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霍巍 《中国藏学》2007,(1):20-27
本文根据近年来青藏高原新出土考古材料,结合文献记载对吐蕃时期原始巫术中的“天灵盖镇厌”习俗作了研究探讨。文章认为,在藏族原始巫术中,流行一种以人或动物头顶骨(俗称“天灵盖”)作为“厌胜巫术”的“灵物”使用的习俗,过去国内外学者曾从文献上找到过证据。新出土的考古资料以实物形态将这种巫术施行的场所、法器(埋藏品)、仪式程序等全面保存至今,实在是难得的珍贵资料,其学术价值和意义都值得重视和深入研究。文章对考古新材料的基本情况、遗存性质与功能等作出了与以往不同的一些新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广西汉代的厚葬墓葬材料进行了初步的分类,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不同的发展时 期,西汉时期又产生大型棺椁墓葬和中型墓葬两种厚葬方式。概括了厚葬习俗的特点,并阐述精神信仰、 儒家思想、经济发展三个因素对厚葬习俗产生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西藏史前墓葬中主要流行屈肢葬和二次葬或解尸葬习俗,并以后者为主。结合后世相关文献和民族学材料考察,西藏史前屈肢葬的主要意义是惧怕死灵危害生人,于是将之捆缚埋葬,可能是一种对非正常死亡者施行的葬式。二次葬或解尸葬最主要的意义是认为肉体消解后灵魂才可能完全离开依附而解脱,得到重生或转化,甚至出现以人力帮助消解肉体的做法。可见一些流行于后世的灵魂观念实际上在史前时期已有反映,考古材料是考察西藏史前信仰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4.
新疆地区早期火葬墓及相关问题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新疆帕米尔高原墓葬和天山南麓群巴尔墓葬中火葬墓的描写研究和分析研究,联系我国东北、西北、西南地区的火葬考古资料,指出:必须将火葬习俗与墓地中相关文化因素联系起来考虑,才能揭示它在每处墓地中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吐善与于闽之间存在着的特殊关系早已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从考古与文献资料看,二者在古代的交往显然非常密切。公元1世纪以后,吐着在其发展和扩张过程中曾与周边很多地区和民族有过交往,为什么这个西域小国会给吐善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和记忆?吐善与于闯关系的起止及来龙去脉,吐着与于闽在宗教文化上的联系及特点等尚待研究的课题不少。本文旨在通过对吐着时期及西藏“后弘期”早期的一些美术作品的分析考证,进而讨论吐着与于闻之间的关系,并对早期藏族美术体系的形成做一剖析。藏史典籍中涉及手间的条款,除了专门的文献资料以外(按…  相似文献   

6.
辽代契丹人墓葬中出土的面具和网络,作为一套完整的葬具,是考古界比较一致的认识,也是被文献和考古资料所证实了的。当然,即使在辽代晚期的墓葬中,也有出网络而不出面具,或者出面具而不出网络的情况,说明这一制度虽已形成,然而还不够严格。有的同志就此已做过较多的论述。①马洪路同志于《考古》1983年第3期上发表的《契丹族葬俗中  相似文献   

7.
姚继德 《回族研究》2000,32(4):15-20
回族是伊斯兰教中国本土化的产物,族源中包涵着大食、波斯和中亚穆斯林血统。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和西亚之间存在着古老的交通孔道——“蜀·身毒道”。本文依据考古、文献及来源于云南回族聚居社区遗存的波斯语言、习俗、服饰田野实证材料,系统梳理了云南回族与波斯文化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8.
唐代长安中亚人的聚居及汉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文献及考古材料,对唐代长安中亚诸国人居住情况进行了考察,首先提示出唐代长安西北隅存在着一个胡人聚居区,并说明这与胡人聚族而居的习俗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其次,作者通过对聚居于长安的中亚诸国人在姓氏、婚姻、丧葬、宗教、文化等几个方面汉化表现的分析,探讨了其背后的地域、语言、血统及宗教等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我国东部及东南沿海各省区考古发现的史前墓葬的拔牙材料为主,结合文献有关“凿齿之民”、东夷与百越的关系,以及百越后裔诸民族有关拔牙的原因,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我国拔牙风俗的起源、演变和流传。  相似文献   

10.
从酉水流域考古发掘看楚文化与诸民族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依据近几年来的考古发掘和文献史料,论述了湘西酉水流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内涵及其诸多民族之关系。在商、周和春秋战国早期的遗址中,它集中反映了当时土著民族“濮”的风俗习惯和独特的文化特点;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它集中反映了既有楚、巴文化遗存,也有土著民族文化遗存。由此,说明在战国以前,酉水流域确实有一支古老的土著民族在那里繁衍生息,并形成了自己民族的“濮”文化。楚国开始经营西南后,使大量巴人进入湘西;形成“濮”与“巴”人杂居的局面,也给这一地区带来了巴人的习俗和文化特点。到了战国早期,楚人进入湘西,楚、巴、濮互相不同程度地产生影响,加速了各民族之间文化的相互融合。本文对这一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文化进行了新的探索,提出了“濮”是这地区的土著民族和楚、巴文化在这一地区的存在及楚、巴、濮民族文化融合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1.
西藏高原远古丧葬习俗的古史传说之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西藏高原的古代丧葬习俗,一是要依靠考了发掘的出土材料,二是要借助于文献资料的有关记载。对于西藏吐蕃王朝建立以前的远古时代的丧葬习俗,在藏文史料中不乏其书,但关于这些史料的历史价值,以往还很少作过比较系统的考察。本文拟对其中的几个问题作些初步的研究探讨,以就教于方家宏达。一、天尺七王与“天绳”神话天尺七五,是藏文记载中最早的吐着王统。据《吐春王朝世系明鉴》载:“盖自古习称,先王有天尺七王,上登二三,中烈六王,地德八王,下赞三王等说。……聂赤赞普是为藏地最初之王,彼所建宫室,名雍布拉康。其子水赤…  相似文献   

