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古知三、章组声母在湘方言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三章组读音在现代湘方言读音复杂,有读舌根音(k组),舌尖中音(t或l组),舌面前音(t■组或■组),舌叶音(t∫组),舌尖后音(t■组),舌尖前音(ts组)。k,t,t■,t■,t∫,ts,l组的读音是各自独立,还是有内在联系?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历史语音演变?文章从文白异读、知章组字的不同读音、入声字的特殊音读几个方面出发,分析了中古知三、章组声母在湘方言的演变。  相似文献   

2.
客方言声调的演变类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客方言声调演变一致性较强,从已经比较的65个方言点的材料来看,客方言声调演变有6种类型。其中4种类型属于浊上字的正常演变,是主流;其他两种类型属于浊上字的异常演变,是支流。客方言全浊上B类字(口语用字)与次浊上C类字(书面用字)相偕而变,此与粤方言同;客方言全浊上B类字归阴平,此与部分赣方言同。这些共同特征显示了客、粤、赣方言之间错综复杂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古知照系的普通话今音一般是ts等,少数字例外,读ts等,与精组相混。本文分析了这种例外现象的现状、历史及其成因,提出了不同前人的看法:这种“例外”不是音系内部原因速成的,而是方言间影响的结果。文章根据各方言中古知照系在近代演变的方向、进程的不同,将现代方言分为两大类型和若干小类型:A型——舌尖后音化(ts),B型——舌尖前音化(ts)。上述“例外”,正是B型方言对A型方言长期冲击,持续影响的结果。文章最后指出,普通话的这种“例外”字还有继续增多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常州方言中,古知庄章精见五组声母的合流类型有两种:一种是知章精见组合流为舌面音[t]、[t‘]、[],其中有部分字的声母因受舌面前元音i、y的影响,而变为舌面前辅音;另一种是知庄章精组合流为舌尖前音[ts]、[ts‘]、[s],先是知庄章组合成卷舌音ts,继而平舌化与精组合流为ts。这一语音现象在许多方言区都普遍存在,只是各地的发展不够平衡。  相似文献   

5.
18世纪中叶江西临江方言韵书《辨字摘要》、19世纪初南昌童蒙识字课本《类字蒙求》直音和20世纪初江西高安人涂锉《国音四种》"改正土音法"所记录的高安土话反映,现代江西赣方言精庄知章组声母类型"知三章:知二庄精"代表了较早的历史层次,现代赣方言知三章组声母读舌面音反映了早期的读音。将江西赣方言历史方言文献与现代方言语音特征加以比较,可进一步揭示现代江西赣方言知三章组声母读t、th的现象不是古音的遗留,而是知三章组声母读舌尖塞擦音以后发生的音变现象。与部分江西赣方言区精庄知二组声母读t、th的性质一样,都是通过舌尖塞擦音ts、tsh丢失擦音成分的方式演变而来。这种音变现象发生在同一阶段古精庄知章组声母类型不同、历史层次不同、来源不同而声母读ts、tsh的音节中,因此,江西赣方言精庄知章组声母读t、th的现象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6.
穆麟德的《宁波方言的音节》采取符号记音法,其中精照见晓组ky、ts、c三类细音声符的音值及其演变是研究争议的焦点,利用穷尽统计法与音类比较法,对三类符号的音值研究进行再分析,进而探讨其百年来的演变,*ky[kj]>[?]的辅音转移在百年前就已完成,ts的细音腭化为舌面音[?]要晚于见晓组细音ky演变为舌面音[?]的时间,词汇扩散机制触发了止开三舌尖化的残留形式tsi演变为[?i]的过程,同时ts的音位变体c的舌叶音特征百年来逐渐式微。  相似文献   

7.
江西赣方言中古来母在今细音韵母前读舌尖塞音是分布范围较广的一种语音现象,这种语音现象是以今韵母读细音为条件的特殊音变,不是赣方言的底层,也不是上古复辅音的遗留。  相似文献   

8.
客赣方言的声调系统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客赣方言声调分化的主要因素有三 :古声母的清浊、声母的送气与否、古韵类属性。平分阴阳 ,而阴平阳平或再根据声母的送气与否分为两类。全浊次浊上部分归阴平。去声分阴阳 ,而阴去或再根据声母的送气与否分为两类 ;有的清去归阳平 ,有的浊去归阴平。入声分阴阳 ,而阴入与阳入都有的再根据声母的送气与否或全浊次浊各分两类 ;有的则依据古韵类分类 ,通常是咸深山臻四摄入声字为一类 ,宕江曾梗通五摄入声字为一类。客、赣方言都存在浊上部分归阴平的现象。客赣方言都有次浊随清流的现象 ,但客家方言内部比较统一。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属于历史范畴的。现代汉语呈现出的某一现象,我们都可以去探索它的来龙去脉。也只有这样,才能对該现象作出全面的、确切的解释。本短文試从音类上来认识中古时期的崇、船、禅三个声紐同北京音ts组声母的嬗变、分合关系;文中也兼举到濰坊方音,以示崇、船、禅三紐在方言音讀中复杂情况的一斑。现代北京音的ts、ts‘、s,渊源于中古的知、莊、章、三组声紐。具体说,知、莊、章三紐演变为ts,彻、初、昌三紐演化为ts‘,生书二紐演变成s;澄紐的演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青海汉语方言中的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青海汉语方言只有在舌尖后音与“开口呼”韵母拼合时才会出现舌尖后音转向舌尖前音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都昌方言归属于赣语昌都片,全县方言可分为东、中、西部三大片,东部与西部差异较大,中部表现为东部向西部的过渡。从自然地理上来看,都昌邻县主要有湖口、星子、鄱阳、彭泽、余干、永修、新建、南昌县。从古音韵今读特点来看,都昌西部同星子、湖口、永修方言有更多的共同点,东部同鄱阳、彭泽更具趋同性。都昌方言内部差异及其与邻县方言亲疏关系正是赣文化多元一体化的诠释,这种文化格局的形成同历史行政地理、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徙、自然交通地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要讨论客方言的内部差异,首先碰到的问题是。什么是客方言?从语音上看,客、赣方言古(中古,下同)全浊塞、塞擦音声母无论平仄今变送气清音。故有人认为客赣应合称一大方言,如罗常培《从客家迁徙的踪迹论客赣方言的关系》,周法高《论中国语言学》P20“有客家方言的有罗常培的《临川音系》、董同和《华阳凉水井客家话记音》、杨时逢《台湾桃园客家方言》”,然亦有认为客赣应分为两大方言的,如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张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武威方言的语音系统及其与普通话的差异 ,指出了内部小片方言、被称为“秃嘴子话”的清源话的语音特点 :声母无 ts、 tsヰ、 s,其属字皆归 t 、 t ヰ、 ;名词后缀“子”有舌尖颤音韵尾 r  相似文献   

