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成千上万的苏联专家来到这片陌生的国土,把知识、经验和技术传授给中国,为新中国政权的稳定、经济的恢复和工业化基础的建立,贡献了力量。然而1960年7月,苏联政府一纸命令,所有的苏联专家突然撤退回国,给中国人民及其建设事业留下了众多困难和无限遗憾。为了再现苏联专家在中国这段真实历史,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冷战史和苏联史研究专家沈志华先生参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和档案文献,走访了当年聘请苏联专家的一些单位和有关人员。在充分使用档案文献和口述史料的基础上,对苏联专家来华的基本状况、中苏双方在专家问题上的政策方针、苏联专家在华工作的条件和环境、苏联专家的作用和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考察和论述,出版了国内第一部专门研究苏联顾问和专家在华历史的著作《苏联专家在中国》。这部书极具历史价值,也使读者能对那段历史有一个基本和真实的了解。本刊现分期选编该书部分内容,与读者共同回顾和分享专家学者笔下的那段历史。  相似文献   

2.
正欲将天堑变通途1950年,滕代远刚刚接手主持全国铁路工作不久,就根据中央人民政府的指示,着手筹划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并进行初步勘探调查。1952年成立了大桥设计事务所,以梅旸春工程师为主成立了测量钻探队,取得第一手资料。后来,武汉长江大桥工程成为一五计划的重点工程。1953年4月,铁道部设立了武汉大桥工程局,彭敏任局长兼党委第一副书记。大桥局初建,急需技术骨干,滕代远将铁道部机关仅有的三位一级土木工程师派去两位,汪菊潜与梅旸春。  相似文献   

3.
正苏联专家与中国人的关系,总体上是友好的,融洽的。如果说当时报刊上公开报道的关于中苏友谊的大量事例带有宣传色彩的话,那么几十年后当事人的回忆应该是真实感情的流露了。所有接受笔者采访的人——从驻华总顾问的翻译到石景山发电厂的普通技术员,从东海舰队航空兵司令到空军某部地勤机械师,在回答提问时,几乎异口同  相似文献   

4.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天之后,苏联打来电报,祝贺又一个年轻的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从此,中苏两国关系进入历史上最密切、最友好的十年。新生的中国,由于连年战事以及国民党败走前的疯狂破坏,工业、交通、市政设施等等多数陷于瘫痪、混乱。靠小米加步枪取得了革命成功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建设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艰难起步。这时,苏联多方支持与帮助我国,其中包括大批苏联专家来华帮助建设。现在50岁以上的人们大概都记得当时活跃在各条战线的苏联专家们。  相似文献   

5.
从1952年开始至1960年,清华大学先后聘请苏联专家、德国专家和捷克专家共60多名,聘期从半年到3年不等,苏联专家在帮助建立新专业新学科等方面,为清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正宝成铁路,是沟通我国西北与西南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从陕西宝鸡市通往四川成都,全长668.2公里。铁路于1952年7月1日从成都端动工,1954年1月宝鸡端也开始施工,1956年7月12日两端于甘肃黄沙河接轨,全线采用蒸汽机车牵引。1958年1月1日正式通车。宝成铁路建设中,从勘测、设计到施工,先后聘请了几十位苏联专家来指导工作。比如1952年7月,施工刚刚开始,时任铁道部部长的滕代远就偕同苏联桥梁专家组长奥尼什  相似文献   

7.
由于中国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需要,也由于苏联对华政策的调整,1954—1956年中苏关系有了一个跳越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大量苏联专家和技术人员来华,对于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急需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在华苏联专家有600余人。这主要包括经济技术方面的专家顾问,而不含大量军事顾问和专家。据资料统计,1950年1月以前来到中国的苏联海军专家711人,空军专家878人。这样算起来,新中国成立之初来华的苏联顾问和专家已有2200余人,其中军事专家占73%。所以说,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政府给予来华苏联专家优厚的待遇,这也包含了中国人民的感激之情。中国为聘请苏联专家所支出的费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专家本人的在华工资,二是专家在华工作和生活的补贴费,三是为弥补专家原单位损失而付给苏联政府的补偿金。公安部苏联总顾问的工资高于部长罗瑞卿  相似文献   

