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兴旺 《社会工作》2010,(13):25-26
青年志愿服务是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自1993年起,便开始在全国青少年中广泛开展扶贫帮困等内容的青年社会志愿服务。截止2009年底,广东的志愿者队伍已达370万。一方面,作为青年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它有利促进了社区工作的完善和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探求》2016,(6)
志愿服务是以社会成员自愿贡献个人时间、精力为基础,以不计物质报酬为前提,以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为目标的活动。志愿服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实践和具体示范:志愿者数量的增加夯实了公民道德建设的群众基础;志愿组织形态的多样化强化了公民道德建设的协调力量;志愿服务内容的丰富性扩展了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志愿精神的弘扬巩固了公民道德建设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8,(3):68-72
志愿服务是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改善民生、助力脱贫、提升文明、促进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作用。志愿服务组织化是志愿服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志愿服务组织体系还不完善,管理方式行政化过浓,经费保障不足,需要进一步理顺管理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改进管理方式,创新服务项目和人才培养,不断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  相似文献   

4.
鄢勇兵 《社会福利》2009,(10):19-20
我国志愿服务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二十多年时间里,志愿服务一直伴随我国的改革开放而发展。当前,志愿服务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一五”规划中予以明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和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支持志愿服务朝制度化方向发展,志愿服务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建设中越来越具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5.
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志愿者与志愿服务发展时间不长,发展速度却相当快。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志愿服务担负着特有的社会功能和作用。研究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分析存在的问题,探求推进的策略,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迅速,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整体上存在着志愿服务机制不成熟、活动质量不高、力量分散、参与面不够广等问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对我国的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建议认真总结奥运会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经验,并以此为契机,采取多种方式完善和发展志愿者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要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更好地发挥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2012年4月,以民政部直属机关青年为主体的志愿服务队伍——民政青年同心社(以下简称民心社)正式成立.  相似文献   

8.
肖艳 《社科纵横》2012,(1):72-75,96
台湾地区志愿服务的发展经历了从早期的民间行善行为到政府大力推崇和规范发展的过程。通过创新志愿服务理念,推动志工制度化建设,并在工作中注重专业化、社区化和青少年化,台湾地区的志愿服务发展很快,因应了其层出不穷的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9.
谢立中 《社会工作》2009,(19):47-48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标志着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的新阶段。和谐社区的构建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而志愿服务弘扬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体现了人与社会的相互融合,也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内在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0.
《探求》2015,(5)
在当代社会,志愿服务作为一种自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的行为,更多地体现了公民意识的觉醒,它既是公民个体参与社会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公民承担公共服务与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为了更好理解志愿服务的精神实质,本文尝试从慈善募捐、社会救济、环境保护这三个领域来概括当今志愿服务的主要发展方向,通过对这些志愿活动的分析与描述,以更加切近地认识志愿服务在促进公益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角色理论通过对角色行为改变和及其原因的研究,解释人类社会行为的改变。在角色理论分析的视野中,医院志愿者属于自致角色、规定性角色、表现性角色,从而决定了其规范性、无偿性、非功利性特征。在角色采择和角色扮演过程中,个人只有具备相应的认知能力和自知能力,并衍生成为合格的角色技能,持有正确的角色期待,方能顺利完成医院志愿者角色行为。为防止和纠正志愿者对于自身归属医方还是患方产生困惑、不了解志愿服务内容、对志愿服务产生负担思想、作出不称职行为等角色失调情况,可通过正确定位医院志愿者角色、清晰明确医院志愿者角色行为标准、合理安排志愿服务日程、及时疏导志愿者负面情绪、建立医院志愿者激励机制、提升志愿者自我价值认知等途径以完善医院志愿者角色塑造,充分发挥角色功效。  相似文献   

