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修辞学研究对象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辞内容、修辞手段和修辞效果的生成无不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因而由这些因素构成的修辞现象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汉语修辞现象受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从民族文化角度考察、研究修辞现象,解释修辞研究的历史及现状,将有助于指导修辞实践。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汉语修辞史与中国文化的互动关系,即研究汉语修辞演变与中国文化发展如何相互推动。文章首先将修辞现象的演变放置于社会政治、经济、科学,尤其是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其次,探讨文化发展对修辞演变的全方位影响;再次,探讨了修辞变化对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短信祝福语是随着手机具备收发短信功能后而产生的一种祝福型短信语言。近几年来,语言学界对短信祝福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修辞特点、文化特色和语体分析等方面,而鲜有文章对短信祝福语修辞效果进行专门性研究。笔者在对短信祝福语及其修辞效果的调查研究中发现,由于文化、心理和交际对象的不同,短信祝福语修辞的表达效果和接受效果也会产生矛盾,从而影响最佳修辞效果的实现。因此,笔者欲通过对短信祝福语及其修辞效果的调查研究,来挖掘隐藏在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4.
张延君 《东岳论丛》2005,26(4):112-115
以凯普兰(Kaplan)理论为基础的传统的西方对比修辞研究认为,语言与写作是文化现象,受文化影响的思维与语篇交际模式对二语写作有着干扰作用,传统的对比修辞研究注重的是对写作成果的对比分析,过于强调二语写作的修辞准则。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对比修辞学的研究兴趣与重点有了很大变化,更注重写作过程的研究,并将认知与社会文化因素纳入写作研究的理论框架中,形成了新的对比修辞研究视角。本文拟在新的对比修辞理论框架下,从跨文化视角诠释中国学习者在英语学术写作中的修辞风格及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5.
论传统文化对汉语修辞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灿烂的汉文化促生并影响了汉语修辞的发展,从而形成了汉语修辞一些独特的表达方式与表达技巧。从文化的角度去关注修辞,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从宏观和微观上理解、认识和阐释修辞现象,这对丰富语言理论和语言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时秀娟 《齐鲁学刊》2001,(2):101-104
偏离概念的引入对中国修辞学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并不是所有的偏离都是修辞,只有语言偏离(包括语音偏离、语义偏离、语法偏离)才是修辞。偏离有正、负之分,正偏离是修辞,负偏离则不是修辞。语法正偏离对于修辞有积极意义,但语法偏离要保持一定的“度”。语法与修辞的关系是互相依存、彼此制约的。  相似文献   

7.
汉字形体修辞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字形体修辞作为一种具有深广民族文化基础、表现力很强的修辞手段,目前并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研究也不够深入。本文通过研究和梳理汉字形体修辞的各种现象,从六个方面对汉字形体修辞效应进行了概括和分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8.
修辞方式的综合运用是语言中的常见现象。解释这种现象颇费口舌。图解法研究修辞方式的综合运用 ,并使修辞方式综合运用的解释直观、明了。文章主要采用援引实例 ,先作文字说明 ,再加图解的方法。该法不但使修辞方式综合运用的解释直观可视 ,一目了然 ;而且剔除了对修辞方式综合运用的一些不当划分标准 ,划清了修辞方式综合运用的类别 ,建立了便于操作的完整的识别体系。  相似文献   

9.
谈传统思维对汉语修辞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传统思维对汉语修辞的影响,即整体思维与汉语修辞的契合功能、圆融境界和流动生机,辩证思维与汉语修辞的辩证和谐,直觉思维与汉语修辞的含蓄生动,从深层的文化通约层面上把握了传统思维与汉语修辞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解释汉语修辞的特点和审美要求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0.
陈丽梅 《理论界》2010,(11):150-152
修辞活动是修辞主体为了实现一定意图而运用语言文字的言语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修辞主体主导作用的发挥,对修辞效果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而影响修辞主体主导作用的是修辞主体意识的强弱及其能动性的发挥。本文试着从修辞行为的界定及修辞活动的始终出发,探讨修辞主体意识的重要意义。并试图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对修辞研究起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蒙的新作《闷与狂》采用了"反小说"的写法,由此导致了读者对作品文体认知的困难,呈现出一种文体上的"朦胧"。同时,作品也将王蒙式叙事语言推向了极致,陷入一种修辞上的狂欢。这种带有强烈实验色彩的文本是立足于未来的,其探索精神值得肯定,在当下则可能造成一种接受障碍。  相似文献   

