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主要创始人,马克思在批判理性主义国家观、自由主义国家观以及各种冒牌社会主义国家观的过程中,提出了马克思国家观的三个重要命题:社会决定国家、人类解放高于政治解放、无产阶级专政=“阶级专政”+“阶级民主”.马克思在国家观上所提出的这一系列重要命题,对于我们当前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社会阶层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阶级或社会阶层都是指社会的一种层序结构,由于分配或占有的社会资源的不同而表现为事实上的一种不平等状态.马克思主义社会阶层理论系统地分析了社会阶级(社会阶层)的产生与消亡、社会阶级(社会阶层)划分的标准以及各社会阶级(社会阶层)的相互关系等诸多理论问题.当前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社会阶层观,并以之为指导构建一个合理的现代化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还在世时,由于"科学"一词而导致的马克思主义简单化、教条化、庸俗化的问题已经产生,马克思去世之后,西方实证的马克思主义和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围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问题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至今相持不下。近年我国学界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性质的争论是这种情况的再现。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彻底弄清马克思对科学的理解与科学实证主义以及黑格尔辩证法的关系,真切把握马克思科学观变革实质。  相似文献   

4.
王晶 《学术探索》2010,(4):18-22
西方某些学者将马克思的进步观念与线性进步观念相混淆,坚持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严重依赖于单线性的历史进步观。事实上,马克思本人从来没有把人类历史看作是单向的、直线性的发展过程。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现实的人"的理论以及"东方社会"的理论,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具体模式辩证的统一起来,描述出人类历史复杂的进步过程,从总体上否定了线性历史进步观所指认的历史朝着既定目标前进的单线性的、同质性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5.
刘军 《河北学刊》2006,26(6):21-25
马克思在国家观上有三大理论创新:在国家起源和本质问题上,马克思实现了冲突论和融合论的统一,认为国家既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也是平衡社会各阶级不同利益的工具;在国家职能问题上,马克思提出国家具有政治统治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双重基本职能,而在现实社会中,国家的职能往往因为统治阶级追求自身利益而被异化;在未来国家的发展趋势问题上,马克思指出了“社会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的历史性方向,并将之描绘为“自由人联合体”。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问世以来,世界各国的社会结构日新月异。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传统的工人阶级意识形态陷于模糊,诸如种族问题和性别问题等等浮出水面。谈论阶级政治是否已经不合时宜?本文立足于马克思的阶级概念,批判考察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奠基人卢卡奇和最新代表人物之一詹明信的相关著述,认为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仍然有着显著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对正义的论争入手,初步评析了当代西方“左翼”平等主义的代表人物K·尼尔森的正义观。文章指出,尼尔森立足于对阶级与正义的关系的分析,对罗尔斯“公平正义论”进行了有力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的激进平等的正义观念与原则,力图阐明社会主义正义观的基本形式。尼尔森的激进平等主义正义观虽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渊源,但与马克思主义仍存在本质差异。  相似文献   

8.
阶级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研究和探讨的中心,本文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程简述其阶级理论的观点,以此反观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坚守继承、完善发展或修正颠覆的变迁。  相似文献   

9.
民族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是人们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总的观点和看法,是各个阶级及其政党制定处理民族问题纲领和政策的理论基础。人类社会出现阶级以后,人们由于阶级地位不同,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世界观也就不同,因之民族观也不同。当今世界存在着根本不同的两种民族观,即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资产阶级的民族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核心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因之它认为,民族无论大小都是平等的,它们都是创造历史的主人,也是社会的主人。任何民族都不是孤立的,它们的命运和利益是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讨论了西方当代著名的后马克思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齐泽克的马克思观。一方面 ,他认为马克思仍然是今天人们批判性审视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理论资源 ,另一方面 ,他又站在拉康主义的立场上批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替代方案。齐泽克“后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念的实质是用拉康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全面接管  相似文献   

