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王永平 《探求》2013,(6):16-27
陆学艺的社会建设理论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建设理论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其社会建设理论可概括为“十论”:社会主要矛盾论、社会建设重点论、社会建设目标论、社会建设任务论、社会建设阶段论、社会建设动力论、社会建设推进论、放手发动群众论、历史眼光和放眼世界论、社会学者责任论.  相似文献   

2.
拾荒者在城市中的社会融入存在收支结构单一化、社会交往内卷化、心理融入无意识逆反等诸多不足,融入现状不甚乐观,而单纯依赖政府政策方面的有意识倾斜和保护是远远不够的。本文旨在通过引入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着重挖掘拾荒者自身的个体优势和环境优势,综合调动其个人、家庭、社区以及社会等多个层面的资源,共同建立城市拾荒者社会融入的立体支持网络,促进其更好地融入城市,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相似文献   

3.
孔子和谐社会再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三可 《唐都学刊》2006,22(5):51-57
孔子的和谐社会论是孔子政治理想、愿望的集中反映、概括与提升。“务为治者也”,孔学本质上是社会政治论体系。追求和谐社会理想之实现,达到“天下为公”的目标是其主旨所在;“齐之以礼”,是和谐社会的秩序保障;“依于仁”,是和谐社会的意识形态保障;“足食”,是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孔子之论即是和谐社会论,孔子之观即是和谐社会观。  相似文献   

4.
近现代西方私人财产权保护经历了从神圣到限制的历史演进.而俄罗斯和中国的私人所有权则呈现从否定到肯定的进程.东西方私人财产权保护的不同取向,既是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较量的结果,也是市民社会与福利国家变迁的体现.历史错位的共时形态下.我国私人财产权保护应以社会本位为原则,以国家为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保护的工具,寻求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之平衡,达成财产权保护的正义与公正之目标.  相似文献   

5.
邓丽娟 《探求》2014,(3):80-83
与我国流动人员管理问题相似,德国“外籍人”社会融入问题也备受关注.表面上“外籍人融入问题”是文化、宗教差异的问题,实际上是部分人的基本权利问题.对此,德国建立起互相交错而各司其职的网络:政府依法履行责任,警察局、移民局等专门机构协调运作,大量社会组织提供各类服务,学者和研究机构提出建议.德国模式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过程中,社会工作不应该沦为一种“治理术”,而应是一种致力于实现以人为本、回应社区需求的社会保护机制,这促使我们从长期以来对社会工作的技术型塑转向对社会工作“社会性”的关注.通过反思性地批判了现有关于上述议题的理论范式及其限度,笔者借助波兰尼的“嵌入性”思想和社会保护理论,尝试从社会公正、社会理性、社会保护和社会团结等维度构建社会工作“社会性”的理论内核,以作为思考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一种可能框架.同时,要实现对社会工作社会性的重塑,应将“社区”带回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的中心,将“社区”视为社会工作与社区大众互动的实践场域,重构“社区”作为人们生活、情感、精神共同体的社会属性,以在社区治理实践中探寻社会工作的“社会”真意.这是社会工作之于中国语境所需具有的“社会想象力”品质.  相似文献   

7.
段秀芳 《探求》2004,(2):26-29
一直以来,对“制度的合理性”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伦理学领域,认为制度的合理性取决于制度是否合乎道德原则。本文则从社会决策论这一外在于伦理学的崭新视角对“制度的合理性”问题加以剖析,认为制度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的利益最大化,制度的合理性问题实际上可分为两个根本问题:第一、制度自身存在的合理性;第二、制度是保护个人和社会的利益平衡的唯一有效方式,即社会只有通过制度才能获取最大的利益,进而阐明社会决策论可以为现代制度建设提供科学的方法与现实立场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南斯拉夫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实践派"著名代表人物--马尔科维奇提出公民个体、自治社会以及健全的民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果把民主建设单纯局限于制度或程序层面,忽视民主实践中的成熟个体以及公共领域建设,必然导致民主制度和实现民主的理想发生冲突.据此他提出了颇具创新的民主理论,这一理论由个体实践论、民主制度论和社会自治论组成,从另一视角为我们思考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提供了例证.  相似文献   