12.
文化全球化焦点问题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海香 《社会科学》2007,4(5):139-146
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和趋势;文化全球化是各文化体在全球范围广泛而快速地联系、交融,致使每个文化体的发展、变迁都与全球整个文化体密切相关的进程与趋势;文化全球化是文化同质化与文化异质化交织并进的过程;文化全球化一经产生就将伴随人类长久存在。  相似文献   

13.
刁晏斌 《殷都学刊》2010,31(1):116-118,125
无论是在汉语语言学还是社会语言学的目的下,"文革修辞"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文革期间,排比辞格被当成了"扣帽子"、"打棍子"和"摆套子"的工具和手段,这最终造成了它的畸形"繁荣".  相似文献   

14.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文化对语言的渗透是全方位的,因而文化差异自然体现在词汇层面上,本文围绕几种动物词汇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不同的文化内涵来说明文化差异、背景知识对翻译的影响,进而指出为了避免产生跨文化交际障碍而在文化交流中进行合理恰当的文化转换是翻译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为化解国人精神的困顿,亟需实现文化自觉.文化自觉不仅是对文化发展状态的描述,也具有认知性、实践性和大众性的意蕴.鉴于当前文化建设存在重宏观叙说轻微观引导、重观念研究轻文化实践的偏颇,文化自觉的践行路径应是坚持在坚守中多样发展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发展文化、在大众中传播推介文化、在实践中发展文化.  相似文献   

16.
太空文明时代的中国文化身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类文明的历史可分为陆地文明、海洋文明、太空文明三个时代。在大陆文明时代,中华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海洋文明时代,西方文明处于全球前沿;在太空文明时代,中西将在互体互用中互补。“文化身份”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和精神向心力,它是拒斥文化霸权主义的前提条件。东方文化身份表明了中国立场的正当性。只有禀有了正当的文化策略和文化的自我观照力,才可能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张力结构中正确自我定位。在太空文明时代,中国的当务之急在于文化身份的确立,即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中国文化的整体性发展。如果中国经济日益发达,而文化却不断萎缩,必然会因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结构性内耗。因此,今天不仅需要全面振兴传统文化和创造新文化,而且为了减少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误读”,需要坚持文化的可持续“输出”,从而形成文化和经济均衡发展。在全球化中抵制一体化神话,彰显东方文化身份,重申中国文化立场,是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17.
张燕 《阴山学刊》2021,(2):69-74
文化产业被英国视为其优势产业,也是经济增长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与欧洲大陆其他国家相比,英国文化产业有其发展时间早、一体化管理、大文化视野等特点。英国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政府所起的作用非常突出,既有国家层面的总体设计、系统规划,又有地方层面对老工业城市的文化复兴,以及对社区文化和公众文化可及性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吴晓  邹晓玲 《学术探索》2007,(5):142-144
作为大众审美对象的民间艺术展演文本,为有效建构起其在消费主义语境中的新的审美文化姿态,不断维护文本魅力以满足大众审美想像,这种展演文本必须充分运用和施展拼贴、挪用、复制和炒作等文化修辞策略,从而使得展演文本呈现出符号的陌生化、结构的混杂性和风格的原生态等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9.
李海亭 《兰州学刊》2008,(5):168-170,173
文化全球化是全球化的内容之一,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全球化一方面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和发展,另一方面,在文化霸权,文化殖民主义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文化应该以开放的态度,在保持文化发展主权前提下,积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成果,实现中国文化创新发展,为人类文化发展贡献中华民族的新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