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的特点与个人收入差别的形成与强化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明确地把按劳分配规定为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原则。马克思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由于人们在社会范围内占有生产资料,以及相应的商品货币关系的消亡,劳动者能够在社会范围内实现按劳分配。在社会范围内,劳动者提供了多少劳动,在作各项扣除之后,可以领得与他的劳动量相当的生活资料。 可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表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里,由于生产力  相似文献   

2.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然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如何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面临解决的一个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王克忠教授专著《论商品型按劳分配》一书,是在新的条件下对按劳分配作出系统研究取得的一项新成果。该书有二个突出特点:一是理论性。书中把马克思设想的产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与实践中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设想的是一种产品经济条件下的典型意义上的按劳分配,可以简称为“产品型”按劳分配.当代历史的发展与马克思的设想并不完全一致,其中,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最主要的一条差别。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在全民所有制经济中产生的按劳分配具有不同于“产品型”按劳分配的特点。第一,不是实行全国一个分配单位的单一层次的社会(中央)直接的按劳分配,而是实  相似文献   

4.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合理性及制度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实行、能否实行、如何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是学术理论界必须作出科学回答的重大理论问题."劳动"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最基本、最根本手段,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既体现着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市场经济存在一定兼容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有着特定的内涵,与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有所不同,诸如劳动的内容和形式不同.按劳分配的标准、范围、程度、形式不同等.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主要制度路径是在所有制制度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在企业生产经营层面上,实行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分配;在企业内部分配中,规范要素收入,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在整个社会国民收入分配中,依据按劳分配为主体原则搞好分配调节和调控,确保劳动收入占主体地位,使劳动收入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  相似文献   

5.
商品经济·按劳分配·工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提出按劳分配原则时曾经设想,社会主义社会已经不存在商品、货币。但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按劳分配理论必须在新经验的基础上向前发展。这一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学界的共同认识。另外,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即使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劳动者付出的劳动也必须经过迂回曲折的途径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依据。这一点也已为经济学界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但是,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应当怎样发展,则存在种种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大派。一派认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应该是“两级按劳分配”。先是国家对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按劳分配,然后是企业对劳动者实行按劳分配。国家对企业的按劳分配以企业向社会提供的商品中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总量为尺度。在这里,按劳分配的“劳”是价值。而另一派则坚持按劳分配规律的主要内容并不因存在商品经济而改变。他们既不同意国家与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是按劳分配关系,也不同意按劳分配的“劳”是价值。我认为两大派学术观点的分歧,首先来自方法论的不同。主张“两级按劳分配”的同志,一般只强调按劳分配规律在社会主义分配领域的决定作用,只用这一条规律来分析当前曲折复杂的分配过程。而不赞成“两级按劳分配”的同志,一般认为支配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并不只是按劳分配一条规  相似文献   

6.
<正>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出现多元化.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范围内,依然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但要适应商品经济条件实行分配模式转换.本文试就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模式问题进行理论探讨.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按劳分配模式转换的必然性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有计划有控制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以公有制为基础,不仅在运行上要实现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统一,而且在分配上要实现按劳分配和商品经济的统一.实现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有机统一以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实现按劳分配和商品经济的有机统一,则必然要改革按劳分配体制,即按  相似文献   

