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电影片名是电影的商标和广告载体,其翻译质量直接影响到译入语观众对电影的接受度.以实现电影片名的信息传递、激发观众的观看欲等功能为目的,译者应当采取直译、意译、补译或创译的电影篇名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简单介绍了异化翻译的表现,然后从词汇、语法和文化三个方面论证了异化翻译对译入语的负面影响,最后提出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我们要辨证地看待异化翻译,既要看到它有利于文化交流的一面,又要看到对译入语破坏作用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语言、文化、语体、文体以及语城的角度探讨译入语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4.
对译入译出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上说中国人可以进行中译英,但事实表明对外译出并不成功。此外,什么人适合译出、译什么、以什么方式译出值得思考。因此,就目前情况看,中国应以译入为主,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翻译输出国尚需时日。  相似文献   

5.
在翻译“忠实”原则里,人们主要强调的是对于源语国文化和翻译文本的忠实。然而,翻译作品的受众是译入国的读者,读者具有最终的裁判权。因此,所谓“忠实”应当把对于译入国文化的忠实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予以考虑。对译入国文化的忠实,主要体现在文化认可、句式习惯、审美感受、情感体认等方面。只有达到既对源语国文化的忠实,又对译入国文化的忠实,才是成功的翻译作品。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一个做决定的过程,译者是做决定的行为主体。以社会学理论为基础,从描述性翻译研究的视角对译者这一行为主体进行了观照,指出:译者是一个社会人,社会化是一个"被动—主动—互动"的模式。译者被译入语文化所操纵,同时也操纵译入语文化。译者与译入语文化处于双向互动之中。  相似文献   

7.
译入语的可接受性涉及到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语体与文体以及不同读者语域等问题.所有这些译入语的可接受性,给翻译理论带来诸多困难;翻译中这些错综复杂矛盾的存在给了翻译理论发展的广阔天地,翻译理论"割裂性"地沿着语言学派和文艺学派不同方向发展才能各自取得目前已有的成就.  相似文献   

8.
市场竞争不仅仅是商品质量、服务的竞争,更是商品形象和品牌的竞争.商品品牌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广告语言,通常有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品牌的翻译多采用音译,务必要迎合译入语民族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英汉两民族思维习惯的不同以及英汉两种语言各自所具有的优势对比,阐释在英汉互译时发挥译入语优势的一些处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源语中表达文化异质的词语在译入语中就成为“词汇空缺”。其可译性的基础是各地域文化共同的文化共核、人类思维和语言的普遍性、译者和读者的接受能力和开放心理、翻译的性质。不可译性与可译性是相对的,前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向后者转化。词汇空缺有异化和归化两种译法.其用途不一。  相似文献   

11.
电影具有鲜明的大众文化属性,片名的翻译要以目的市场为导向,切合目的市场的主流意识形态。归化翻译重在拉近与目的语观众的文化距离,而异化翻译故意保留与目的语主流意识形态距离并将此距离包装成为吸引观众的元素。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电影若欲占领海外市场,片名的英译应以归化为主,但精心的异化译名达成“他者”形象的反向利用也会取得良好的市场效果。  相似文献   

12.
影视翻译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影视翻译的重要性 ,呼吁翻译届对影视翻译的重视。作者概括了影视语言的五大特点和应遵循的原则与技巧。在坚持传统的“信 ,达 ,雅”翻译观的基础上 ,提出了影视翻译应以“达”(通顺 )为主 ,以译入语观众为目标的功能对等翻译论 ,以期为影视翻译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视角和操作模式。  相似文献   

13.
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谈影视翻译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运用文化翻译观的理论,从影视翻译的特点和原则出发,对影视翻译过程中应侧重的几个方面:如片名的翻译,语言的提炼,文化因素的处理等问题进行探讨。指出译者应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努力实现译文文本与原文文本的文化功能等值。还指出译语文化是决定翻译的因素,成功译文应以译语读者为中心,注意信息传递的效果,即读者的接受性。译语观众与原语观众心理接受反应和谐一致,是影视翻译最高标准。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电影片名英译汉中受众文化心理关照的现象,在阐述文化心理的内涵、意义的基础上,分析电影片名英译汉中作为受众的中国文化心理特征,并通过实例分析翻译中对这些心理特征的关照。认为,电影片名英译汉中对受众文化心理的关照是必要的,有助于提高电影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可接受性。同时指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受众文化心理及其在翻译中的关照。  相似文献   

15.
"接受理论"认为艺术作品只有经过读者(或观众)的积极参与和传递,才具有生命力,强调读者的阅读理解和创造性想象。一部电影作品能否在跨文化语境中获得成功取决于观众对翻译文本的认同和接受。影视字幕翻译要求在有限的时空里最有效地提供相关性最强的信息,观众的接受性和传播的有效性是决定翻译策略的关键因素。中国出口电影字幕在翻译过程中虽然造成信息缺损,降低了"信"的幅度,但是保证了"达"的效度,真正做到了"传而达"。  相似文献   

16.
从语言、文化的差异及观众效应,即观众的期待视野、审美情趣和接受能力等多角度探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问题。论述了翻译电影片名中的四个原则,即信息原则、文化原则、审美原则及获利原则,并辅以大量例证,展示了中西片名翻译的可行之道并提供了"宏观结构"、"剧情要素"等可供具体操作的片名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7.
译制片是一门独特的艺术,为其服务的配音翻译是一门特殊的学问。配音译者受到多方限制,例如人物口型、画面顺序、文化差异等。因此,“口型与内容”、“语序与画面”、“直译或意译”三大矛盾成为译者面临的最大难题。为重现原作艺术魅力,求得目标语观众与来源语观众反应的基本一致,译者必须灵活机变,把握分寸,兼顾矛盾的两个方面,决不可为成就一方而舍弃另一方。  相似文献   

18.
结合功能翻译理论的三个法则和我国英语对外传播的传播目的以及目的语受众的情况,对外传播英译为达到预期效果应该采用三种基本翻译策略:文化层面异化(foreignize)处理为主;语言层面归化(domesticate)处理为主;根据读者筛选传播内容。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无声电影的制作拍摄中,外国文学作品是中国电影人的创作源泉之一。我国早期的电影人具有非凡的国际视野,很多无声电影在制作时就直接在影片中加入了汉英双语字幕,以便于国际观众的欣赏,并利于输入国际市场。对于改编自外国文学作品的电影来说,就形成了非常有趣的双重翻译现象。以影片《一剪梅》为例,从意识形态、赞助人和诗学三个方面来考察我国早期电影制作中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改写。在电影的对外翻译中,以国际观众为目标群体,译文中既存在对原著的尊重与保留,对目标语语言与文化的贴近,同时也保留了汉语中的语言、文化的差异性,使中英语言文化在杂合中得以融合。  相似文献   

20.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之三足鼎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电影作品片名是了解一部电影内容的关键所在,而外国电影作品的片名只有翻译过来才能让大多数观众了解。因此,翻译过来的片名就具有了航标灯的作用。目前在中国,英文电影作品的片名翻译主要存在三种状态:大陆译名、香港译名和台湾译名,有些混乱。在英文电影的片名翻译方面,要通过加强交流、疏通信息交换渠道、取长补短等方式,打破这种三足鼎立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