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举制评析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以考试的形式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制兴于隋,盛于唐宋,废于清末。它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西方现行文官制度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文章对科举制的弊端和镜鉴价值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2.
日本科举制的兴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古代日本积极模仿唐朝的科举制,选择性地施行了考试选拔的贡举制,它的根本目的在于巩固以天皇为中心的封建体制。但是,随着贡举制的贵族化与高等教育的私家化,贡举制也蜕化为一种"科名世袭制",逐渐走向消亡。到了日本封建体制趋于成熟的江户时代,日本没有施行大量选拔人才的科举制,而是提出倡导学问、普及教育、推动出版的文教政策,从而为日本高等教育近代化打下了一个连续性的思想与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3.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件大事,考生的身体健康情况,亦颇受其影响。考场环境的简陋、考试的紧张和漫长、考试结果给考生们带来的巨大心理冲击,都可能导致疾病发生。但这个问题,医史学界尚未做过专题研究。现主要从古人医案、医话中撷取材料,试图从医学角度出发,对科举制下读书人的健康状态作一番初步考察。科举制度虽已废除,但这种通过统一考试甄选人才的制度今日仍然存在,所以,此考察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对自学试卷进行统计分析的目的是评价试卷的质量和使考生获得各种信息.这对提高考生的考试质量和达到自学考试的教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阐述了自学考试试卷统计分析:考试成绩分布的统计估计、试题的难度及区分度分析、考试的信度与效度分析等.  相似文献   

5.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件大事,考生的身体健康情况,亦颇受其影响.考场环境的简陋、考试的紧张和漫长、考试结果给考生们带来的巨大心理冲击,都可能导致疾病发生.但这个问题,医史学界尚未做过专题研究.现主要从古人医案、医话中撷取材料,试图从医学角度出发,对科举制下读书人的健康状态作一番初步考察.科举制度虽已废除,但这种通过统一考试甄选人才的制度今日仍然存在,所以,此考察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科举考试作为智力测验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才入仕的主要标准使科举制成为人们最自由的竞争工具,科举制使“学优则仕”由理想变为现实,也使读书做官的思想深入人心,因此广大臣民被卷入应举考试。科举社会中,面对共同的教育市场,官学的不振客观上促进了私学的蓬勃发展,而科举制造就大批士人充当教师则使私学的大发展由必要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7.
科举制对文化教育的作用是双重性的,既有阻碍其发展的一面,也有推动其发展的一面,表现在科举制以才学取士,使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从而推动了中国社会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刺激了文化教育的发展.科举制对文化教育的激励作用对于当前考试制度与文化教育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从纵向看,有原始部落“选贤任能”的禅让制,商周时期的“世卿世禄”制,汉朝的察举征辟制,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以来的科举制.近代社会有文官考试制度和公务员制度.从横向看,有选官制、学校考试制与特殊人才选拔制等.总体上来说,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这里拟从延续上千年的科举制入手,来探析人才选拔制度的进步性,从而做到最优化地向社会输送人才.  相似文献   

9.
科举,即通过设科考试选拔人才。中国的科举制肇始于隋朝,确立于唐代,至清朝末年废止,历时达1300年。 一般认为,隋炀帝大业年间设进士科是科举制度创立的标志。到了唐代,科举制度得到迅速发展。唐代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常科由礼部每年定期举行,是生徒和乡贡参加的科举考试;制科是皇帝不定期下诏举行的,旨在选拔“非常之才”的考试。宋代的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10.
为了维护考试秩序,保证人才选拔质量,巩固封建统治基础,唐政府在科举与铨选考试中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礼部常科举人审查对象主要是州县乡贡举子,审查内容包括户籍、家庭出身、学历和乡试材料以及道德品质和个人履历.相对而言,中央、地方官学生员的审查比较宽松;吏部选试的审查主要针对选人出身和资历,具体表现在审查选人的甲历文书.制科考试仅有户籍审查,没有资历、出身的审查要求.只要具有异才、异能,哪怕是白身、草泽皆可应举.  相似文献   

11.
科举制在晚清废除是其自身弊端和近代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科举制的废除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加速了中国教育近代化以及中国新兴知识分子的形成,而且究科举精髓被西方现代文官制度的借鉴,甚至我们今天的公务员考试也在某种程度上与科举制有相似性。此外,科举废除所产生的诸如社会秩序的动荡、传统知识人对国家向心力的丧失,等等。所以,科举废除是利是弊,我们需要从两方面来评价。  相似文献   