11.
实践存在论美学并不是直接受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提出的,而是最初受海德格尔的启示,启发和促使我们重新学习和发现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被遮蔽的马克思实践观的存在论维度,在马克思存在论思想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美学构想。虽然在马克思存在论思想的探索中,我们与某些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观点有某些相近和相通之处,但是被董学文先生贴上西马化的标签是不妥当、不科学、也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12.
哲学界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型的努力中,存在一种流行的观点,这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作内在的区分,展现为马克思的物质概念与恩格斯和列宁的看法是"对立"的,只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才是真正对马克思的"实践和历史中介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辨认这种误读,应当澄清的事实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歪曲了马克思的物质观,只有恩格斯与列宁才是真正对马克思的物质观的发展.以此为鉴,应当提出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型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3.
晚期资本主义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传统马克思主义难以揭示当代资本主义文化现象的意识形态本质,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这方面取得了成果.由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缓和,无信仰特征的消费主义文化盛行,意识形态理论面临困境.面对消费主义文化的挑战,詹姆逊等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提出并论证了意识形态转型的理论.不仅拓宽了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而且具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相对自主性理论的视野中,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既不同于自由主义所说的"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的二元分离、相互对立的关系,也不完全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统治机器和社会阶级"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是一种有限度的分离和有差别的互动关系.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关系层面上,它强调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的一种制度性分离,并认为这种分离能使资本主义国家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剥削关系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在"国家和社会阶级"关系层面上,它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是资产阶级的简单统治工具,国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阶级关系进行调和;同时它还认为,这种超越并没有完全使国家脱离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仍然要服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本质性规定.这一理论的意义在于,它提出了一个与西方主流政治学完全不同的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关系的认识框架,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对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的深刻批判是马克思之所以成为马克思的关键所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对于资本社会的批判维度,但是与马克思将批判最终落到无产阶级运动不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资本批判理论更多地发展为无法把握的宏观现实,寄希望于意识、文化、艺术等层面上的解放,而社会实践领域则相对沉寂。在当代,资本批判理论出现了新的发展,但是这种转机是否真正继承了马克思的精神是值得考究的。在为资本逻辑所统治的当代社会中,要充分理解当代社会并寻求人类社会的解放,我们需要重新回到马克思,重新构建资本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16.
幸福观问题,是伦理学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阶级社会里,不同的阶级对于生活的评价,对生活的欲望、要求以及对生活所采取的态度各不相同,这就是他们的幸福观的反映。它与各个阶级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是密切相关的。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剥削阶级的幸福观总是占统治地位。被剥削阶级被剥夺了占有物质生产资料的权利,也被剥夺了占有精神生产资料的权利,他们的幸福观往往不能采取系统的、完整的理论形态。所以在伦理学中,幸福观的发展史,在外表上表现为各个剥削阶级及各个剥削阶级的集团的幸幅观的交替史。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的、历史的分析方法出发,研究这些历史上的幸福观,揭露它们的阶级本质,对于我们今天进行幸福观的斗争是有帮助的。本文拟对马克思主义以前西方伦理学史上幸福观的一些重要实例作些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7.
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信息传播活动始终伴随着人们日常的生产与生活,并成为人类群体生命存在的一部分.自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来,媒体作为有组织的信息传播媒介逐步成为人类社会强大而特殊的精神生产部门,精神生产变成了大众传媒特殊的媒介功能.而不同时代、不同阶级和不同空间内媒体的精神生产形态都有所差异,在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基础上,对大众传媒精神生产的阶级性、时代性和全球性三个基本属性在学理层面予以梳理,将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生产理论的极大丰富.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之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从资本批判理论的层面重提马克思政治哲学,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则从入的自由发展角度汲取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价值意蕴,由是观之,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当代意义在于其科学的思维方法与深远的人文意境仍然"在场".在当今时代,回答社会发展的问题域,仍然需要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历史视域、问题意识和人文关怀,在这个意义上,与时俱进的马克思政治哲学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现代社会的实践视界.  相似文献   

19.
正义是人类实践的根本追求,也是社会主义最核心的价值。马克思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出发,对西方的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不公平的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非正义性的基础上,提出实现未来社会公平正义的核心是"在高度发达的经济基础之上消灭一切非正义的社会现象,追求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表达了他的卓越的社会正义思想——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革命性使其具有经久不衰的强大生命力,在人类正义理论研究中占有独特的重要地位,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当前,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依然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资本论》进行政治哲学的解读源自西方学者,国内很多学者也在解读。什么是政治哲学,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相应地,他们对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的表达也是不同的。《资本论》明显是一部政治经济学的著作,但是一些从事政治哲学研究的人认为《资本论》是一部政治哲学的著作。这样一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就只剩下两个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虽然《资本论》中存在一些人提出的政治哲学问题,但政治哲学是不会被马克思承认的。今天一些学者所讨论的政治哲学尤其是西方政治哲学,只能算作政治学的内容。他们所谈论的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如果按照一般学科体系来归类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如果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来归类则属于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算得上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的只是阶级分析法,而它也正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