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鄂伦春族是一个宽泛的部落族群,与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的历史关联紧密,其族称体现了这种多样性的特征。比如,与鄂温克、达斡尔两族合称为“索伦部”。“鄂伦春”族称最早见于清朝的历史文献中。崇德五年(1640),《清圣祖实录》中出现了“俄尔吞”一词,此即“鄂伦春”。关于鄂伦春族古老部落的名称主要有“玛涅依尔”“毕拉尔”“满珲”“奇乐尔”“山丹”等。关于鄂伦春人的族源,有“室韦”说、“肃慎”说、“鲜卑”说、“肃慎系靺鞨”说、“通古斯”说、“丁零”说、“综合说”,等等。  相似文献   

2.
阿尔泰乌梁海人的宗教信仰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乌梁海”是古代部族名称,史籍中曾有“嗢娘改”、“斡朗改”、“兀哴孩”、“兀良合”、“兀哴罕”、“兀良哈”、“乌梁罕”、“乌浪汗”等异称。明末清初,乌梁海部分布在“蒙古诸部之北”,“业采捕,散处山林,而受役属于喀尔喀、准噶尔诸大部”。至康熙年间,喀尔喀蒙古内属,“其所属之乌梁海等亦皆归顺”。乾隆年间,准噶尔所属之乌梁海归顺,“乌梁海遂全归版籍矣”。之后,乌梁海部一分为三:一为唐努乌梁海;二为  相似文献   

3.
歌舞,是彝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这个民族有古老的民间舞蹈“斗鸡”、“斗羊”、“跳钗”、“刀舞”、“猴子搬包谷”和“大鼓舞”等,在人们中间流传最广的要算是“烟盒舞”。  相似文献   

4.
清王朝在镇压乾嘉苗民起义后,起用凤皇厅同知傅鼐“总理边务”,在湘西苗族地区筑碉、均田、屯丁,设苗官、苗兵,兴“苗义学”,建立了一套军事压迫与经济剥削、“防范”与“化导”、“剿”与“抚”相结合的“苗防屯政”体制。举办“屯政”,其主观目的是在于“寓兵于农”,“以苗养苗”和“以苗制苗”,恢复并加强对湘西“苗疆”的统治。  相似文献   

5.
汉语"民族"一词在我国的最早出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关于汉语“民族”一词的起源 ,学术界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 ,汉语中的“民族”一词是梁启超从日文中借引过来的。梁氏 1 899年所著之《东籍月旦》中 ,出现了“东方民族”、“泰西民族”、“民族变迁”、“民族竞争”等术语 ,这是汉语“民族”一词的最早来源。① 第二种观点认为 ,中国古代虽有“族类”、“邦族”、“国族”、“部族”、“种族”等词语 ,但汉语“民族”一词最早出现于 1 882年王韬所著之《洋务在用其所长》一文中。② 第三种观点认为 ,汉语“民族”一词的出现时间为 1 9世纪后半叶 ,而其普遍使用是 1 90 3年梁启超将瑞…  相似文献   

6.
满族采参     
“东镇三宝”:人参、貂皮、东珠,而人参又为三宝之首。满族称人参为“沃尔豁达”;东北土语呼为“货”、“根子”、“棒槌”;而汉文典籍则又称为“人葠”、“人微”、“神草”、“地精”、“人御”、“鬼盖”等。苍莽的长白山野,是我国盛产人参的宝地,也是满族人民繁衍生息的地方。满族,是明朝末年以建州女真部族为主体的女真部族与蒙族、汉族及东北其他部族逐渐融合的共同体。“满洲”这个名称1635年正式出现,而其主体“女真”之名,则早在十世纪初,就见称于世了。到十四世纪后  相似文献   

7.
孙琦 《西藏研究》2023,(6):47-56+154
清代汉文文献中包含了众多的廓尔喀官职,然而迄今为止,尚无学者考证,以至于对其并无明确的概念,甚至会出现错误的认识。利用廓英藏汉等语种文献,对清代汉文文献所见的廓尔喀官职“噶南”、“噶箕”、“噶巴丹”、“苏巴”、“萨尔达尔”、“达萨尔”、“苏毕达尔”、“杂玛达尔”、”喀尔达尔”等进行逐一考述,可以窥见其职能及在中尼交往历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傣族自称为“傣”,“傣”是傣语中自由的意思。在汉朝文献中,曾记为“掸”或“擅”,与“傣”字音很相近。历代汉文史籍,对傣族的称谓繁多。汉代以前对傣、壮、布依、水、侗、黎等族统称“百粤”、“越人”。汉代文献对“越人”的西部一支(实际上是傣  相似文献   

