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为执政党后,俄共(布)自身面临十分迫切的文化建设任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建设俄国无产阶级的先进文化为己任,列宁提出了一系列加强执政党自身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并努力将之贯穿在党和国家的文化建设实践中.学习研究列宁加强执政党自身文化建设的思想,对我们继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2.
评联共(布)若干领袖对列宁主义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逝世以后,联共(布)领袖斯大林、布哈林、季诺维也夫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理论、向国外学习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思想、文化建设的思想、党的学说、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以及"政治遗嘱",有正确的理解和阐释,但夸大了列宁主义的国际性质和国际意义,在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上说了过头话,曲解了列宁关于落后国家容易发生革命的思想等等.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政治过程中,政治动员既是政党实现自身政治目标的基本方式,又是政党实现国家治理目标的重要途径。就中国而言,通过政治动员凝聚起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不仅是中国共产党赢得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更是其推动中国建设改革发展的关键。从当前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要求出发,进一步认识和挖掘中国政治动员特有的治理价值,对于深入探索和推进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有效提升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治理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印尼民主化进程中,美国为其提供了各种形式的选举援助:支持有关选举的法律和制度建设,支持强化选举管理和选举监督机构的能力;开展和支持印尼的选民教育活动,以培养公民的民主意识;组织开展了选举监督活动,推动印尼重要选举的顺利进行;为印尼政党发展提供支持,促其成为真正民主的政党。美国的选举援助,有助于提高印尼选举的可靠性和可信度,提高以民主方式产生的政府的合法性和权威;有助于培育印尼民众和精英的民主精神和民主素养,提高民众对选举以及民主制度的信心;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印尼民主政治发展,有助于印尼实现民主的巩固。  相似文献   

5.
为加强工人阶级政党建设,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深入论述了党内选举。以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内选举思想。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为加强党内民主建设,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届党的领导集体,把党内选举作为突破口和切入点,通过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使党内选举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同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内选举思想。  相似文献   

6.
非政府组织已成为世界各国反腐活动的重要力量;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集体行动的逻辑、社会资本和治理理论可以为非政府组织的反腐活动提供理论依据。从国际经验来看,非政府组织可以在政策制定和廉政立法、举报和监督腐败行为、调查廉政指数、影响政治选举等领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推动国家廉政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是现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史上两支难分难解的政治力量。经过八十多年的奋斗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逐步实现了两大转变,即从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夺取全国政权的政党,转变成为领导人民建设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政党;从领导人民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设国家的政党,转变成为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国家的政党。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列宁主义?”这个名词是列宁去世后,他的继承者们在阐释列宁遗着时,首先流行起来的。列宁主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它包括列宁本人的全部政治思想和实践;另一方面,它是“一种创造历史的思想体系”,即由列宁的政治纵承者吸收了列宁的遗产而重新加以阐述的。梅耶的论述大都是集中在第一方面,即列宁的政治思想和实践,他试图系统地,而不是发展地给以阐释。但列宁后的一些共产主义者所持的态度和政策,却被作者暗地里用来作为选择资料的适切标准。梅耶以列宁的哲学著述并  相似文献   

9.
政党是当代国家政治生活中基本的和重要的力量。多党制是资产阶级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形成和发展,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相似文献   

10.
论列宁主义的与时俱进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列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观、列宁理论的与时俱进特色和列宁主义与时俱进的历史地位 ,论证列宁主义的与时俱进品质。最后得出三个结论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普遍特性 ,但列宁主义的与时俱进有自己的特点 ;列宁主义不会停止不前 ,而要在实践中不断向前发展 ;对列宁主义也不能作为教条 ,而应该当做行动的指南  相似文献   

11.
制造列宁主义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对立”一直是西方“列宁学”研究的热点,他们把马克思的自然观归结为“人化自然”,由此制造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同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对立”;认为《哲学笔记》抛弃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观点,在那里主客体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失去了意义;他们又极力论证所谓列宁接近黑格尔辩证法的限度,认为列宁的哲学思想始终同马克思主义处于“对立”状态;他们不是把列宁主义的历史观贬斥为“经济决定论”,就是歪曲为“唯意志论”,都否认它是唯物史观。本文对上述观点进行了评析,认为这种所谓的“对立”,恰恰体现了列宁主义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丰富多彩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2.
列宁苏维埃制度建设思想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国家政体的认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发展开拓了新境界;探索了苏俄民主制度建设的规律,为落后国家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开创了不同于西方议会制度的新型民主制度模武,为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深入发掘列宁苏维埃制度建设思想的理论价值,对于我们全面把握列宁的政治思想,积极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宋教仁在辛亥革命后从思想和实践上积极倡导和推动内阁制在近代中国的建立。通过积极组建国民党等措施加紧推动政党内阁制进程,并领导国民党在第一届国会选举取得了胜利。虽然由于阶级、国情的局限性而最终失败,但却是民国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共和思潮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体系是全球化发展到列宁阶段这一时代变迁的必然产物,是列宁主义全球化理论的集中表达。它含蕴着全球化及其应对的诸多思想。它的形成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是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理论遗产:它为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态度及其科学的研究方法,为将唯物辩证法运用于考察现实社会,为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战略选择提供了分析范式。  相似文献   

