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刘青琬 《河北学刊》2001,21(4):52-54
假象寓意是《周易》主要的思维方式,其思维理数是:意象概念、直觉判断和比附推理;信古崇圣是《周易》主要的思维定势,这一定势是儒家文化造成的;对《周易》假象寓意、信古崇圣中包含的神秘主义的放大,是卜筮迷信越数千年而不绝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
张过 《南方论刊》2012,(11):53-54,37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福山就宣称自由民主可能形成“人类社会形态进步的终点”与“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也构成“历史的终结”。他的“历史终结论”自提出起就受到理论与现实两个层面不断的挑战,而福山也在这些批判和挑战中不断修正自己的理论。二十余年来,福山的“历史终结论”逐步退去华丽的哲学外衣,而更加注重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理论构建。在历史哲学上的让步、在政治科学上的改变与坚持以及对现阶段中国发展模式的思考,共同构成了福山“历史终结论”的“变”与“不变”。  相似文献   

3.
3月14日拉萨发生的严重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是达赖集团有预谋、有计划、精心策划的。达赖集团1959年叛乱失败、流亡国外至今,煞费心机地大肆鼓吹“西藏历来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千方百计地谋求外国势力支持其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一次一次地制造事端,变本加厉,恶毒已极。作为奉献近半个世纪的一名西藏教育工作者,我和我们民院全体师生同声愤怒谴责达赖集团制造的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之时,还有责任从自己数十年从事的西藏历史教学与研究的角度,来揭批达赖集团肆意篡改历史,妄图分裂祖国的阴谋。  相似文献   

4.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我们观察当代现实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也是我们研究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既包括对历史过程的本质的认识,即我们通常说的历史本体论问题;也包括我们如何认识历史,即历史认识论、历史方法论和历史价值论问题。二者在历史唯物主义中是统一的,不存在对立的问题。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可以概括地说,历史事实具有一次性、历史现象具有相似性、历史规律具有重复性。不能正确理解历史事实、历史现象和历史规律各自的特点及其内在关联性,就不能确立正确的史学理论。  相似文献   

5.
李志安 《学术研究》2007,1(3):14-18
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是一个意识被实体化,并以形式历时性建构的方式完成了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的历程。唯物辩证法则赋予形式以现实的历史内容,揭示形式的变化只是真实的历史变化的反映,它在此过程中展现了自己的历史必然性和反体系性,并通过对历史的形式进行现实的实体化过程获得上层建筑的概念,解释了它的反作用功能。本文在探讨唯物辩证法在诸多方面超越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同时,赋予唯物辩证法以独立性品格。  相似文献   

6.
以往在对决策形式的研究中,多以决策要素为标准进行划分,而对决策形式的历史演进关注较少。本文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研究决策形式的发生与发展,以此来透视决策形式的演进与人类认识发展的关系,进而更深入地揭示决策的本质,启发决策者在实践中创造新的决策形式。文章认为决策形式的演进经历了一个从“神判”到“人判”,从“法先王”到“不法古”,从“谋断一体”到“谋断分离”,从“非程序决策”到“程序决策”,从“质性决策”到“质、量结合”这样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盲目到自觉、由粗糙到精确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是人类从各个“孤立的点”走向民族共同体、走进世界历史 ,人类活动的空间范围和交往关系在不断扩大的过程。全球化实则与世界普遍交往同义。对于经济全球化现象的认识 ,不能离开人类历史进程的总规律。一部人类发展史 ,归根到底是物质资料生产和交换发展的历史 ,而人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和交换是从狭隘的地域不断扩大走向世界历史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历史包含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作为文本的历史叙事或历史话语两层不同的含义.海登·怀特用现代文学理论研究文本层面的历史.他指出历史学家使用情节设置、形式论证和意识形态蕴涵三种解释策略以及四种转义性语言进行历史修撰,历史文本因此不再是客观地再现或叙述历史事件,而具有了文学文本所特有的叙事性、诗歌性和意识形态维度.因之,历史话语带有了一切语言构造物的虚构性.  相似文献   

