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水文化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各种原因,水文化的研究与建设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被忽视,水利工程缺少文化元素。在人水矛盾日渐突出的今天,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水文化的普及,使全社会都认识到水的文化价值,转变用水观念,达到人与水的和谐相处,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预定目标。  相似文献   

3.
基于水生态文明视角的都江堰水文化内涵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我国大力建设水生态文明的背景下,加快推进以人水和谐发展为主旨的现代水文化建设是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秦蜀郡守李冰始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一座闻名于世、至今仍发挥作用的经典水利生态工程。 以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关系为主线,分析挖掘了都江堰工程的治水理念、工程方案、综合效益以及其蕴含的哲学观、思想观、发展观、文化观,说明了都江堰水文化的内核要义与当今时代生态文化发展总体要求基本一致,并与水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现代水文化建设方向高度契合的观点,进而提出了其对现代水文化建设的 4 点启示:传承与发展协调统一、科技与人文相得益彰、研究与教育双轮驱动和政府与社会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4.
用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化是一个文化体系,它是坚持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文化,它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个概念的内涵是博大精深的,它蕴含着物质的要素、精神的要素和制度的要素.生态文化是检验人类是否摆脱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标尺,是检验我们是否全面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标尺,是检验我们是否对社会主义本质具有深刻认识的标尺.用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既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也是一种有效的抉择.必须深度理解生态文化的丰富内涵,必须深刻认识建设生态文化的当代价值,必须积极探索合适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化是一种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文化,是科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是生态文化价值和目标的体现,是生态文化发展的最高成果和最高表现形式。在生态文化指引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应加强生态文化教育,提高人的生态文化素质,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经济、法律和文化制度。  相似文献   

6.
以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环保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试行)为蓝本,结合中共十八大报告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阐述,从"三个发展",即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理论视角提出了一个由4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组成的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量化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所得出的量化评估结果做了比较与理论分析,得出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呈现为不同的阶段性模式或阶段性,即从一种低水平的均衡或不均衡逐渐向一种较高水平的不均衡或均衡方向发展,但也非常明显的是,即便在同一个集团内部,更多的个例属于一种3个主要指标表现不一致的非均衡状况,且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中至少同样重要的2个维度是共同性与多样性。而从可获得的数据及其比较结果来看,并不明朗或乐观的是,经济社会生态化方面的努力,究竟能在何种程度上带来人们所期望的生态健康和环境宜居改善。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来分析和解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集中体现在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依据的科学生态理念、根植于广大群众开展环境保护等生活实践的人民立场和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的生态价值取向等几个方面,对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将中国水文化介绍给世界,将世界水文化介绍给中国,有利于促进世界水文化交流,加强我国水文化建设。我们应该在明确涉外水文化传播主体、主题和途径的基础上,努力推动相关工作进展,为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需要生态文化的育养与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对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禀赋与资源价值的深度挖掘。少数民族生态文化蕴含着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通相承的价值诉求,有利于我们认识自然本质,维系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在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多样性表现之上,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包含地域性、本土建构性、珍稀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呼唤着我们重新审视其资源价值,使其在建构实践中不断完善其价值与意义。少数民族生态文化是一种可供利用和开发的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精神价值、社会价值、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为“灵魂”的文化。生态价值观可概括为两点:(1)非人自然物有其自身价值;(2)人与自然同属于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中心主义和还原论是阻碍生态价值观深入人心的无比顽固的思想障碍。为建设生态文化,必须拒斥人类中心主义和还原论。环境伦理学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系统的批判。量子物理学和复杂性科学(蕴含生态学)提供了反驳人类中心主义和还原论的科学依据。庸俗唯物主义错误理解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工业文明带来的物质丰富,为我们正确理解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提供了社会条件。生态文化建设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根本性的重要意义。生态文化直接倡导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唯当人们转变了观念,才会产生从事各种生态文明建设具体事项的动机。  相似文献   

11.
水文化的实质就是人与水关系的文化。立足水文化来研究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有利于发展生产、保护生态、提高村镇规划建设水准、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但是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人与水的关系不和谐、对水的文化属性重视不够、水法规制度文化缺失等问题,必须通过培养高度的水文化自觉加以解决: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人与水和谐相处的理念;结合地域特色,强化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水文化坐标系;推进水法规制度文化建设和宣传,促进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12.
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是一座城市生成和发展的原动力;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巨大,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发展。丹东是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如何彰显丹东水文化特色,凝聚丹东文化向往,挖掘和整理丹东的水文化也是当务之急。在尝试对丹东水文化类型加以梳理的基础上,为丹东更好地传承水文化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从城市与水的关系看水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水的起源、延续和发展分析了城市与水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求了水文化发展与城市发展的相关性,提出了我国的水文化经历了人水相争、人水抗和直至人水和谐3个发展阶段。结合水与城市的关系,重点分析了人水和谐对当今城市发展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传统水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这些宝贵思想对于今天的水事活动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水是万物之源和国家兴盛基础、治理水要统筹兼顾,这是传统水文化关于水的基本认识。择水而居、亲水娱水、吟水歌水、以水为师,反映了传统水文化对人水和谐的价值追求。在治水过程中,古人形成了众志成城、人定胜天的抗争精神,追求道法自然、务实创新,取得了治水的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15.
从水管理看中华水文化理念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华民族的水事活动中,管水历来都既是行政行为,也是文化行为。治水和管水促进了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形成。“水为国之财富”的重要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确立,水资源管理也成为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社会的水管理机构和水管理制度有着悠久历史,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华民族对水资源进行管理的理念和实践活动体现了东方文化智慧。21世纪的水管理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水管理工作应当树立新的水文化理念,合理汲取传统水文化的思想智慧,实现水管理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6.
教师文化支配着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教师文化的优劣对于学校的发展有重大关系。阐述了三个不同层次的文化概念,在此基础上厘清了文化社会学视角下文化概念及教师文化的内涵。揭示了教师在文化与社会互动关系中的反思是支配、变革教师文化的动力机制,这一视角的研究克服了理想化研究立场的缺陷,更好地促进教师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人水和谐:水文化的核心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水文化是体现人水关系的文化。水在和人类文化的共生中具有“道德顾客”身份,因此,人水和谐的关系是一种道德的必然,是水文化最根本的价值。人水和谐应该体现在水祀活动和水利活动两个方面,在活动中应该尊重水作为生命主体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关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片面化、物质化和共性化。要解决存在问题,关键是正确处理好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共性和个性、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大学校训是一所大学特有的精神与品质经过高度抽象后的价值追求和品格特征,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校训具有相对稳定、反映学校办学特色、体现特定时代特征的特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精神形塑、价值评价、目标导引、行为激励等功能。但中国大学校训存在着趋同现象,这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一定影响。为此,要明确办学思想、凸显办学宗旨,加强组织领导、营造良好氛围,开展特色活动、形成文化精品,以校训为着力点建设优秀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后,从黄河、长江到淮河、海河等大江治理和大型水利工程,方寸之上的水利建设邮票从一个侧面记载了我国水利事业发展的重大事件和光辉里程,体现了深厚的水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