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飞  宫希成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12):124-126
根据历次的考古遗迹,对沱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周代文化遗存和战国一汉代文化遗存进行了梳理,其中,沱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均为聚落遗址,有五河县韩村遗址、台子山遗址、大程村遗址和固镇县垓下遗址等11处;周代文化遗址基本没有独立存在的,均是叠压于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遗存之上,采集到明确周代文化标本的遗址有五河县小张庄遗址、台子山遗址、刘李村遗址、固镇县沱河1号遗址等4处;战国一汉代遗存有聚落遗址、建筑遗址、古战场遗址、古墓葬等,已调查发现大粱庄汉墓群、刘余村汉墓、固镇县孙庄1号墓群等124处。这些遗址都分布在沱河沿岸的台地或高地上,沱河为先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一九六二年史学界曾对仰韶时期的社会性质,有过不同意见的争论。不久以前,许顺湛先生在其所著《中原远古文化》一书中附录了《再论仰韶时期的社会性质》一文,对母系说提出质疑,重申了父系说。但我以为,仰韶时期社会的母系说仍难以否定,而父亲说犹可商榷,下面想就几个方面提出一些粗浅的意见,以就正于许先生和学术界。许顺湛先生认为,母系氏族社会大概只存在于锄耕农业初期,仰韶时期已是锄耕农业的中期,这时中原地区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说仰韶时期的锄耕农业已经发展到了中期,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在仰韶文化之前的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就已经以农业为主,遗址中就有大量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粮食加工工具发现。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距今七、八千年,仰韶文化距今五、六千年。原始锄耕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近二十多年的考古发现表明,华东沿海地区也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这是因为在这片广阔地带,先后发现了早于仰韶、大汶口文化,与老官台文化、磁山一裴李岗文化时代相近的青莲岗、河姆渡、罗家角和北辛文化一类的较早遗存及其一大批后续文化。在这些遗存中,最先发现的是位于苏北淮安的青莲岗文化。虽然在发现青莲岗遗址之  相似文献   

4.
延边位于吉林省的东北部。这里山多林密,河流众多,主要的河流有图们江、嘎呀河、海兰江、布尔哈通河.在河流的两岸分布着众多的原始文化遗存。一、典型遗址及其文化特征目前,这一地区可确定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十几处之多,这些遗存经科学发掘的有:龙井金谷早期遗存,珲春南团山早期遗存,和龙兴城早期遗存.此外,未经发掘的遗址还有:图们岐新村早期遗存,龙井大苏早期遗存,龙井三合邮局遗址,汪清复  相似文献   

5.
兴隆洼文化主要分布在西辽河、大凌河流域,其年代为公元前6200-前54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在该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生产工具、动植物遗存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巴文化研究活动的开展前后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30年1949年),此阶段由于考古发现资料很少,故研究者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学方面着手研究,老一辈的史学大师吴致华、顾颉刚、徐中舒、董作宾、童书业、卫聚贤等对巴、蜀民族的由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并提出了"巴蜀文化"这一概念,这是巴蜀文化研究的第一个高潮;第二阶段(1950年1949年),此阶段由于考古发现资料很少,故研究者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学方面着手研究,老一辈的史学大师吴致华、顾颉刚、徐中舒、董作宾、童书业、卫聚贤等对巴、蜀民族的由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并提出了"巴蜀文化"这一概念,这是巴蜀文化研究的第一个高潮;第二阶段(1950年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地区开展了一些调查和发掘工作,据广元宝轮院、巴县冬笋坝、涪陵小田溪几处战国时期墓葬的发掘资料,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记载,专家们提出了"巴文化"概念,进而认为这些战国时期的墓葬资料当属"晚期巴文化遗存",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三峡东部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夏商时期人类居住遗址,对其文化性质,专家们分析认为应属"早期巴文化遗存",出版了一批具有影响的研究著作和研究论文,此乃巴文化研究的第二个高潮;第三阶段(1980年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地区开展了一些调查和发掘工作,据广元宝轮院、巴县冬笋坝、涪陵小田溪几处战国时期墓葬的发掘资料,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记载,专家们提出了"巴文化"概念,进而认为这些战国时期的墓葬资料当属"晚期巴文化遗存",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三峡东部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夏商时期人类居住遗址,对其文化性质,专家们分析认为应属"早期巴文化遗存",出版了一批具有影响的研究著作和研究论文,此乃巴文化研究的第二个高潮;第三阶段(1980年2010年),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地区发掘出了大批巴人遗址和墓群,对巴文化起源由过去判断是在夏商时期的认识又向前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建立起了一批巴文化学术研究的组织,举办了多次巴文化研究的学术活动,创办了一些巴文化研究刊物,这一时期为巴文化学术研究活动的最高峰。文章对巴文化研究活动兴起与深入前后80余年研究活动情况进行了全面概况。  相似文献   

