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体重构与科学的历史认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科学地阐释历史认识论,如何正确理解“主体重构”是当代东西方历史哲学家极为关注的问题。文章从对传统史学认识模式的超越入手,论述了主体重构理论的客观性。指出,主体重构理论突破了传统史学提倡通过考证史料,表现“历史真情”的历史认识模式,提出了历史学家所写的“历史”并非是过去事件的原型,而是历史学家从现实生活的兴趣与需要出发所做出的“主体重构”。文章通过对克罗齐、柯林武德等人观点的剖析,进一步指出,主体重构并非是历史学术自由意志的驰骋。由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不断变幻,这就为历史学家改写历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动力和新史料。因此,用新的方式改写历史就成了历史学家创造社会文化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学术界对"南京大屠杀事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中国(大陆)学术界对“南京大屠杀事件”研究情况的综述和评论。文中 回顾了中国学术界“南京大屠杀事件”研究史,对迄今为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在此基 础上,总结了中国学术界对南京大屠杀事件研究的特点,并对该研究所反映出的中国学者的 历史认识、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学者的反思进行了评介。  相似文献   

3.
研究历史最终都要作出不同的评价,这是历史学家追求的目标,也是研究历史的一个主要目的。历史的评价主要受历史事实本身的制约,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受历史学家自身情感的影响,特别是受历史学家研究方法的影响。历史现象是错综复杂的,由于历史学家研究方法的不同,所选的角度和问题以及在观察历史现象之间的关联上的不同,得出的结论往往有很大的差异。不同的历史评价,很多还是从这些差异中导引出来的。历史问题的存在,总是以彼此间不同的关联形式表现出来。一个历史问题可以有无数个  相似文献   

4.
冯玮 《东西南北》2014,(9):71-72
“编纂会”新炮制的《新历史教科书》宣扬皇国史观,称“皇室一脉相承,万世一系,是日本优秀的原因”;兜售“大东亚战争解放论”和“自卫战争论”两大否定侵略战争的理论;继续否定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教科书,文部科学省居然审定为“合格”。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转向语言学的西方历史哲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新 《求是学刊》2002,29(2):102-107
20世纪 6 0年代 ,西方历史哲学研究开始转向语言学 ,其中历史叙述研究引导了这种转向。本文通过具体分析一些历史哲学家的思路转化 ,论述了这一转向的发生与进展  相似文献   

6.
柯林伍德认为历史事件是历史学家一种先验的历史想象的产物,历史的基础不是历史事件,而是先验的历史想象。他反对实证主义的历史理论,强调不存在普遍的客观历史真理。他还指出一切历史都是人的历史、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因而我们要想研究历史,首先必须研究人的思想。因此,我们在进行历史研究时首先应该理解人的思想。一个历史过程是思想的过程,思想是认识历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重演过去思想的过程。历史研究要具备历史意识,这种意识使得我们能够研究已经完成了的事实、已经表达出来的观念、已经做过的那些活动。通过对柯林伍德历史学思想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他所说的历史哲学的意思与黑格尔所说的世界历史不同,他的历史哲学是人类思想的重演。  相似文献   

7.
1937年12月13日上午9时,日军攻入南京城。入城后,这帮法西斯便大势抢掠、强奸、放火、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开始了……。敢问:今天在某些只问金钱其他一概不论的国人心中,尚忆知此事否?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请”日本“吃”了两颗原子弹,一在广岛,一在长崎。日本人对这件事可是刻骨铭心、永志不忘的。每年此时,他们大多要摘活动、作纪念,有时还有原子弹受害者呼天抢地为镜头出现是颇具声色的。至于被侵略的我们,仅就南京大屠杀这件事,半个世纪以来,我们的反响又如何呢?对南京大屠杀,中国的历史学家早也有几本小册子奉献于…  相似文献   