7.
<正>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我国个人收入分配方面已经形成了以经营收入和工资收入为主,利息收入、股息收入、福利收入等多种收入形式并存的格局.从经济理论界的情况看,当前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是否存在按劳分配规律存在着争论.但有一点争论的双方已基本趋于统一,即都承认经营收入、利息和股息收入、福利收入等不是按劳分配的结果.那么,工资是否由按劳分配规律决定?关于这个问题仍有争论.我的基本观点是,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决定工资的不是按劳分配规律,而是别的规律,具体是什么规律,这要取决于我们在发展商品经济中对企业所有制形式和经营形式的选择.首先,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规律对不同企业之间的工资决定失去了作用.要发展商品经济,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产品经济社会。在这种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尺度是社会平均劳动;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尺度又是什么呢?本文就这个问题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按劳分配是一种假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恩格斯多少年来,按劳分配被看成社会主义的分配规律,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其实,按劳分配理论仅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预测未来社会时所作的科学假说,是理论上的论证和逻辑上的推导.这一假说有其赖以成立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而马克思对这些条件的构想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导致经济条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现实社会中不具备马克思所设想的那些条件.一旦超越了特定的时空界限,按劳分配永远不能实现.它之所以不能实现,是由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后认为 :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但价值的形成是多因素共同决定的 ;其次论述了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形式的主体 ,但“按劳分配”中的“劳”应有更新更广的涵义 ;再次论述了劳动价值论与按要素分析的关系 ,分析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要素分配的理论根据 :即多种所有制并存 ;最后阐述了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和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世界上,苏联、中国、南斯拉夫、匈牙利、波兰等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进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不仅单一的社会主义模式被打破,而且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模式也被突破并获得新发展。随着多种所有制格局的出现和发展,传统的分配受到了致命冲击。面对“按经营效益分配”,“按资分配”、“级差收入”、“风险收入”等新分配形式的纷纷出现,理论界扬章宏论,莫衷一是。有学者认为,商品经济与按劳分配存在着内在矛盾,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不可能实行按劳分配:①有人却认为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更有利于按劳分配的贯彻执行;还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的按劳分配是不完全的按劳分配。本文就“按劳分配”及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个人消费品分配机制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人们熟记着马克思关于按劳分配的含义:“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全部领回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11页)根据劳动者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消费品。那么,是按照劳动者个人实际支出的劳动量来支付报酬呢,还是按照社会平均劳动耗费支付报酬呢?这就涉及到参与分配的劳动本身计量标准问题。在产品经济和商品经济两种不同经济形态下,劳动计量的标准是不同的。在马克思原来设想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使劳动成为占有社会产品与获得收入的唯一依据,体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中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上的平等关系.不过,它的实现需要一系列基本条件为前提,因而实践中这种收入分配原则与实际经济运行发生背离.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要求发展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市场社会主义开始了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探索.市场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在市场与社会主义国家相结合的各个阶段不断深化自己的理论,始终坚持平等这一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并在平等的基础上求得社会主义国家的效率,同时试图处理好国家、企业与个人的关系.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深化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4.
冯丛林 《理论界》2008,(9):86-88
说按劳分配要以废除商品货币为条件,这与马克思观点相悖,马克思没有,也不可能这样说。按劳分配与商品等价交换在各自领域发挥作用,并不相斥。按劳分配与商品等价交换相结合,还使按劳分配既简便易行,又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并不相斥。而且社会主义经济采取商品经济的运行形式,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运动的内在要求,它使价值规律也成为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重要规律。  相似文献   

15.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制度。然而,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的三个基本前提,在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中还不可能完全达到;在学术界对按劳分配制度也有不同的理解。本文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劳动存在多样性、复杂性,因此个人收入的分配应按效(益)分配,这种分配方式科学、可行。  相似文献   

16.
我们不但应当了解:按劳分配是以“劳动”作为“同一的尺度”来分配消费品的一种原则,这种分配原则是同社会主义公有制联系在一起的;而且应当了解: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必须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应该相应的采取不同的分配形式,并以这些不同形式来实现它的一般性质。正如马克思所说:“同一些范畴在不同的社会阶段有不同的地位。”这就是说,需要把按劳分配的一般性质和它的具体形式结合起来研究,否则就难以全面地理解这个经济范畴。  相似文献   

17.
劳动的社会形式是人们在参加社会劳动方面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重要标志.任何社会经济形态都有其特有的劳动社会形式.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存在占主体地位的联合劳动,而且还存在雇佣劳动、个体劳动等其它劳动社会形式.以联合劳动为主体的多种劳动社会形式并存,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社会形式的特点. 在任何社会发展阶段,适应何种劳动社会形式,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主要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在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不发达、  相似文献   

18.
扩大居民消费——马克思按劳分配视域下的居民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社会主义生产者谋利益是按劳分配的目的,劳动和劳动对问是按劳分配的前提和标准,消费资料是按劳分配的对象,完善的社会保障是按劳分配的内在要求,存在"资产阶级权利"是按劳分配的弊病等思想是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蕴涵的注重居民消费需求的闪光思想,是扩大居民消费的理论生长点.坚持以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为根本;建立劳动权益主导下的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更加注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公平.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按劳分配问题讨论中,又有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与按劳分配是否一致的争论。关柏春同志在他发表于《学术月刊》1989年第二期上的《按劳分配原则实现形式的探讨——兼与何伟同志商榷》一文中认为,“在现实社会主义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劳”,不能是劳动力价值,而应该是“个人需要劳动价值”。社会主义工资应由“个人需要劳动价值”决定。什么是“个人需要劳动价值”呢?“个人需要劳动价值=个人劳动×(1-扣除率)×折算系数”。其中的“1”代表劳动者提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关于商品的所有权“表现为直接从商品占有者的劳动中生产的所有权”的思想,是我们探求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原因的理论基石。因此,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不仅供劳动者消费的消费资料要实行按劳(有效劳动)分配,而且用作扩大再生产的生料也应实行按劳分配,实现马克思所预想的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劳动者个人所有制。要实现这一点,应区别各企业生产资料的性质和使用方式的不同,根据现实劳动者的累积劳动价值量采取不同的办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