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城市居家养老模式下的社区精神赡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居家养老模式下的精神赡养分为家庭精神赡养和社区精神赡养。社区老年人活动对社区精神赡养的作用,体现为慰藉-尊重-安心三个不同层次。针对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存在差异化、组织化的特点和现行"自上而下"的社区老年人活动组织的现状,提出建立"自下而上"的活动组织体系,以满足老年人的社区精神赡养需求。  相似文献   

2.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子女对老年人的赡养方面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如今,家庭结构的转变、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使老年人对满足自身精神需求的愿望日益凸显。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作为保障精神赡养的依据,彰显社会对老年人的特别关爱。然而基于实践中老年人精神赡养的现状,有必要协调其他部门法相关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老年立法,确保老年人的精神赡养权利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3.
张立 《今日南国》2007,(8):51-52
近日,哈尔滨市一位老人以无人赡养的名义起诉自己的儿子,要求他必须每周探望自己一次,对自己进行精神安抚。对此,有关专家表示,老人对“精神赡养”的维权也揭示出赡养方式的新变化,如今一些具备自养能力的老年人,在衣食无忧的同时,开始渴盼儿女们的精神关爱,并且这种需求已逐步上升到寻求法律帮助的高度。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既有物质上的需求,也有精神上的需求。相对于物质上的供养,精神需求是更为独特而且重要的。老年人精神需求是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的集合体,而对其进行立法保障是保护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基础,符合保障人权、正义价值的本质要求,有利于维护老年人的正当权益。在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下,当代中国对于老年人精神需求立法保障存在立法过少、层级不统一,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约束性、操作性不强,相关法律制度尚待完善等问题。对此,可通过规范老年人精神需求立法、细化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具体内容,制定老年人精神权益保障相关配套法规、强化政府管理职责,完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律制度、健全老年人精神服务体系等措施来保障老年人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5.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增加规定子女应当经常看望年老父母,“常回家看看”第一次被写入法律。“常回家看看”入法本质上符合道德法律化的目的及其限度,凸显了法律对老年人精神赡养的认可。该法律条款具有一定的强常性,伦理性色彩浓厚,兼具规范与倡导功能,并可作为起诉与裁判的依据。法院判决要求赡养人履行看望义务具有一定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现实当中也遭遇了标准模糊、执行困难等障碍,故一方面需要完善立法,在审判和执行中充分运用调解,敦促赡养人自动履行,另一方面有赖道德进步和养老制度的完善,使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获得满足。  相似文献   

6.
中西方代际情感回报模式的差异主要体现为:当代中国是一种家庭亲情回馈模式,它是以家庭内部子女对父母的“反哺式”式物质赡养和以家庭亲情慰藉为核心的多样化的精神赡养为主要特点。西方发达国家是一种“有距离的亲密”模式,从物质层面看,它通过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以社会财富的代际转移形式得到间接体现;从精神层面看,它立足于社区照料与居家养老服务,以专门养老机构的精神慰藉为辅助,以子女对父母的日常照料与情感支持为倡导性伦理责任。随着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居家养老的发展,中国模式将与西方模式趋同。  相似文献   

7.
精神赡养义务入法有利于保护老年人的精神权益,但其履行情况并不乐观。现实中既存在义务人积极履行精神赡养义务与相关政策制度支持乏力的矛盾,也存在义务人消极履行精神赡养义务与该义务履行客观评价标准欠缺及法律保障不足的矛盾。为落实精神赡养义务的履行,应当明确精神赡养不同主体间的责任与义务内容,设置精神赡养义务履行的最低限度,并据此完善与之匹配的探亲假制度、激励措施、失信惩戒措施及老年人关爱服务制度等。  相似文献   

8.
由于我国农村老龄化程度加深、经济水平较低、传统孝文化缺失等原因,导致目前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特别是精神赡养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对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在了解现状的前提下,加强农村老年人精神赡养工作,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9.
对老年人的精神关怀是子女赡养老人的具体形式之一,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纲常伦理和道德意识基础。社会普遍心理是崇尚尊重和爱护老年人,但从立法上明确其地位和强调其效力还是首次。家庭成员对老年人的精神关怀,也即精神赡养,不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加是各国立法明确的规定。我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施行,全国先后出现几起相关案例,对于此类案件应该尽快出台配套细则和司法解释,确立审理原则、执行理念,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龄人口增加导致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与此同时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使老年人的赡养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应密切关注的问题,和谐社会的基调也反映出不能仅仅单纯地“养老”,将其全部归为社会保障的范畴。从构建和谐社会尊老、敬老、爱老的基点出发,探讨如何使养老更多地回归为“赡养”,扩大家庭赡养的外延,运用社区赡养制度的理论构建一种集国家、社会、家庭为一体的新型赡养理念,以此实现老年人回归家庭这种最终极的人文关怀,与构建和谐社会相协调。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的社会问题尤其是思想道德问题日益突出,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紧迫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以人为本,注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与心理品质的协调发展;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作用,在思想道德建设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活动为载体,注重大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心理体验,加强家庭、社会和学校的联合,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德育必须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努力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从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关系入手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 ,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 ,必须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理论体系、教育规律和评价标准都各有不同 ,我们在教育实践中 ,既要避免“德育问题心理化”现象 ,也要防止“心理问题德育化”现象 ,切不可强调一个而忽视另一个  相似文献   

14.
高校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五个方面介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高校辅导员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及方法,强调了高校辅导员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参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5.
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现实阶梯。而健全和谐的道德人格是和谐社会的主体基础和精神支撑,它的基本要求是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和谐、规则意识和自律意识的和谐、自主意识和宽容意识的和谐、传统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和谐。  相似文献   

16.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成为高校德育工作必须面对并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有效途径.高校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教育网络,营造校园良好氛围,努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道体、性体和心体是牟宗三道德本体论构建的核心概念,是牟宗三构建"道德形上学"的理论支点。道体是形而上的根据,是牟宗三道德本体论的逻辑前提,性体是从道体养成心体的必要环节,是不同主体成德的内在根据,心体是具体化的性体,是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起来的道德之心,是人性的具体体现。因此,只有从道体、心体与性体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出发,才能从先验的层面上理解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明确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以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并系统论述了高校及教育工作者应采取的引导措施和应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了解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改进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选取天津市两所商科院校在校生297名进行问卷调查。选择家庭收入高、低两组进行比较。经济状况不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各项指标上均无差异,对贫困生进行帮助的重点是解决经济问题,增加打工机会。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考察了社区矫正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状况及其与精神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社区矫正青少年在客观社会支持、主观社会支持和社会支持利用度方面显著弱于同龄常态青少年群体;在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中,社会支持利用度是直接影响社区矫正青少年精神健康的重要因素,同时它还是客观社会支持和主观社会支持影响精神健康状况的中介变量.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若干完善社区矫正青少年的社会支持体系及提升其精神健康状况的政策和服务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