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我国关于法的本质认识的评价 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法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是基于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中各社会主体对利益的追求和人们追求利益的冲突之必然要求的产物.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历史上出现的一切法"只能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  相似文献   

2.
物质生产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新世界观得以建立的一个核心范畴,对自由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天性,但对自由概念本身来说,其内涵却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同时期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历史的社会形态中,人的自由的实现与特定的物质生产形式具有密切的关系。我们试图从马克思物质生产的视角切入,对人的自由的实现这一主题做一些解读。  相似文献   

3.
为需求所驱使的追求个人正当利益的行为,作为人的社会历史活动的目的性的一种具体实现,具有道德上的合理性。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市场行为在一定条件、一定意义上具有道德性,市场活动的社会性、市场共同体价值、主体自我道德约束对市场行为的道德性具有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4.
物与物质是两个不同层面的哲学概念。与西方哲学对“物”的认识论阐释理路不同,中国哲学思想对“物”的诠释则主要立足于生存论视域。“物”的问题与“物质文化”问题的实质不是“物”或“物质”本身的问题,而是“文化”问题,即文化哲学问题。无论我们对“财富”“利益”等“物”观念乃至“物质文化”作何不屑状,“利益差序格局”事实上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结构的主要特征,必须正视之、研究之。  相似文献   

5.
人类系统的发展是纵向层次更替与横向融合一体化之统一。物质生产是人类系统纵横向统一发展的根源。物质生产的结构及其功能揭示人类系统纵横向统一发展的客观性,物质生产自身的发展亦源于纵向传承积累与横向分工合作的相互促进。物质生产的历史演变推动人类系统纵横向统一发展的时空转换,以工业文明和世界历史的产生为标志,人类系统从封闭、孤立和分散开始走向开放、联系和一体。  相似文献   

6.
在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建构中,自然、实践和物质生产与再生产被赋予了不同逻辑层级的第一性:历史先在性的自然、历史基始性的实践和基础决定性的物质生产与再生产。其中,自然的历史先在性蕴含着原始先在性、历史基础性和历史先验性三重内涵,是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逻辑前提。历史基始性的实践是建构整个感性世界的总体性客观能动创序负熵源,构成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总体逻辑起点。第一层级的物质生产与再生产既是人类历史生成的现实起点,又以生产关系构式、生产力构序和生产方式筑模三个具体维度发挥着总体性实践之基始性创序功能的不同面向,基础性地决定着人的历史性存在方式和社会总体结构,构成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理论起点。  相似文献   

7.
在道德与物质生活条件的关系问题上,我们以往在理论上强调物质决定论,强调物质生活条件对于整个社会生活的决定作用,但在具体论及时又自觉不自觉地违背了物质决定论,偏面强调道德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发展变化的不一致性、不平衡性。事实上,二者的不一致性、不平衡性只能是一定条件下的局部的、暂时的现象,而二者的一致性、相应性、平衡性才是其基本的和本质的方面。道德建设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要通过制度伦理建设,形成良好的利益环境,保证利益与道德的统一;要努力寻求道德与物质生活条件的平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凯特·肖班的经典小说《觉醒》中,庞蒂里耶先生以物质追求为中心的生活与庞蒂里耶太太以精神追求为中心的生活形成了尖锐的对立,本文通过对这两种对立的人生观的分析,揭示出以物质追求为中心的生活对庞蒂里耶先生的精神扭曲以及以精神追求为中心的生活对庞蒂里耶太太的精神升华。  相似文献   

9.
《女人世界》2008,(12):28-31
一个经济高速发达的时代带动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继而物欲膨胀。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用粮票换物品的年代早已成为国人的历史,人们在追求物质产品多样化的同时,也享受着生活与艺术品质的提高。赶上这一时代的人,尤其是女人何其幸运,可以在购物过程里尽情享受物质的优越,更从这种优越里放生已被历史禁铜千年的女权。女人天生购物狂,在购物已成为现代女性专利和特权的今天,成就精致女人,让我们学会做购物通吧。  相似文献   

10.
婚姻基础是婚姻关系建立、存续、发展、解除的基本依据.一定社会的婚姻基础是该社会婚姻家庭制度的组成部分.与中国古代社会家族利益的婚姻基础相对应,现代中国的婚姻基础是个体利益,即个体对于婚姻在生理上、物质生活上、感情与精神生活上的要求与满足.  相似文献   