9.
历史比较研究方法是对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和对照,并分析其异同及缘由,从而寻求历史规律的一种方法。梁启超、马克思都十分重视这一方法。我们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介绍了历史比较研究方法的概念、意义、条件、适用范围和目的,并辅导学生撰写历史比较研究的论文,总结和认识了许多历史规律,加强了对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6,(9):80-83
中国历史上多次反复出现"尊孔"—"反孔"—"尊孔"的"循环规律"和"轮回现象"。鲁迅体察到孔子的负面思想铸成中国古代腐朽文化的根深蒂固的极端牢固性和超强稳定性,以及变革这种社会历史文化结构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我们应当根据新时代历史发展的需要,对"五四"时期的文化激进主义采取鉴别和选择的科学态度。我们需要肯定他们应当否定的东西;同时否定他们不应当肯定的东西。我们应当防止和克服以保守的态度对待保守,又以保守的态度对待激进。我们同样不能对文化激进主义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淡忘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时代文化先驱者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1.
论假象     
假象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但从哲学角度认识假象历来却较为薄弱。本文从假象的产生、形成、作用和价值等四个方面 ,做了一番分析和整理 ,力图使我们对假象有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认识 ,并以此为人们的实践活动给予理论上的帮助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邢崇 《北方论丛》2006,(4):46-48
审美假象包括三个方面,即审美假象含义,假象成为审美对象原因,审美假象的特征。从此出发可以勾勒出席勒客观唯心主义美学理论和艺术本体理论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3.
“多元文化主义”由形容词“多元文化的”(mu lticu ltural)演化而来,而“多元文化的”意为“属于一个由多种文化群体组成的社会的”,相对于“单一文化的”(monocu ltural)一词而存在。多元文化主义既是一种社会政策又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的同质化的反抗,是弱势文化群体反对文化霸权的文化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14.
关于“虚假广告”与“虚假宣传”关系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 ,假广告与虚假宣传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虚假广告是虚假宣传 ,但虚假宣传不一定是虚假广告。实践中许多人把二者直接划等号 ,这实际上混淆了二者的关系。虚假广告与虚假宣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从总体上说 ,二者属于种属关系。正确地认识虚假广告与虚假宣传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虚假广告的认定与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假广告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市场秩序的混乱,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由于目前我国法律对虚假广告的涵义等内容未有明确规定,这就给虚假广告的认定和治理带来了操作上的困难。因此,必须从虚假广告的概念认定、责任承担主体的对象、事前事后监督等方面完善相关法律制度,通过法律手段有效地对虚假广告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6.
论香山文化的表征与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杰 《社会科学》2006,1(9):156-163
香山文化于近代横空出世,引领了岭南文化的方向,影响着中国的命运走向和社会转型。作为岭南文化的奇葩,它承沿于传统文化,又在时空上逾越了地域与血缘之(?);从历史地位来看,它跻身于近代政治文化的前沿,肩负起引领时代潮流的使命;以现代文明价值审视,它在承传中超越历史,自尊自觉,将文化资源内化为文化资本,为中山的文明建设乃至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探求文化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孟亮 《学术探索》2013,(8):39-43
近年来,司法实践中虚假诉讼现象的大量出现,是《民事诉讼法》增加112和113条的直接原因。但《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并未完全解决虚假诉讼人的法律责任承担问题,为了全面遏制虚假诉讼的出现,立法必须清楚地界定虚假诉讼行为的违法和侵权的性质,并对虚假诉讼人施以相应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8.
虚假广告是损害消费者与合法商家利益的一种违法行为,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广告内容夸大、失真;广告语言模糊,令人误解;广告内容不正当,有着极大的危害性。但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并没有对虚假广告行为明确的定义。要从立法上明确虚假广告的概念和标准,完善以《广告法》为中心的虚假广告立法规制,尽快出台《网络广告法》,对网络虚假广告进行规制,使虚假广告在市场上没有立足之地。  相似文献   

19.
吴汉全 《江海学刊》2004,(2):145-152
对历史学的几个相关概念进行的马克思主义诠释 ,是李大钊创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重要方面。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 ,李大钊对历史、历史学、历史哲学等概念进行了科学的诠释 ,为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体系做了基础性的工作。通过研究李大钊对有关历史学概念的诠释 ,能够为进一步系统地研究李大钊的史学理论体系 ,提供认知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许结 《文史哲》2005,(3):40-47
历代论文赋既是辞赋创作史上的一个突出现象,也是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内涵。考察论文赋的创生,与文体论的发展相关,而其中论赋赋的创作,则是围绕着科举考赋制度而出现的。从论文赋的创作理论来看,其主旨显彰于诗赋同源与文以载道;就其创作艺术本身而言,论文赋对文论的阐述与描写,又与赋体艺术特有的描绘性、空间结构与当代意识相关。而论文赋作者主要采用骈、律形式创作,也增添了阅读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