9.
“余、我、朕”是常见的第一人称代词,其不同主要表现在句法功能上,即“余”以充当主语为主,“我、朕”以充当定语为主;“我、朕”的差别表现在“朕”主要见于具有庄重色彩的语境中,而“我”没有类似特点。“不、弗”、毋、勿”是常见的否定副词,“不、弗”主要表示一般性否定,“毋、勿”主要表示禁止性否定。四词在出现频率、出现时间、句法功能、组合功能、其后动词是否带宾语等方面都表现出或同或异的差别。“乃、婚”二词的不同表现在“乃”主要用为第二人称代词,而“婚”主要用为承接连词,但在大的不同中二词也表现出一些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历史文献中,女真一名有许多不同的别称,如“女直”、“女质”、“朱里真”、“朱里扯特”、“主儿彻惕”、“拙尔察歹”、“珠申”等。考其起源,很可能都是来自不同语言的音译。如“珠申”乃是由满语转译而来。而“女直”、“女质”等写法又有避讳之说。的确,根据不同民族的古代历史文献记载,女真这一族名的音译差别可能很大,如根据古波斯文献中“女真”一词的发音可记载为“朱尔哲”,根据马可·波罗发表于十三世纪的  相似文献   

11.
柯尔克孜族是我们伟大祖国大家庭的成员之一,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长期以来,他们一直聚居在今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境内,其余则散居在拜城、乌什、和田和特克斯、额敏、伊宁、乌鲁木齐以及黑龙江省富裕县五家子村和富裕牧场等地。 柯尔克孜族最早始见于《史记》,这里被称为“鬲昆”,《汉书》、《魏书》、《北周书》、《隋书》依次被称为“坚昆”、“纥骨”、“契骨”,唐代称为“黠戛斯”,宋代称“黠戛司”,辽时称为“辖戛斯”,元代称为“乞尔吉斯”,明代称为“吉里吉斯”,清代称柯尔克孜为“布鲁特”。现根据柯族自称的语音译为“柯尔克孜”族。  相似文献   

12.
我国新疆、青海、甘肃和内蒙古一带,至今尚生活着许多清代厄鲁特蒙古族的后裔,他们的先祖即是斡亦刺。在我国史籍上,早就有关于他们活动的记载。元蒙时期,称之为“斡亦刺”、“外刺”、“外刺歹”,明代称“瓦刺”,清代称为“卫拉特”、“厄鲁特”、“额鲁特”。这些名称,都是不同历史时期“斡亦刺”一语的音转或异译。国外学者又往往称之为“卡尔梅克”。  相似文献   

13.
杨友孙 《民族学刊》2022,13(11):89-101, 151
“少数群体”的认定和承认问题,是和“少数群体”界定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一个问题。在欧洲,对“少数群体”成员个体身份认定,逐渐认同了“自我认同”原则。而在集体身份方面,欧洲通常采取国家认定或承认的方式。不过,欧洲国家在认定和承认族群集体身份时,门槛过高、缺乏“识别”过程、主观进行族群归类、添加一些附加条件等特征或不足。对此,有必要将“少数群体”的标准区分为“核心特征”和“外在条件”,将“在族群、文化、宗教或语言方面有异于主体民族”“表达了维护群体身份的意愿”作为认定或确定少数群体存在的“核心特征”,而将“公民身份、居住时长、人口因素”作为“少数群体”存在的外在条件。“核心特征”可以确定“少数群体”的存在,而“外在条件”则作为少数群体获得某种特殊权利或优惠的资格。  相似文献   

14.
藏语将一般僧人称为“扎巴”,将高僧称为“喇嘛”。“喇嘛”原指有地位、有学问、有修养、能为人师表、领人进行修行的僧人。“喇嘛”就是“上师”的意思。后来“喇嘛”这一词的含义有所变化,人们常把蒙古僧人统称为“喇嘛”。实际上蒙古僧人叫“郝布日格”。  相似文献   