11.
法是一定社会正义的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这种正义的内容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法是一定社会正义的体现与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阶级本质的原理并不矛盾,今天用唯物主义方法分析和认识法与一定社会正义的关系,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理欲、义利之辨是理学伦理观的中心课题,胡宏给予了新的思考。提出理欲同体异用,主张从价值评价而不是客观事实上进行分辨;弘扬孔颜乐处,突出精神的追求;倡导以义为利,注重道义和利益的结合;指出利益和事功也是评价历史的重要尺度,由王到霸反映了历史的必然。因此,道德标准和功利标准可以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3.
人类系统的发展是纵向层次更替与横向融合一体化之统一。物质生产是人类系统纵横向统一发展的根源。物质生产的结构及其功能揭示人类系统纵横向统一发展的客观性,物质生产自身的发展亦源于纵向传承积累与横向分工合作的相互促进。物质生产的历史演变推动人类系统纵横向统一发展的时空转换,以工业文明和世界历史的产生为标志,人类系统从封闭、孤立和分散开始走向开放、联系和一体。  相似文献   

14.
不当得利作为债之发生的原因之一,经由数千年的历史变迁,已为现代各国立法所普遍承认。不当得利之债中备受关注者,无非就是其中之“不当利益”的界定。不当利益是认定是否构成不当得利事实的首要方面,亦是整个不当得利制度的出发点。不当利益的界定和认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一法律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现程度。特别是在当今这个以价值为基础的社会,“利”之衡平关乎本质之公平和资源合理之分配。所以对不当得利中“利益”之内容、范围、性质必须全面而明确地界定,以期使其更具可操作性,从而为人们提供确定的预期和正确的指引。  相似文献   

15.
“礼”历来被认为是压抑和禁锢个性的工具 ,遭到猛烈抨击 ,而对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进步作用人们往往视而不见 ;“礼”的形成和存在 ,实际是出于对群体利益的关照 ,情礼冲突的实质是个体对自由的追求和自由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有限性的矛盾 ,是社会的整体进步和个体利益必要舍弃之间的“二律背反”。从这一角度说 ,“礼”的价值值得再思考 ,情礼冲突的实质可以再评价。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一定的物质基础发展而产生的集体土地发展权是集体土地相关主体追求利益的必然产物。该权利属性合理定位的实质是对事实上土地利益分配与享有的确认与保护。无论从权利享有的主体资格、权利具备的财产价值趋向还是公权力与私权利博弈结果进行分析,游离于规划指导之公权与利益维护之私权间的集体土地发展权之私权属性都是毋庸置疑的,这是实现集体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对公权力滥用的限制和私权利主张的保障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清代通惠河物质景观的演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定都北京,通惠河的开通解决了江南漕粮北运的问题,满足京城人们生活的需要。清代通惠河的开凿是在元代通惠河的基础上进行的,历经元、明两个时期形成了丰富的文化景观。物质景观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并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从统治者对通惠河实施治理政策的角度研究通惠河物质景观的形成发展的过程。这对研究京杭运河的价值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90年代中国人似乎无可置疑地陷入了一种进退维谷之境。一方面对现代性的追求、历史脚步的前行与进化使人们不断失去对传统的记忆,传统的生命理想和道德理念被虚无主义的景象替代了,人们处于前所未有的无归属感和荒谬感之中。另一方面人们又不能放弃对现代性的追求,现代化使劳动过程愈加合理化印机械化,它以无与伦比的加速度丰富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换而言之在传统与现代化之间,本世纪末年的中国人是矛盾的、焦虑的。中国本世纪初的激进的全盘否定传统对西方式的现代化充满信心的新文化运动已经成为历史往事,近一个世纪以来的现代化运动…  相似文献   

19.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并将其发扬和延伸至社会的各个领域。透过孟子所叙述的“仁”之思想,可以挖掘出其终极的精神,即孟子尊重生命,保护人的生存权利以及要求实现人的生存价值的生命伦理,这是“重人”思想的延续和发展。但孟子也说过“舍生取义”,这和孟子自己的生命伦理并不矛盾,这种将道义放在首位的思想是对人的生存价值和尊严的维护。孟子高度关注现实的人生,他将人的生命分为物质层次和精神层次两方面,只追求低层次的生存和物质利益并不能算是完整的生命,只有精神层次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才算是有意义和完整的人生。“舍生取义”是孟子对生命伦理的深刻思考,在“义”和“生”以及物质利益冲突的情况下,选择超越物质层面而追求精神上的自我实现,才能获得有价值的人生。  相似文献   

20.
论经济法的社会整体利益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法是社会整体利益本位法,以社会整体利益为立法宗旨和终极目标。它所追求的整体利益是经济社会化、现代化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既不同于个人利益,又不同于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的新型利益,是一种发展中的动态的"社会利益"和"增量利益"。经济法通过立法宗旨、社会整体调节机制、制度架构和个体协调来实现社会整体利益。它是一种追求实质公平、结果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利益,是科学发展观对经济法理念的客观要求和科学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