10.
5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会见俄罗斯援华专家和亲属代表。在此之前,国家外国专家局专门为本次活动组织编纂了一本精美的礼品画册《友谊地久天长--俄罗斯专家在中国》,集中反映从1949年至今俄罗斯(含苏联)专家在中国的精彩篇章。那是一本画册,高度浓缩,由于篇幅和架构原因,无法一一展现专家们在华的感人故事。本文编选一部分在画册编纂过程中收集到的,从新中国成立到1960年苏联专家在华工作的4组小故事,以此来纪念援华苏联专家。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众对苏联的抵触情绪影响了苏联专家的援华工作新中国或立初期,中国普通民众对苏联的认识和看法与中共上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1949年9月4日(《长江日报》发表了熊复的短文《认识苏联》,反映了当时中国国民对苏联的一些负面看法,如“外蒙古受苏联控制”,“苏联对旅顺大连有领土野心”,“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不平等条约”等。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共和国领导人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决定邀请并接受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专家来华帮助建设,从1949年至1960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共派遣3.1万余名各种类型专家来华援助建设。新中国成立60年中,有一批特殊的外国专家群体(含所有1949年前曾经来华工作过,1949年后重新来华的专家),他们中的很多人在腥风血雨的战争年代就来到中国,与中国共产党并肩战斗。这些老专家,每一个人都有感人肺腑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1949年8月,第一批苏联专家来到中国。五六十年代,大批苏联专家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的起草等工作提供了帮助。在向苏联专家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从个别的怀疑到普遍的虚心学习……  相似文献   

14.
林彪致信斯大林说:我们请求您派一批专家来,全面研究我们的经济并与我们共同制定统一的主要工业部门的恢复和使用计划。我们至少需要100名以上各部门的专家,如计划专家和整个国民经济专家、有色冶金专家、煤液体燃料加工专家、采矿工业专家等等。  相似文献   

15.
正1950年6月7日,中央就哈工大办学方针电告东北局:中长路已决定将哈工大交给中国政府管理。已决定为该校聘请首批苏联专家10人。电报指示哈工大应着重招收国内各大学理工学院的教师、助教和研究生,学习俄文并向苏联专家学习,两年毕业后分配到各大学任教。这个指示,不但对哈工大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对当时国内各高等学校全面学习苏联,进行教育改革,也起到了十分重大的推动作用。1949年7月我从清华大学应聘到哈工大任教。那时哈  相似文献   

16.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1960年,苏联及东欧专家援华多达3万余人,仅1957年一年,就有2298人来华援助。而在苏联专家派遣之前,围绕苏联专家待遇问题,中苏双方曾开展过多次谈判。  相似文献   

17.
正所谓有理扁担三,无理三扁担,在中国一般是处理家庭内部或邻里之间关系的准则,说的是出现了矛盾或问题要严于律己,主动承担责任。在上世纪50年代,这便成为中国各级干部处理与苏联专家关系的一条戒律,足以说明中国是把苏联专家作为兄弟和朋友看待的。  相似文献   

18.
苏联专家以其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给中国经济建设带来了崭新气象。帮助推动工业建设由于苏联专家的指导,各地钢铁企业的产品合格率在短短1年中大幅提高,有些炼铁炉还突破了原设计能力。其中本溪煤铁公司炼铁厂低磷铁的合格率在3个月内从16%提高到88.5%,石景山钢铁厂250吨炼铁炉可炼铁376吨,太原钢  相似文献   

19.
苏联专家来华人数如此之多,行业如此之广,行动如此之快,无一不是中国要求的结果,这与苏联向东欧国家派遣顾问的情况确有很大不同。共和国建立初期,到中国来的苏联顾问和专家都是由中国政府请来的,也是苏联为满足中国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文化的需要而派遣的。苏联专家充实中国工程设计力量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起步阶段,首先需要加强基建工程的设计力量,1953年,全国总共只有78个设计单位,每个单位平均不足500人。如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大量苏联专家在短时间内涌向中国。这对于中苏双方来说,都是缺乏准备的,既没有相应的计划和措施,也没有确定的主管部门统一管理。而且,专家的聘请与派遣往往由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之间直接交涉,上下联系或双方联系阻断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状况也导致在专家派遣和使用方面出现失误和漏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