12.
江西省贵溪县渔塘乡仙岩崖墓群在古代文献中早有记载,1979年秋经调查后得到确认;1976年秋冬又组织力量进行了清理。考古工作者先后清理了18座墓葬,共发现棺木39具,人骨架16具,出土各类随葬器物200余件。近年来,已陆续发表了一批研究文章,对崖墓的时代及墓主的族属、习俗、文化特征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确定崖墓时代的主要依据是出土的陶瓷器。这批器物有不少特征与上海金山戚家墩遗址下层文化几乎完全一样;在江苏、浙江春秋战国肘期遗址、墓葬中也可见到一批同  相似文献   

13.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郊 ,前不久又发现一座西夏时期的墓葬和墓亭遗址。该遗址位于距银川市城区 30余公里原西夏陵保护范围之外。墓中清理出 1 0个长约 2 5厘米的彩绘木俑 ,其中 7个完整无缺 ,文官俑 2个 ,武官俑 8个。此外 ,还有木鸡、鸽、牛等。这些木雕工艺品的出土 ,在西夏考古史上尚属首次。据分析 ,此墓主可能是先火葬后土葬的 ,这正与文献记载的当时葬俗相吻合。在墓旁的碑亭遗址中 ,考古人员发现残碑 1 40余块 ,碑文均为汉字 ,最大的残碑有 4个字 ,其中一块上有“张陟撰文”字样。据初步勘查 ,这座墓葬附近还有一些古墓和其他遗迹…  相似文献   

14.
神判是一种古老的人类学现象 ,也是一种古老的法文化现象。在原始法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 ,神判与原始“公法”、“私法”两个方面的许多形式都有密切的关系。本文从法人类学的角度出发 ,结合对原始宗教与习俗的理解 ,通过对神判与诸如原始献祭、放逐、杀戮、赔偿、仪式等早期习俗之间关系的研究 ,对神判中隐喻和凝聚着的早期法的原始含义进行了深入的解释 ,进一步从“公”与“私”两个方面揭示了早期原始法在历史演进中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15.
香港地区的考古工作开始于本世纪20年代。迄今已发现大量的古文化遗存和遗物,其中 以新石器时代遗存居多,其分布遍及香港各地,也有打制石器、青铜器和汉代墓葬等,证明在六千多年以 前,香港地区已有人类居住,其新石器时代文化与长江流域及珠江流域有着密切关系,是中国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藏族爱喝茶,吃饭伴以茶,待客光端茶,喜庆节日聘礼赠馈甚至宗教活动,都离不开茶。其喝茶方式和习俗与内地大不相同。独特的藏族茶文化,是中华饮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我国是茶的故乡,先秦时即以之为药品和饮料,西汉士大夫已将饮茶作为一种高雅的享受,隋唐时饮茶更形成风尚。藏族何时开始饮茶,难以追寻。从中国最早栽培而且大量出产茶叶的四川与藏区接近的情况推测,藏族饮茶的历史应该是很悠久的。《唐国史补》卷下载,唐德宗时,常鲁公出使吐着,闲时在帐房中煮茶。吐着资普有意问他:“此为何物?”鲁公答:“涤烦疗渴,所谓茶也”…  相似文献   

17.
浅谈赫哲族的交通习俗李伟佳唐戈姜洪波交通是作为民族交往的重要手段而存在于各民族共同体的,赫哲族的交通习俗同样循规守矩,掩映于该民族波澜壮阔的伟大变革过程中,并以多视角的透视形式折射着该民族锐意进取、奋发向上的时代主题。本文拟以时间为主线,对赫哲族不同...  相似文献   

18.
吴勇 《中国民族》2023,(5):53-53
2007年,在库车市(原库车县)发现的库车友谊路墓群,掀开了龟兹文化神秘面纱的一角,被评为当年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批墓葬在新疆地区属首次发现,墓葬的时代约在魏晋时期。其中7座为砖室墓,建造方式、形制与中原同时期砖室墓相同,装饰题材与甘肃敦煌、酒泉等地墓葬的装饰母题相似。这将砖室墓的分布范围从河西走廊向西延伸了1000多公里。  相似文献   

19.
在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时期即10-14世纪,墓葬壁画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式,其中很大一部分形式的出现与儒学在半岛的深入传播相关,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引起中国学界的足够重视与深入研究。本文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材料,通过对"岁寒三友"图像的形成与源流进行考察,认为儒学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将"岁寒三友"这一绘画题材带入半岛,并随着高丽士人阶层的壮大通过文人画的方式进一步被阐释。这一图像也作为儒学士人不畏困难、坚毅气节的象征,成为高丽时期墓葬壁画的重要题材。  相似文献   

20.
赫哲人的食鱼习俗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自古以来就繁衍生息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下游流域,世世代代以打鱼为生,以鱼肉为食。当你步入赫哲家庭,你会看到,每桌菜上都有丰盛的鱼。赫哲人的鱼菜做法十分丰富,光生食的就有杀生鱼、冻鱼片、刨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