12.
贫困救助是我国社会服务的永恒主题,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五保制度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制度保障。但是,贫困是一个复杂的持续性的社会问题,社会保障政策的公共性与弹性要求以及社会的不断变迁,使得贫困救助需求的差异性和变化性难以得到有效满足。社区志愿服务以其贴近居民生活的服务特点,可以有效地填补社会救助政策的漏洞。本文描述了社区贫困家庭的现状及其特点,揭示了当前社区服务和社会政策存在的缝隙;立足社区贫困家庭的需要,提出了社区贫困家庭志愿服务应该提供的主要服务内容,寄望建设一个符合中国社会文化情境和具体家庭需求的社区贫困家庭志愿服务。  相似文献   

13.
贫困救助是我国社会服务的永恒主题,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五保制度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制度保障。但是,贫困是一个复杂的持续性的社会问题,社会保障政策的公共性与弹性要求以及社会的不断变迁,使得贫困救助需求的差异性和变化性难以得到有效满足。社区志愿服务以其贴近居民生活的服务特点,可以有效地填补社会救助政策的漏洞。本文描述了社区贫困家庭的现状及其特点,揭示了当前社区服务和社会政策存在的缝隙;立足社区贫困家庭的需要,提出了社区贫困家庭志愿服务应该提供的主要服务内容,寄望建设一个符合中国社会文化情境和具体家庭需求的社区贫困家庭志愿服务。  相似文献   

14.
志愿服务是丹麦社会福利保障工作的重要方面。其基本特点是 :历史悠久 ,拥有人数众多的志愿者队伍和规范化的志愿服务组织 ;服务的形式多种多样 ,涉及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 ;政府是志愿服务组织的坚强后盾 ,社区则是志愿服务发挥作用的广阔平台。本文系统介绍和分析了丹麦志愿服务的历史、现状和特点 ,并简要分析了其对北京市志愿服务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力东 《社科纵横》2014,(10):41-44
近年来,中国的志愿服务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志愿服务能力有了较大提高。然而,通过对浙江省乐清市的调研可以看出,中国的志愿服务工作在资金来源、志愿者组织登记注册等方面还面临诸多困难,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志愿服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今后,应在资金扶持、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上为志愿服务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各级志愿者协会要加强对志愿服务工作的指导和引导,促进志愿服务工作向常态化、规范化、项目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肖影玲 《社科纵横》2012,(10):166-167
志愿服务对提高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起着推动作用,志愿服务有助于提高高职学院知名度,形成社会服务品牌;有助于创新高职育人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志愿服务成为沟通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宣传志愿精神,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引用新媒体平台,实现学校与社会对接,建立学校对接社区志愿服务的有效机制等措施将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完善志愿服务。  相似文献   

17.
敖带芽 《探求》2014,(2):78-83
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德国出现了成熟的志愿文化。德国的志愿者组织在国家应急管理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借鉴德国志愿组织发展的经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的相关规定,加快我国志愿组织的发展步伐,对我国社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李芹 《社会工作》2014,(4):22-29
转型期中国志愿服务组织的规模与数量不断发展壮大,志愿者人数持续增加。志愿服务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发挥着一系列独特而重要的功能,其基本特点主要表现为多样化、制度化、日常化、持久化、专业化、网络化、全球化。对中国志愿服务的基本特点进行系统归纳,可以进一步认识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9.
韦朝烈  杨慧 《探求》2013,(5):44-54
本文揭示了广州市志愿者群体在职业、年龄、学历、政治面貌、户籍、婚姻状况、性别等方面变量的分布特征;展示了志愿者和市民对“志愿服务意义”、“参加志愿服务的动因”、“志愿服务的效果”、“应该加强哪些领域的志愿服务”等方面的认知和评价;分析归纳了制约广州市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促进广州市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试论志愿者、志愿服务、志愿精神的内在底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国荣 《社科纵横》2009,24(4):54-55,68
志愿服务活动已受到各国政府和市民社会的高度重视,志愿服务意识已深深植根于民众的心中,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广大民众的自觉行动。但是,人们对志愿者、志愿服务、志愿精神的内在底蕴及其逻辑关联在认识上尚存有分歧和缺憾。对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并加以反思和追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