15.
占据绿色有机食品的最佳“出生地”的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以政策为导向,大力发展无污染的绿色食品特色经济。为跻身世界绿色食品行列,该县近年来推出了“绿珍珠”牌明绿豆、“民益”牌四粒红花生、“大地威”牌小黄豆、“好田”牌杂豆、“小蒿子”牌防风、“成吉”荞面系列、“蒿香”鱼干制品、“江湾”牌大米、“赛罕”牌稷子、“王牌”蛋黄贡米面、“大汗”牌系列酒等10多个特色产品,受到了国内外客户的青睐。目前,全县种植绿色和品牌产品面积65万亩,并且正向全国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县的目标迈进。日前,该县在京举办了招商引…  相似文献   

16.
壮医春秋     
壮族医学源远流长。萌芽于先秦。又经两汉六朝,尤其唐宋两朝发展较快,那时即创立了多层次结构的十几种疗法。从广西“柳江人”遗址(柳州)、“贝丘”遗址(南宁)、“甑皮岩人类”遗址(桂林)中所发现的砭石器、尖状器、兽骨、角针以及陶片等物品看,即是壮医后来常用的“砭针”、“陶针”、“角疗”、“骨刮弓”等医疗工具的原型。近年,考古学者从广西武鸣县战国墓中挖掘出土的两枚铜针,说明壮医很早就探索和创造了“针术”和“角疗”的治疗方法。《山海经·南山经》记载的“祝余”、“白(艹咎)”、“迷谷”等品,迄今  相似文献   

17.
一、“嘎拉哈”释名 东北的满族人,在春节期间有玩“嘎拉哈”的风俗。“嘎拉哈”又称“噶什哈”、“喀赤哈”,源于满语“嘎出哈”。《五体清文鉴》将“嘎拉哈”称作“背式骨”,列入“戏具类”中,《清文汇》书则称“嘎拉哈”是小孩子的一种玩具。 “嘎拉哈”的学名称作“距骨”(Astragalus),是连接胫骨与蹠骨、即踝关节上的一块骨骼。“嘎拉哈”略呈长方形,有六个面,其中上下左右四个面可以站立,都有特定的名  相似文献   

18.
湖南的先秦文化及民族,很多专家学者据历史文献和实物资料,论证为“越文化”,属越民族。越民族是我国古代三大民族之一,分布于东南、西南广大地区,支系甚多,有“句吴”、“于越”“杨越”、“闽越”、“南越”、“东瓯”、“西瓯”和“骆越”等等。湖南先秦文化究竟属于越民族的哪一支系呢?笔者就目前的考古资料分析,认为其与百越中的“西瓯”关系较为密切,应属西瓯一系。以下试从两个方面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卫拉特是蒙古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汉文史籍中,元代译作“斡亦刺惕”、“斡亦刺”、“外刺歹”、“外刺”等;明代译成“瓦刺”;清代至今常译作“卫拉特”,亦有译为“厄鲁特”、“额鲁特”、“猥刺”者。他们大部分居住在我国西北广大地区,相对于居住在东部地区的蒙古而言,史学界又称之为“西蒙古”。国外称其为“卡尔梅克”,至今还有其不少遗裔。  相似文献   

20.
<正> 侗家人崇尚弈棋,棋风颇盛。弈棋,侗族或称“垒棋”(侗语lui~4ji~2即“下棋”),或称“内棋”(ni~1ji~2“动棋”和“兼棋”(qian~2ji~2“走棋)。它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人们茶余饭后,农闲节气,田间小憩,常常聚于村头路尾、田间地垄,或围坐在屋子里和树荫下,往往要来两局,驱散疲劳,消愁解闷,开心取乐。在象棋、围棋、陆战棋和跳跳棋未传入侗乡以前,侗族民间流行着七种传统棋类,即“五行棋”、“裤裆棋”、“牛角棋”、“射击棋”、“母猪棋”、“卷棋”和“三三棋”,其中,“五行棋”和“裤裆棋”因棋子不多,运子简便,易学易懂,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牛角棋”为大人教小孩学习记数的棋种,妙趣横生,独具风格。侗乡的老少妇孺皆耳濡目染侗棋,大都能无师自通,弈上几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