15.
西欧是政党政治的发祥地。20世纪以来,西欧政党格局发生了两次重大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社会民主党从受歧视、受压迫的反体制的革命政党转变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改良政党并登上西方政坛,推动西欧政党格局从单极走向多极,促进了西欧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和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动,西欧国家的政党通过分化组合逐渐形成了阵线分明的左右两大阵营,多极政党格局演变为两极政党格局,同时,出现了传统左右翼政党的中间化发展趋势。两极政党格局的形成,使左右翼政党可以通过选举,有序更替,轮流或联合控制政权,实现了政党政治的平衡发展和有序运行,促进了西方社会的长期稳定,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福利国家建设,从而使西欧成为当代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由福利国家组成的地区。  相似文献   

16.
拉美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有几点经验值得借鉴:一是现代化最基本的政治诉求是政治稳定,当西方议会民主制实在无法保证拉美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时,拉美国家现代化的经济运动总能开辟道路,为自己的发展找到一种新的手段,这是拉美现代化启动以来的一条基本规律;二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来说,国家的作用是具有决定性的,不但不应削弱,而且还要加强;三是为了能建设一个强有力的、高效的和有威望的国家,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要创建一个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能团结全国力量致力于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的政党;四是拉美的经验还告诉我们建设一个强有力的、高效的和有威望的国家,实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团结,推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最根本的是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  相似文献   

17.
《国际论坛》2021,23(2)
宗教与民主制度的碰撞与融合,不仅是世界政治发展趋势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也为研究许多国家的政教关系提出新的课题。进入21世纪以来,宗教政党在当代政治生活中保持着活跃的状态。在东南亚、西亚和北非一些穆斯林占主体且拥有民主选举制度的国家中,多个伊斯兰政党在重组后进行了温和化/世俗化转型,并借助议会选举崛起为本国不可忽视的主要政治力量。现有理论主要从社会变迁、政治学习及民主政治的制度环境等视角出发,讨论了伊斯兰政党改革的内外动因,但却难以解释为何这些政党转型的幅度往往大相径庭。本文认为,为回答上述转型的幅度问题,伊斯兰政党组织内部的运作机理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重点。政党生存危机与重组行为的发生,为意识形态转型提供了必要的外部驱动力和机会窗口。伊斯兰政党领导层的权威强度会对组织制度的模糊性强弱产生直接影响,即组织权威与组织制度之间的内部互动使宗教政党在意识形态转型方面产生幅度上的区别。通过追踪印度尼西亚和土耳其主要宗教政党的重组转型过程,辅以摩洛哥与马来西亚两国为检验案例,本文对上述解释在不同民主制度环境下的普遍适用性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8.
1924年1月,列宁与世与长逝。在列宁逝世前后,俄共(布)的一些领导人以及一批苏联学者纷纷撰文或出专著论述列宁和列宁主义,曾被列宁誉为“党的最宝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的布哈林自然也在其列。整个二十年代,他就列宁主义研究这个专题,作了很多报告,写了大量文章。与其他一些人不同,布哈林的列宁主义研究不是着力于为列宁主义下定义,而是注重阐发列宁的思想本身的内容,依据列宁活动的国内和国际环境,指明列宁思想同马克思主义的联系,特别致力于研究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所提供的新东西。布哈林的列宁主义研究,路子比较扎实,态度比较科学,对宣传和阐发列宁主义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列宁在晚年的政治实践中,出色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观点、方法去协调和规范党内各种关系,促成俄共(布)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列宁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新发展和新飞跃,对于中国共产党明确新时代的建设要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列宁在带领党巩固领导权的实践中,从政治性、制度性、组织纪律性、战斗性等方面不断思索和大胆创新,构筑了良好运行的党内政治生活框架范型。列宁晚年的这些创见启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抓好党内政治生活必须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严明党的纪律,用好党内监督,加强团结与敢于斗争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在加快国家经济政治建设和批判道德虚无主义过程中,开启了苏维埃国家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列宁在围绕共产主义建设者道德品质的培养上,强调了道德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和斗争性;认识到道德教育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注重道德教育的客观现实性和道德教育的斗争实践要求。列宁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道德教育,尽管还不成熟、不完善,但他对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探索,对当前我们如何进一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仍然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