7.
巴文化研究活动的开展前后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30年~1949年),此阶段里由于考古发现资料很少,故研究者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学方面着手研究,老一辈史学大师吴致华、顾颉刚、徐中舒、董作宾、童书业、卫聚贤等对巴、蜀民族的由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并提出了"巴蜀文化"这一概念,这是巴蜀文化研究的第一个高潮;第二阶段(1950年~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地区开展了一些调查和发掘工作,据广元宝轮院、巴县冬笋坝、涪陵小田溪几处战国时期墓葬的发掘资料,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记载,专家们提出了"巴文化"概念,进而认为这些战国时期的墓葬资料当属于"晚期巴文化遗存"。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三峡东部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夏商时期人类居住遗址,对其文化性质,专家们分析认为应属于"早期巴文化遗存"。出版了一批具有影响的研究著作和研究论文,此乃巴文化研究的第二个高潮;第三阶段(1980年~2010年),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地区发掘出了大批巴人遗址和墓群,对巴文化起源由过去判断是在夏商时期的认识又向前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建立起了一批巴文化学术研究组织,举办了多次巴文化研究学术活动,创办了一些巴文化研究刊物,这一时期为巴文化学术研究活动的最高峰。文章对巴文化研究活动兴起与深入前后80余年研究活动情况进行了全面概述。  相似文献   

8.
对于岭南早期建筑资源的研究至今仍是学界较为薄弱的研究领域。由于年代久远、政治变迁、史料匮乏等原因,要像对中原地区秦汉时期建筑的考证那样也对南越国建筑状况得出较为确切的结论,尚较困难。近年来,随着南越国"秦汉造船工场遗址"、"五华狮雄山建筑遗址"、"南越王宫署遗址"等重要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南越国建筑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使我们对南越国建筑的发展状况逐渐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本文依据对建筑遗存资源的分析和考释,揭示出南越国建筑既具有独特的地方建筑文化特色,又具有多元化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淳化县枣树沟脑遗址调查发掘的主要收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枣树沟脑遗址位于陕西淳化县境内,地处古豳地的东部边缘.首次全面调查及考古发掘资料显示,枣树沟脑遗址不仅规模较大,文化内涵丰富而复杂,且先周时期文化遗存特征鲜明,三足瓮等文化遗物明显具有陕北一带的因素.进而揭示出古豳地区先周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对于相关学术问题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堡岛遗址是长江三峡地区一处占地面积大、资料丰富、文化堆积层厚的古人类居住遗址 ,从新石器时代中期到明清时代 ,各历史阶段的文化遗存都有发现 ,尤其是以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堆积最厚 ,遗物也最多。在屈家岭文化层位之下叠压着大溪文化遗存的这一重要“地层学”资料 ,纠正了过去不少学者认为屈家岭文化和大溪文化应是同时并存的错误认识。另外 ,在堆积层中往往还夹有一层纯净的为洪水过后的游沙层 ,这为我们研究三峡地区水文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三国文化遗存既包括三国时期的历史遗存,也包括带有浓厚三国文化因素的其他历史时期遗存。川西南—滇北地区的三国文化遗存以对应三国故事和传说的附会类遗存为主,其中"营盘文化"类和"打箭岩"类为最主要形式。结合川滇两地三国文化遗存的类型和分布,本区三国文化遗存正体现出文化过渡地带的类型和面貌特征。  相似文献   

