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弱势群体的基本人权及其保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建军 《兰州学刊》2003,(6):160-161
目前我国存在着规模庞大的弱势群体。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 ,弱势群体的基本人权主要是生存权、劳动权、平等权。笔者认为 ,国家应从下述方面来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人权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切实解决弱势群体的生存权 ;构建就业援助法律体系 ,保障弱势群体的劳动权 ;立法上创造公平的社会环境 ,加强对基本人权的具体界定和保障 ;贯彻落实法律援助制度 ,保障弱势群体获得法律救济的权利。  相似文献   

2.
弱势群体的行政程序保护必须明确弱势群体的内涵和外延,厘清弱势群体的边界。基于人权保障和社会秩序稳定的现实需要,必须加强对弱势群体的行政程序的保护。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高和行政程序立法的渐趋完善,加强行政程序的法律保护成为可能。完善行政程序上的公民参与制度,制定一部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典辅之以完善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是现阶段对弱势群体进行行政程序保护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参政权是国际人权公约和各国宪法所确认和保障的公民基本人权,是实现经济权利和其他社会权利的重要手段。社会弱势群体享有参与国家和社会经济事务的广泛民主权利,但在实践中弱势群体的参政权没有得到有效行使,制约了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社会经济地位的低下是制约弱势群体参政权行使的主要因素,自身素质是制约参政权行使的重要因素,利益代表组织的缺位是制约参政权行使的关键因素。为保障弱势群体有效行使参政权,现阶段要发展经济,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加强教育,提高其自身素质;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疏通利益表达渠道;此外,还要培育弱势群体利益代表组织,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4.
当代身份法领域弱势群体的范围,包括传统婚姻、同居、血缘或法律拟制而产生的具有亲属身份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中的妇女、儿童、老年人。身份法领域弱势群体权利的法律史经历了由野蛮到文明、由不保护到保护、由不全面保护到比较全面保护的历史进程。只要身份法领域个人的私权利不与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相违背,不损害第三人权利,人本主义的基本理念及人权视野下的平等、发展的具体理念则应渗透与体现于具体的身份部门法。  相似文献   

5.
为了确保西北边地社会稳定,北宋政府制定和颁布了许多相关的边区蕃民法律保护条例,其主要内容涉及经济贸易、土地买卖和生命人权等方面,前后期延续并有所变化,形成务实、时效、灵活的边区法律保护体系,反映了北宋因时而易、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对边地民族稳定和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体现了政府对边区蕃民弱势群体生命的珍视和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6.
弱势群体问题是我国当前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对弱势群体予以保护的看法,本文对弱势群体的概念作出了界定,从法理角度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及其法律援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及其法律援助,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包括维护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维持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提高弱势群体的素质和能力,帮助弱势群体获取相关的必要信息。更重要的是用法制来保障弱势群体的人权,构建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8.
社会分层与弱势群体是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市场经济本身无法解决贫富分化和资源分配不公问题.法律援助对于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防范和化解矛盾,公平分配法律资源,实现诉讼权利平等具有重要意义.以社会分层和弱势群体为理论依据,考察法律援助制度和法律援助地方立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有助于制定符合社会发展实际的地方性法律援助条例.  相似文献   

9.
弱势群体的民法保护,不仅具有民法制度演进的历史必然性,而且具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人权及法律制度发展的逻辑必然性。《民法典》保护弱势群体在制度理论、理念、性质、结构和内容方面的中国特色,体现在解决不同类型弱势群体民事权利保护诸多民法规范设计中“中国问题”的“中国方案”。在全面实施《民法典》和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中国建设的新时代背景下,未来《民法典》保护弱势群体制度体系完善,应遵循“两个联动”的总体思路,采取在“四个结合”中落实“四个范畴”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论社会工作与弱势群体关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使弱势群体这一特殊社会群体逐渐浮出水面,弱势群体的社会保护问题已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乃至全社会的极大关注,也向社会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在对弱势群体的定义和范畴进行了客观界定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关爱弱势群体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崇高使命,并就社会工作如何向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支持和社会保护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城市社会救助经历了从传统救济到现代救助两个完全不同的阶段,体现了城市社会救助工作从政府恩惠到政府责任、从单一济贫到综合救助、从无法可依到有章可循、从"输血"到"造血"的巨大转变。重新审视60年来的发展历程,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有利于更好地构建现阶段的社会救助体系,这对于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弱势群体问题尤为突出的转型期意义重大。提出了从明确社会救助中政府的主导责任、健全综合救助体系、加强社会救助的法制保障和重视受助者的能力建设等四个方面的建议,以期不断完善当前的救助体系,使弱势群体也能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最终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2.
吴文平 《北方论丛》2006,(4):136-140
目前我国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转型时期,农民问题始终是关键性问题。由于相关的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及国家政策的不适当,造成了对农民利益的侵害。如何维护农民阶层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探究我国农民弱势阶层合法权益保护的途径和方法,则是需要从社会法的角度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高校扩招和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大学生中弱势群体曲就业心理障碍问题日渐明显。研究和解决大学生中弱势群体的就业心理障碍问题,对于促进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对于构建和谐校园进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出发,以公共权力自利性膨胀倾向与公共福利保障之间的悖论为核心,指出了公共权力的双重属性对公共福利产生三种作用:促进、阻碍以及促进和阻碍的混合状态;探析了社会个体福利诉求何以整合为公共福利,并指出公共福利诉求不能仅仅为社会强势集团所垄断,应从社会整体繁荣中普遍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福利;作为公共权力机构的政府应在平衡社会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福利诉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福利。  相似文献   

15.
失依儿童是需要特别扶持的弱势群体,对其进行社会救助不仅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要求,体现了国家的责任和社会的义务。但是目前的失依儿童社会救助仍然存在困境,家庭的抚育作用有限、制度的保障程度不足、社会救助和支持缺乏,他们处于孤立无援、无依无靠的生活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儿童权利保护法律缺失、制度性保障政策救助范围狭窄、儿童救助保护机制缺位和社会力量薄弱,因此我们需要在分析其救助困境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失依儿童的救助和扶持。  相似文献   

16.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虽然已经基本形成,但针对当前突出的社会问题,立法需要承担起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法律与道德的相互促进。所以,在立法时应实现对社会各种利益进行确认、保护与分配的任务,平衡不同的利益冲突,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力度,以实现社会的公正与和谐。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日益突出.关注大学生弱势群体,研究和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争高校的稳定,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主要特征入手,分析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并通过探讨关注大学生弱势群体对和谐社会的意义.提出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一个新的规模庞大的弱势群体,他们不仅经济上处于弱势,而且政治上、文化上也处于弱势。处理好弱势群体问题,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征地过程中农民权益受损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征收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越来越多。在征收过程中农民合法权益屡屡遭到侵害,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其利益必须受到保护。文章分析了我国征地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失地农民权益遭到侵害的根源,并提出了几点保障农民权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赵洁 《兰州学刊》2009,(12):116-119
改革开放以来,在传统的计划型劳动力就业机制向新兴的市场型劳动力就业机制转变的过程中,一大批失业人员成为处手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正确认识这一群体的现状,并提出积极有效的解决对策,对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