8.
当今,历史虚无主义呈现出了学术化、理论化怪象,甚至妄图构建一个有牢固哲学根基的虚无主义历史观体系。因此,以哲学的态度深入到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中实为必要。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为这一批判提供了理论基点。现实性是历史的哲学维度。历史的现实表现为历史本质与历史现象的统一,表现为历史规律展开成实体性内容的过程,表现为主客体之合力的结果。历史虚无主义的哲学根源就在于历史之现实的“迷失”,主要表征为:历史认识中,非批判的经验主义;历史阐释中,非反思的唯心主义;历史评价中,非客观的形式主义。然而,仅从黑格尔“半科学”的历史观出发还不足以完成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彻底批判。马克思从历史的前提、历史的动力、历史的目的三个维度超越了黑格尔的历史观,从而为科学把握历史的现实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9.
“南京大屠杀”是中外战争史上骇人听闻的暴虐事件,诸多作家以小说的形式对之进行了书写。然而,目前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文学研究却相当薄弱,还停留在单个作品分析的阶段。因此,有必要从民族国家观念出发,对中外小说中的南京大屠杀进行整体研究。中国作家、日本作家、华裔和西方作家以不同的话语立场参与了南京大屠杀的讲述,他们对日军暴行的解读或侧重“大屠杀”,或侧重“强奸”;在写法上则有“将军写法”和“士兵写法”两种。中国作家把大屠杀当作中国人的劫难和抗争来叙述,在观念上存在整体民族主义和阶级、政党民族主义的区分;日本人的小说既包含真实呈现和历史反省的成分,又对中华民族进行精神虐杀;美籍华人和西方作家的小说充盈着宗教情怀和对人性、生命的反思,但受制于西方中心主义,把大屠杀演绎成西方拯救中国的故事。近年来,为秦淮河妓女立传、为外国传教士大唱赞歌的故事模式,引领了南京大屠杀叙事的潮流,值得我们注意和反思。  相似文献   

10.
董立河 《求是学刊》2008,35(3):42-46
历史客观性问题是批判的历史哲学中最重要同时又是最棘手的一个主题,它更是后现代历史哲学中的核心问题.后现代历史哲学从语言的角度解构和颠覆传统历史学的客观性概念,将历史客观性问题转化成了一个语言哲学的问题.在它看来,不存在某种历史学家可以接近的真实和实在.历史本身不过是历史学家虚构的、修辞的、文学的或审美的建构.实践唯物主义语言观是我们理解后现代语境下历史客观性问题的有效指南,也是我们批判后现代历史学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1.
庄严 《学术交流》2003,46(11):5-8
历史动力问题是历史哲学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受传统历史哲学思维定式的制约,以往关于历史动力问题的解答方案往往缺少历史主体——人的维度或者把历史动力仅仅与人的某一规定相联系,从而使人成为历史发展的“静观者”或“局外人”。文化哲学作为一种新的哲学范式有助于历史动力问题的解答。一方面为把握历史发展问题提供了参考系,另一方面找到了人的历史的发展动力和变迁的原因,从而使人回到了本应属于自己的位置。  相似文献   

12.
法国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为反对当时人本主义者利用人的主体性为现存社会作辩护,借用黑格尔“无主体过程”的概念,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展开了结构主义式分析。应当说,阿尔都塞关于历史发展的“结构因果性”判断有其合理性,“历史无主体”思想也有助于我们从共时性的角度理解社会矛盾的多元存在以及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然而,在唯物史观中,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现实的个人”,人通过合目的性的实践创造了包括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在内的社会结构,也只有付诸实践才能消除无产阶级的异化状态。而阿尔都塞的解读模式遮蔽了历史主体——人——的合目的性原则,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以符号化解读唯物史观的外在反思之中,无产阶级的革命性也被消解得无影无踪了。  相似文献   

13.
张国荣 《社科纵横》2011,26(5):106-108
白寿彝先生是中国著名回族历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白先生的治学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史学理论、史学史、民族史、历史教育等等。在历史教育方面,白先生以一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远见卓识,分析了历史教育的教育目标,提出历史教育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为宗旨,提倡普及历史知识,传播历史智慧,重视民族团结教育。白先生对大学历史教学也提出许多中肯的建议。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进行历史教育有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4.
据苏联《近代史与现代史》杂志1984年第1期报道,苏联科学院历史学部于1983年9月20日举行全体大会,讨论苏联历史学家的任务问题。历史学部院士秘书C. Л.齐赫文斯基在会上作题为“关于苏联科学院历史学部贯彻执行苏共中央1983年6月全会决议的任务”的报告。报告人指出,苏共中央1983年6月全会的决议对苏联所有历史学家的活动都有直接的关系。决议规定在社会发展的现阶段要从质量上提高历史科学的效率,而这本身要求有丰富的题材和使历史研究的内容现实  相似文献   