9.
杨敏 《创新》2009,3(11):5-11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其对于现代社会的问题现象有着根源性含义,故亦称之为"社会学的元问题"。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催生了"社会互构论",这一理论又促发了更多切近经验层面的社会现象研究,如社会行动的现代性变迁研究、中国扶贫研究、社区建设研究、城市发展与社会建设研究、农村民俗制度变迁研究等等。其中,"个体安全"研究既是理论扩展也是实际应用。也许,上述研究更重要的启示在于:社会学是一门不断生长的学科,正是对于现代社会世界之问题性的关切使这一学科获得了新的生长点。"个体安全"研究仅从一个侧面展示了社会学持续生长的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10.
美国著名华裔社会学家林南从理性选择行为出发 ,在个体行动和社会结构的互动基础上 ,把社会资本界定为个体为了从嵌入性资源获取回报而在社会网络中进行的投资 ,揭示了社会资本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上的展开形式、矛盾运动和变化机制 ,提出了丰富的理论假设与理论命题 ,开拓了广阔的理论视野 ,不仅吸收了阶级资本、人力资本和文化资本等资本理论的成果 ,而且克服了关系论、功能论和集体论等方法论的局限 ,使社会资本研究进入了新的理论境界 ,对于在中国开展社会资本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概 论 社会福利的主要作用是解决社会问题或满足社会上不同人士的一般或特殊需要。然而社会问题的出现又有它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甚至历史的背景。另一方面,如何界定“社会问题”和“社会需要”也与特定的社会时空相关。本文介绍社会学方面界定“社会问题”的各种理论,以及有关界定“社会需要”的理念架构,以使读者明了社会福利服务所对应的服务对象。  相似文献   

12.
“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互斥还是互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建设 《探求》2006,18(6):63-68
一般认为,“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是观点冲突、意见对立和互不相容的两种主张。本文在对两种理论的基本观点进行概括归纳基础上,通过对两种理论的论题、独立性、历史关系等几方面加以分析,认为“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分别揭示了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不同方面,具有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当前流动儿童融入城市教育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理性分析,指出完善流动儿童融入城市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最后,围绕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和个体五方面的主体支持,借助社会工作的具体方法,提出了构建完善的流动儿童融入城市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4.
张晓峰 《阅江学刊》2014,(3):82-87,112
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后个体极端暴力事件呈高发态势,暴露出的是政府与社会关系长期疏离致使社会进入转型期后一些社会个体境遇问题愈益突出和复杂,而基于传统管制思维的公共危机管理应对乏力。治本之策是立足“以人为本”,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层面推动创新社会管理向创新社会治理转变,构建善治意义上的治理服务型政府,通过改进社会治理方式解决公共安全问题,为民造福。  相似文献   

15.
韩升 《唐都学刊》2006,22(4):32-37
启蒙就是要促使人类摆脱“不成熟状态”,激发人的无穷想象力和无限创造力,真正确立起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目前,中国的现代性启蒙就是要在扬弃传统的基础上,参照西方社会的现代化模式,确立社会成员个体独立的法权状态,促使传统伦理社会向现代市民社会转变,从而为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6.
鲁迅早期的思想主要表现在辛亥革命前夕他发表的《人之历史》、《文化偏至论》等几篇文章中。此时鲁迅的思想有三个基本观点,主要涉及社会哲学问题:其一,进化的观点。它主张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人类社会的历史、现状和前途,反对“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守旧观。对此,许多文章都已谈及。其二,尊重个人自由、反对“民主”、“平等”的观点,即所谓“任个人而排众数”。它强调了开展个人与个人之间自由竞争的必要性,自由竞争促使人群中产生“天才”、先进人物,社会也因此得以进化。而“民主”、“平等”则抹煞个体与个体  相似文献   

17.
张威 《社会工作》2016,(4):7-38
德国的家庭专业社会服务经历了“从个体到环境”“从介入到预防”“从监督问题到支持家庭”的历史演变。保守型福利国家和社会法制国家的框架、较强的国家性和社会福利市场经济思想、独特的社会教育学思想,造就了当今德国“高度立法化、高度机构化、高度职业化”的家庭专业社会服务及其法律体系。其“政府的高度统领性和参与度”、“预防思想”以及“个体与环境”的双重视角,对中国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封建宗法家族制度下的政治流弊○尹陇生(一)不管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如何变化,由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家族制度及其遗存和变种却长期被保留着,影响和制约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个体人格。梁启超指出:“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  相似文献   

19.
“有心”的城市,这是一种城市规划理念的觉醒和呼唤.理想之城应有何种心态?最重要的是应当具有敬畏之心、利他之心、包容之心.应该怎样建设“有心”的城市?一是要以“生态手印”削减“生态足迹”;二是要从关注“环境影响评价”转向注重“社会影响评价”;三是要从开发商和政府主导的规划和开发模式转向多方共同参与模式.  相似文献   

20.
从卢梭到罗尔斯,契约论伦理思想在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中显现了不可低估的内在张力。无论是卢梭的契约论伦理思想还是罗尔斯的现代契约论伦理思想,其理论基础均为"自由",并将其在各自所构建的思想体系之中高度统一。尽管对"自由"基本内涵的理解不同,卢梭的观点是它不等同于任意而应以公共利益为依归并受理性所制约,罗尔斯则主张它是个体在自律与他律中的一种自我实现,但两者都受到一种从自由意志上升到公共意志的思维路径所统辖,在两者所确立的理论体系中蕴含着一种由个体自由上升到社会自由(社会正义)的价值定位。通过对卢梭和罗尔斯所阐述的自由在契约论伦理中的辩证统一的特征之研究,不难看出自由精神的价值意义和生命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