12.
枣树沟脑遗址继2005年调查和2006年、2007年两次大规模发掘后,2008年又进行了第三次发掘.此次发掘发现了两组建筑基槽和用婴儿奠基的现象,以及先周时期的壕沟、房址、墓葬等重要遗迹,出土了大量的文化遗物,其中有些遗物为前两次发掘所未见.枣树沟脑遗址先周时期遗存面貌复杂,与周边文化联系密切,其居住形式和文化内涵的多样性暗示着此地文化交流很可能是伴随着频繁的人群流动进行的.  相似文献   

13.
泾水上游旧石器时代遗存的年代与分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迄今为止,在泾水上游共发现旧石器时代地点14处,但长期以来,对它们的年代和文化性质的判断多有不同。通过典型地点的地层对比,结合有关地质学研究的新成果,对泾水上游旧石器时代诸地点的年代序列进行了研究,将这一区域的旧石器时代遗存分为早、中、晚三期,认为泾水上游旧石器时代中期前段遗存与汾水流域的丁村文化大体同时,但它们分属不同的文化区系。  相似文献   

14.
根据目前发表的材料,鄂西峡江地区三星堆文化时期早期阶段的遗存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楠木园遗存,另一类为朝天嘴文化.这两类遗存均与三星堆文化差别较大,无法将其纳入三星堆文化范畴内.  相似文献   

15.
甘肃酒泉西河滩遗址史前大型聚落遗存的发现,是近年来中国考古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其对于河西走廊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建立,进而全面认识我国西北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类型与分布等,具有重大学术价值。也是西北地区聚落考古研究一个难得的典型案例。根据其文化内涵特性,提出“西河滩遗存”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3、屈家岭文化屈家岭文化是以江汉平原为主要分布区域的一种考古学文化,与大溪文化是两种不同文化性质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关系。目前宜昌境内发现的屈家岭文化遗存,都属于屈家岭晚期遗存。宜昌境内共发现屈家岭文化遗存30处。其中经过试掘和正式发掘的清水滩、中堡岛、关庙山、冯山等8处,这些遗址中的屈家岭文化遗存一般都不厚,分布范围较小,从目前发掘情况看,除西陵峡境内有6处外,其余均分布在枝江县、当阳市及宜昌县东部,即宜昌县黄柏河以东,长江以北的区域内。长江以南的枝城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及宜昌县南部区域内,除红花套遗址有少…  相似文献   

17.
大遗址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分异探讨——汉长安城案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遗址可界定为具有重要价值的大面积文化遗存。文章分析了国内机构对大遗址研究的特点,并专门剖析了对汉长安城的研究特点,因而形成新的视角:如何合理进行大遗址的价值分析以及如何在大遗址的价值分析基础上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与利用。大遗址价值(V)分解为文化价值(C)与经济价值(E)两部分,即V=f(C,E)=C+E。以汉长安城为实例,其研究框架为:重新认识汉长安城大遗址的文化价值与计算其经济价值,最后初步提出其遗产保护措施,以期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与利用。大遗址研究需要国际视野:首先要紧密加强国内研究机构的合作。第二,采取既“请进来”也“走出去”的双重战略。第三,充分抓住ICOMOS第十五次大会在中国召开的机遇,让中国的大遗址研究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8.
近 2 0年来 ,通过对三峡地区西周、东周考古调查和部分遗址的发掘 ,我们积累了大量丰富而又系统的实物资料 ,对三峡地区西周、东周时期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文章重点对西周、东周时期三峡地区的文化内涵、渊源及与周邻地区同时期文化遗存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并揭示了这一时期三峡地区文化的多个层面。  相似文献   

19.
统万城是十六国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所建大夏政权的都城,其遗址位于今陕西省靖边县境内,是我国境内唯一确知的匈奴古城。统万城遗址是匈奴人在历史上活动的见证,匈奴文化特征显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从匈奴文化的角度对统万城进行了解读,认为统万城的命名是游牧民族的文化传统的表现,统万城的选址体现了匈奴人的自然审美观,城市形态设计则与匈奴的文化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统万城遗址是匈奴文化的典型例证,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加强对统万城的民族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岳公台一西黑沟遗址群的各类遗迹的性质、功能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石筑高台及方形和长方形的石围墙基址、石结构墓葬以及静态剪影式的岩画的组合共存关系.反映了该地区某一古代游牧民族考古学文化的基本特征.试图揭示古代游牧民族的考古学文化遗存的基本特征,并对古代游牧民族文化考古学研究的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