15.
袁红涛 《唐都学刊》2003,19(2):31-34
同是陕西作家奉献给当代文坛的三部现实主义力作 ,从《创业史》到《平凡的世界》 ,到《白鹿原》 ,其艺术风貌却有很大差异。现实主义对现实的反映与作家看取现实的角度 ,与作家对政治、人性乃至历史等“现实”形态的认识、理解和态度密切相关。作家身处的文学时代变化了 ,作家的“现实观”改变了 ,“现实主义”的创作就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同时在经典文本的歧义和缝隙之间也显示了现实主义生生不息的活力  相似文献   

16.
王充与中国批判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充(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人),不仅是吴越民族优秀的思想家,也是古代中国杰出的历史哲学家。以往人们对王充思想的研究,一般都站在哲学思想史的角度,着眼于他对中世纪哲学的批判,殊不知他同时也是一位批判历史学家。他从历史的角度,对中世纪官方哲学进行了全面批判;又从哲学的高度,对加在历史真实之上的种种虚妄说教作了清算和扫荡。王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批判历史学家;《论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批判史学著作。这样说是不会夸张的。  相似文献   

17.
褚新国 《唐都学刊》2013,29(1):95-100
鉴于晚近以来希腊史学的现实情势,波利比乌斯以各个阶段代表史家的创作实践为例,通过史评方式详尽考察了历史写作中的诸多“失真”问题。依据“失真”的不同界定、表现和原因,主要包括四个层面:缺乏军政实践与直观调研,缺乏基本的史识素养,缺乏客观公允的叙事立场,偏重艺术审美而以辞害意。波氏就相关论题的批判性探究不仅有助于阐释《历史》写作的题旨、方法,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城邦危机背景下古希腊史学的流变轨迹与发展动向,特别是“求真务实”优良传统的式微。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中国现代文学与民间文化形态间的关系,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文学史的角度,确立了“民间”概念的基本内涵,提出中国现代文学中存在的三种主要民间理念,即启蒙文化视角下的民间观,与政治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民间观,从民间立场理解“民间”的民间观。这三种民间理念在不同历史情境和不同作家创作中又有不同的表现。中国现代作家走向“民间”有着不可忽略的价值意义:一是丰富了文学创作主体的精神、情感,带来富有本土内涵的个性化艺术世界;二是意识到“民间”是新文学生成、发展的重要的精神资源和审美资源;三是为知识分子精神提供了现实的文化土壤和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中观史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史学认知视角,对史家的体验视域有着相当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它对史家的体验视域有一种明确的界定。即,史家的体验视域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从史学史上看,那些最有价值、写得最为出色的历史著作,往往都与史家体验有着极为密切和亲和的关系。区别在于,有的历史著作只是部分地包含有这种史家的自我体验,有的历史著作则是整体地包含有这种史家的自我体验。历史学家的体验视域一般以历史学家的个体存在的一生时间为界限,而这一界限恰恰构成了中观史学的天然框架。中观史学之所以可能,就在于它是历史学家基于自己的体验视域所进行的一种历史思考。这种历史思考的特殊优越性就在于它最有可能使历史学家产生出深刻生动的历史感  相似文献   

20.
林平 《社科纵横》2009,24(2):109-111
朦胧诗在上个世纪80年代风靡一时,对中国当代诗坛以巨大的冲击,表现出了与现实主义诗歌传统迥然不同的审美特质和创作主张。但朦胧诗的“自我表现”并未背离了现实主义和陷入狭隘的个人主义泥潭。相反。朦胧诗强调的“自我”不仅具有艺术主体和实践主体的意义,而且符合诗歌艺术质的规定性。同时,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现实主义的理性精神。因此,朦胧诗的“自我表现”具有历史的合法性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