12.
楚简"策"字的本义是"马箠",在使用过程中逐渐衍生出"简册"和"谋"这两种含义,为策成为一种文体名称做了充分铺垫。策文体形成于战国时期,经历了口头谋议的记录即《尚书》六体之一的"谟"和书写文本两种形态,后一种是严格意义上的策文体。策与其他上行文体的区别在于它具有极为明确的现实针对性,因而能够成为"历久不衰的考试文体"。从汉代施行的察举制到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以降的科举制,试策都是一个重要环节。考试促进了策文体的规范化和拟试策文的写作,许多影响深远的策文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考试制度也对策文写作产生了负面影响:一部分考生致力于揣摩上意而不敢直陈己见,这样的策文只是功名富贵的敲门砖。  相似文献   

13.
多学科视角的科举制研究及其文化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举制研究正逐步突破历史研究的局限,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文学等学科领域的学者都开始关注科举制研究,形成了科举制研究的多学科态势。制度与文化的关联性、科举制的文化特厩、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决定了文化应成为科举制研究的应有视阂。在充分吸纳文化学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勾勒了文化视阁下科举制研究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4.
考差是清代对各省乡试正副主考官的选拔考试。肇始于顺治年间,至雍正形成考差制度,乾隆、嘉庆诸朝不断调整、完善,使其成为清代科举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无论从制度的建设去评价,还是从实践的效果去衡量,清代考差制度都有其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前领导干部公开选拔与竞争上岗中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公开选拔与竞争上岗制度已经成为我国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的方式之一,对于提高领导干部公信度起到了重要作用,各地都进行了有益探索,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公选竞岗职位确定的任意性,副职多,一般职务多;参加考试者资格确定、入围比例确定的非规范性;考试不规范、成本较高等。针对这些问题,应建立和完善分类公开选拔与竞争上岗制度,并明确"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及其权重;规范和完善测评机制;推行考试成绩(资格)有效期制,降低选人用人成本;实行面试考官资格制,提高考试评估的科学性等。  相似文献   

16.
大学英语四级"常模"带来的困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是一种尺度相关--常模参照考试.现行常模由中国六所重点大学的近万名本科生组成.作者把六校1999年四级考试结果与四、六级考试中心公布的2003年6月全国各类院校2001级考试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常模"使六大名校四级考试成绩分布合理,而使得100来所重点大学考生平均成绩不及格,占考生总数90%的非重点院校考生四级通过率仅为26.08%,使大多数院校领导、大英教师和广大考生感到困惑.本文提出了解决四级考试中关键问题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线考试系统是精品课程中学习评价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在线考试系统功能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系统用例,设计了面向MS SQL Server 2000的后台数据库表,基于B/S模式,运用ASP编程技术,开发了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在线考试系统.该系统实现了考生在线注册、在线考试、自动评分、考生管理、试题管理和成绩管理等基本功能.本系统的应用开发完善了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推动了其他课程的网络化考试.  相似文献   

18.
由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办,中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专业委员会、天津教育招生考试院《考试研究》编辑部、《湖北招生考试》杂志社、《厦门大学学报》(哲社 版)编辑部协办的“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年9月2-4日在厦门大学隆重举行。这 是科举研究的空前盛会。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及美、日、韩、俄罗斯、越南、巴西等国的代表150余 人,提交论文125篇,对科举制与科举学作多学科、全方位的探讨。 一、科举制研究 科举制是中国和东亚国家帝制时代设科考试、…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五大以来,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程度有了新的提高。特别是中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下发以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干部能上能下的问题,在实践中仍然是多年未能取得突破性解决的“硬骨头”。江泽民同志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国历史上,有过多种选人用人的制度,如世袭制、荐举制、科举制以及回避制度,可见  相似文献   

20.
网络化考试作为一种新兴的考试形式正在我国普及,为了保护网络化考试中考生的权益,针对一些考试服务机构侵害考生权利事件的发生,从网络化考试中考生法律地位定位出发,通过比对消费者知情权,结合网络化考试的特点和问题,明确普通考生知情权的范围;同时根据侵害考生知情权的原因寻找保护措施和救济途径,以达到对网络化考试中考生知情权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