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北回族宴席曲究竟产生于何时,无详史可查。但我们可以参照我国诗、词、曲的发展历史,回族形成的历史背景以及回族民间相关传说,追溯它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2.
宋代茶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所谓茶词,一非文人咏茶之歌行,二非民间采茶之采茶曲、茶歌,而是专指宋、元人在宴席上送茶、侑茶时所唱的歌词。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对青海省化隆地区的回族宴席舞的历史渊源、现状及如何发掘、保护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回族宴席舞作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人文价值,应予以充分的发掘与保护。  相似文献   

4.
土族婚礼仪式是土族宗教、文化、生活习俗、民族精神的总体反映;是研究该民族文化形态和审美心理的重要依据;也是该民族风俗习惯的集中体现。歌词是构成土族婚礼曲艺术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表现手法独特,具有浓郁的泥土气息和民族特点;其内容丰富,引经据典、包罗万象,涉及历史、人物、典故、天文、地理、气象等各方面。涵盖了土族人民的历史、文化艺术、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堪称土族人民的"百科全书"。本文通过修辞手法、唱词的韵律、歌词的结构特点、歌词的美学特征等四个方面对土族婚礼曲的歌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而揭示它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文献资料法,将河湟宴席曲置于其具体的生存语境中,对其展演的时空、语言、动作、旋律以及情景进行分析。河湟宴席曲是河湟民间宴席活动中特定时空下的仪式化行为,表达着民众的价值趋向、伦理观念、行为方式,以及独特的情感抒发方式。河湟宴席曲具有跨民族、跨文化的多元文化特征,在其狂欢的表象之下,蕴含着河湟民众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6.
婚姻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婚姻文化中尤其以婚姻观念和婚礼习俗为重,中西方各自的婚姻观念和婚礼习俗构筑了不同的婚姻文化。在现实语境下,涉外婚姻必然面临不同婚姻文化的碰撞与交流问题。在此通过对中西方婚姻文化差异产生之源流的追溯,分析中西方婚姻文化差异的表现以及由此引起的碰撞与交流,阐述了婚姻观念比婚礼习俗对涉外婚姻的影响更为重要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回族用语作为回族的专用语,通行于回族内部,负载着回族的社会文化、生活习俗以及宗教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民族学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回族用语的辑录,进而对回族用语的构成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文化积淀深厚,民风古朴淳厚.泉州百崎郭氏、陈埭丁氏独特的宗祠祭祖习俗是具有泉州地域特色的回族习俗之一,是闽南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泉州海外贸易的辉煌历史,体现了闽南文化兼容并蓄的特征.泉州回族祭祖习俗也是海峡两岸同胞交流的一个平台,具有保护与传承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回族的丧葬习俗深受伊斯兰教教义的影响。回族人在“归真”前,要念“讨白”,要“口唤”;“归真”后,严格恪守伊斯兰教的丧葬习俗。回族虽然散居全国各地,但葬礼大同小异,可以说,回族人每一次丧葬,就是一次民族高度内聚力的演练,这也许就是这个民族的特色部分。另外,回族的丧葬习俗,乃至于整个穆斯林的丧葬观,都是与当前中国社会所提倡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相吻合的,因而也是合理的、值得进一步肯定和提倡。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驻村实地观察、体验和调查,从择偶、婚龄、婚嫁礼俗、婚礼程序、婚后礼仪5个方面分别对吉尔吉斯斯坦东干族的婚礼习俗进行描述,比较分析了吉尔吉斯斯坦两种不同地域背景下东干族的婚礼习俗,总结出吉尔吉斯斯坦东干人婚俗保持不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接近岁末,婚礼又多起来了,婚礼录像也已成为新时尚。拍摄婚礼录像,主要表现热闹的婚礼场面。由于是即兴摄录,多靠现场抓拍,故要掌握一定的要领,否则时光不再,良辰消逝。初学者可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镜头的切换要适时 从按下摄像钮开始,到摄像暂停这一段时间里,所拍摄下的画面内容,称为一个镜头。每一个镜头不宜太长,否则显得拖沓。如对着一个宴席,没有什  相似文献   

12.
回族伦理作为意识形态、文化现象、道德规范、生活习俗,已扎根于回族群众的一言一行中,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但是,关于回族伦理的研究至今仍处于零零星星的状态。因此,加强对回族伦理及其作用的研究,充分发挥回族伦理道德的社会功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正> 青海回族、撒拉族这两个民族至少从元代以来就有了密切的交往。历史上他们共同斗争,反对清王朝的残酷统治,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悲壮的歌。新中国成立后回撒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努力建设自己的家园,在祖国大家庭中他们亲如手足,以勤劳勇敢著称。特别是这两个民族都信仰伊斯兰教,都是穆斯林群众,在长期的宗教文化生活中,形成了相近的文化心理素质,在生产、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关系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14.
回族独特的伊斯兰生活习俗,使回族话中产生了一些只有回族人才使用的专用词语。这些表现不同意义且结构又不尽相同的词语,透视出一个共同的文化信息,即这些专用词语中的民族宗教内容。  相似文献   

15.
<正> 青海角仓地区藏族《婚礼歌》是流传在当地的民间习俗歌,它是由许多短歌连缀而成的,一首短歌往往又是一道礼节仪式。它是角仓藏族人民的口头创作,也是当地传统婚礼习俗的忠实记录,不但具有民俗价值,而且具有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东干人的命名习俗 ,反映了东干文化的发展轨迹。东干人的先民——回族最初定居中亚时 ,其名字都是典型“中国式”或“回族式”的。但出于与中亚特定环境相适应的需要 ,东干人的名字开始出现形式上的“俄化”现象 ,而实质上 ,东干人的命名习俗与东干文化一样 ,自始至终保持着回族文化的固有内涵  相似文献   

17.
《六十二阔恩尔》是哈萨克族的民间古典音乐,意为“六十二套连贯、优美、抒情的乐曲”,是以器乐为主,集民歌、舞蹈、说唱、弹唱等多种表演形式于一身的综合艺术。作为草原文化的活化石,记载了和汉唐宋《大曲》相似的结构。以龟兹乐为首的六大乐,比较今天的六十二阔恩尔和木卡姆,可以发现许多直接传承的脉络。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和睦相处、友好交往的过程中,其文化习俗出现了融合的现象,本文拟根据笔者在泉州市惠安县百崎回族乡的实地考察,结合文献资料,从百崎郭氏回族的祭祖仪式这一侧面探讨民族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许多民族习俗证明,婚礼不是产生于对偶婚至一夫一妻制的过渡时期,而是萌芽于对偶婚的中后期。通过对聘礼性质的分析,作者否定了婚礼起源于财产的考虑和买卖婚。作者认为,婚礼的产生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由诸多因素促成。  相似文献   

20.
云南回族始终与阿拉伯人传统的伊斯兰教规范保持着基本原则上的统一,他们在务实中信仰,在信仰中务实,在奋斗中形成视信仰为天命、遵习俗为责任、珍惜时光、创造业绩的文化特征,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使自己很快成为文明程度较高的少数民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