南诺·马瑞那托斯的《米诺王权与太阳女神:一种近东文化的共同体》,文章的视角、论述及资料的梳理均可给人诸多教益。叶舒宪《〈宝岛诸神——台湾的神话历史古层〉导言》是对编撰《宝岛诸神——台湾的神话历史古层》的  相似文献   

9.
卷首语     
正本期"文学人类学"栏目以"神话观念决定论"为主题。神话观念是人类独有的文化现象。伴随着人类文化从大传统向文字书写小传统的演进,神话观念的变革体现出如此的总体趋势,即从虔诚的大传统神话观念信仰者,走向大传统神话的驱魅,以及小传统新神话观念的再造和编码。叶舒宪《神话观念决定论刍议》,R.B.奥尼安斯著、王蓓译《〈欧洲思想起源〉导论》和瓦尔特·伯克特著、吴玉萍、宋琦译的  相似文献   

10.
卷首语     
《百色学院学报》2010,(1):I0001-I0001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刊发了三篇文章。叶舒宪《戏剧文学的救灾解难功能——〈俄狄浦斯王〉与(窦娥冤〉对读》旨在探讨传统社会关于灾害和禳灾的神话观念,以希腊和中国的经典戏剧作品《俄狄浦斯王》和《窦娥冤》为例,展开文学人类学的跨文化透视,  相似文献   

11.
“N级编码理论”体现了叶舒宪试图把“四重证据法”的共时性理论体系进行历时化的生成性表述的理论诉求.把“N级编码理论”与神话“置换变形”理论、后现代“互文性”理论以及类型学等理论加以比较,可以看出“N级编码理论”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理论意义,对于文学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阐释效力.当然,目前它在理论建构上还存在着某些不足.  相似文献   

12.
卷首语     
儒学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的重大贡献毋需赘言。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的主题即是"儒家神话新探",所刊发的两篇文章,一是叶舒宪《儒家神话的再认识》,一是唐启翠《體与禮:佩玉践形与儒家神话礼仪》。叶文是从神话概念的反思入手,论述神话和信仰在发生学上的相互依存关系,提示更新现代中国学术中的神话观,使之从民间文学的狭小范围中释放出来,还原为文明发生的原型编码及体现文化基因的神圣叙事。在此  相似文献   

13.
卷首语     
正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收录4篇文章,分别来自探索夏王朝都邑的一线考古学者和文学人类学学者。文章主要从四重证据法所倡导的第四重证据入手,聚焦新问世的以出土玉器为主的夏代文明展,从玉礼器玉兵器及其与青铜器的关联,加上甲骨文汉字"國"的造字表象作为二重证据,综合审视相当于夏代纪年范围(即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华夏国家形成与文明起源情况。具体包括叶舒宪《从汉字"國"的原型看华夏国家起源——兼评"夏代中国  相似文献   

14.
"N级编码理论"的理论基础是物质文化研究与叶舒宪的"大/小传统理论",该理论力图结合共时和历时研究、实证与人文阐释,体现一种寻找文化一级编码的努力,这种努力也契合了国际理论界对结构主义的反思,以宇宙观为例,在东汉洛阳城的礼仪空间布局上,可以辨析出宇宙观大传统对小传统的影响,并可以观察到宇宙观与意识形态、礼仪、政治、身体的交错关联。  相似文献   

15.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刊发了四篇文章:代云红《<熊图腾>:在四重语境中的新阐释》、荆云波《中原话有熊,热议四重证据法——福彩·中原人文论坛第四讲学术讨论会侧记》、谭佳《<春秋>与義:義的文化渊源及内涵之探》和谢美英《从<尔雅>植物名词看中国古人的器物制造》。叶舒宪  相似文献   

16.
卷首语     
"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中,叶舒宪《人类学与文学的互惠——小议列维—斯特劳斯在中国的传播》体现了他对人类学与文学关系的有趣而深刻的思考。张玉《关于"四重证据法"之学术考察——从国学到文学人类学》是对叶舒  相似文献   

17.
卷首语     
本期"比较文学专题"特邀中外知名专家为本刊撰文。荷兰乌特勒支大学佛克马教授为文学研究史上三个悬而未决的研究--形式手段、互文性和文类,续添了"虎尾";王宁教授从中国的视角"深描"全球化的理论建构。论述了比较文学理论的发展走向,叶舒宪教授从人类学角度窥探叙事的本质和功能,立论新颖,令人想到精神分析批评的延伸和升华;吴兴明教授从中西比较机制的"老问题"突进,深化了异同比较法、文化模子寻根法、对话研究等以跨异质文化/文明为核心的"中国学派"的方法论体系的研究。在"民族历史研究"栏目中,赵心愚教授认为。唐贞元中,南诏背蕃归唐的…  相似文献   

18.
"N级编码系统理论"是叶舒宪教授继"四重证据法"和"大、小传统"之后的又一理论创新,其以派生关系的大小为线索,将"无文字时代的文物与图像"、"文字"、"古代经典"……"当代创作"等若干级文化编码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理论系统。而贯穿于各级编码之间的主脉,是他一直以来的研究重心——神话原型。此理论突出强调了文化大传统视野之下的考古实物及其图像的奠基性符号编码意义。同时,此理论体系也能为当代的文学创作和文化生产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启发。文章在梳理这个理论系统脉络的同时,还对之提出另一种可能的排列和理解方式。  相似文献   

19.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主题是神话历史与四重证据法,共刊发了4篇文章。叶舒宪《珥蛇与珥玉:玉耳饰起源的神话背景——四重证据法的玉文化发生研究》通过对珥玉礼俗与珥蛇神话的相关性探索,运用四重证据法,为玉文化发生研究提供神话学的理论解释。唐启翠《神话与仪式:礼制探源新视野——兼论儒家神话再发现的可能与必要》认为,  相似文献   

20.
里面的里面     
正从本期开始,本刊开设"OM"栏目。在这个栏目中,我们将会刊登一些头脑奥林匹克的题目。这些动手又动脑的题目,既可以训练读者的思维,也能为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增加一点乐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