14.
中古知、庄、章三组声纽在现代汉语普通话和各方言中的发展演变是不同的。我们根据《方言调查字表》中古音系统的声韵配合关系,以《同心方言研究.同音字表》同心县北片回民话读音为准,列表、分析、归纳,认为:中古知、庄、章三组声纽在同心方言中依古韵摄、等、开合口的不同,演变为ts组和t?组两套声母,且知组和庄组、知组和章组演变为t?组都有合并的现象;中古知、庄、章三组字在同心方言中的今声母既不是全部读为t?组的济南型,也不是典型的昌徐型和典型的南京型,而是介于昌徐型和南京型之间,比北京话更倾向于南京型;同心方言中读为ts组声母的字在普通话中有一部分读为t?组声母,是受中古知、庄组在同心方言中开合口和等、摄的影响在不同历史时期分合变化的沉淀,是与在普通话中不同历史时期的分合表现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湖北崇阳地跨鄂、湘、赣三省交界,其方言属于赣语大通片,依上古音类学对其方言声系分辨,可见它含有几个明显的上古音特征,如古无轻唇、古无舌上、章组近端、庄组近精、来母近透彻等。  相似文献   

16.
文章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考察孟州方言单字音的声调。孟州方言调类可以分为五类,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去声包括低降、弯降、低平等几个变体。入声字在孟州方言中不保留入声韵尾,但大部分独立一类,属于“中长调”,不过也有一些字已完成舒化,并与同形舒声调合并,全清人、次清入、次浊人大部分都归去声,全浊入归阳平。  相似文献   

17.
本文所用语言材料,系以侾(音“哈”)方言保定话为代表。保定话的虚词有副词、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和象声词等六类,一般都有抽象的词义。例如副词中表示程度的“va:u~(53)”,表示范围的“(?)an~(53)”,表示时间的"khu:n~(56)”,表示重复连续的“lom~(11)”,表示语气强调或转折的“(?)om~(11)”,表示否定的“ta~(53)”等,分别含有“最”、“也”、“先”、“再”、“却”、“不”的意思。但也有些虚词单独出现时,是没有意义的。例如“(?)~(11)”、“p(?)~(53)”、“k(?)~(55)”、“ts(?)~(56)”(表示数词“一”的“ts(?)~(55)”与虚词“ts(?)~(55)”是同音词,它们毫无相干)等。它们只有放在某些词素(或“音节”)之前构成新词,或放在句子中与邻近词发生关系,方有词的意义或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介绍了海内外一些语言学家对上古汉语去声字带-S韵尾以及汉语声调发生、发展问题的一些不同看法,然后从中国古籍中举出许多例证,说明古代的许多叠韵联绵词(如“促速”ts‘oksok等)可能是带-S的复韵尾的一种衍音形式。又从现代一些保留古音特点较多的汉语方言(如闽南方言)中存在的某些单音词衍化为双音词(如“搭”ta(?)→ta(?)sa(?)等)的现象,来证明在上古汉语的入声韵字中,可能存在带-S尾的复韵尾-ps、-ts、-ks等。稍后,它们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ps等失去S成了-p、-t、-k,变为古代的入声的;一是-ps等中的塞音受到S的影响,塞音产生变化,全变为-(?)s,后又进一步失去S,变为-(?),这就成了《诗经》时代的“次入韵”。魏晋以后,-(?)尾进一步丢失,它们成了元音收尾韵,声调上也从入声变为去声。  相似文献   

19.
瑞昌,是行政上隶属于江西省九江市的一个县级市。东部、东南部与九江县接壤、南部与德安县接壤,西南部与武宁县接壤、西部与湖北省阳新县接壤,北部与湖北省武穴市隔江相望。从其方言分布来看、赛湖(八里铺)以东;九江县新合乡、涌泉乡南部属九江方言;南部的南义镇、和平乡,西部的花园、肇陈、乐园、洪一等乡与湖北阳新同属赣方言;北部湖北广济北部属鄂方言。据此,所谓瑞昌话,当指瑞昌市的中部、北部(含武穴市一部分)、东部、东南部(含九江县新台乡、涌泉乡北部)所使用的方言。瑞昌话的声调系统“县城话”与“乡下话”有很大的…  相似文献   

20.
客方言声调的性质:1.客语中浊上、浊去合流是承唐宋方言体系的,各地原有的差异和随后演变的不同,使客方言形成今天不同的类型。2.次浊上声与全法上声读胡平的是语言演变中的剩余形式。3.客语次浊入声的分派可证明唐代客先民居地次浊入声读音部分同法音,部分同清音,界限较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