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郭一曲 《学术研究》2001,3(5):55-60
张申府的文化观,在"五四"以来的诸多关于中国文化出路的观点中,另辟蹊径,别具一格.他会通中西,融贯古今,提出了富有创意的"辩证地综合"的中国文化建设观.他折中中西,超越了保守主义的中国本位文化观和全盘西化的文化观;他提出了文化建设方而"中国为主"的"中国化"问题,既坚持了文化建设的民族性,又体现了世界性.  相似文献   

2.
构建一种新的哲学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当前文化哲学研究进行反思和总结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倡导和构建一种新的哲学文化观,即认为文化即人化的大文化观。它的立论基础是一种新的文化本质观。文化的本质可以概括为相对稳定的人为程序和为人取向的统一。其为人取向,主要是一种价值关怀和人道尺度,体现出一种人文精神;而其人为程序则主要是一种事实关怀和客体尺度,体现出一种科学精神。强调文化的整体性与内在统一性的大文化观,必将引领人类文化走向更有利于人的自由自觉和全面发展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宗教观先后经历了三次演变,表现为三种形式,即异化观、意识形态观和文化观.异化观体现了马克思的现实性思考,意识形态观体现了马克思的结构性思考,而文化观则体现了马克思的历史性思考.三个维度之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彰显出马克思在宗教观上的思维逻辑进程.从异化观到意识形态观,再到文化观的演变,不仅反映了马克思对宗教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而且也在不断趋于理性.把握马克思宗教观的演变过程和逻辑轨迹,有助于我们以更加积极理性的态度来审视和推动当代中国宗教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吕云 《东岳论丛》2011,32(7):89-92
诺思洛普.弗莱是北美著名文学批评家,他所开创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曾一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和精神分析学在五六十年代的西方理论界形成过"三足鼎立"的局面。近来研究者们越来越重视他的文化批评观,弗莱把文化界定为自然之外的人类的所有的活动,因而文化在他而言就是一个整体。弗莱的文化叙事是一种与历史学、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相连的宏观叙事,因此他的文化观也就注定是涵盖上述各学科的整体性视角下的大文化观。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女性文化观念糟粕在近代的变化主要体现为近代国人对封建社会妇女随俗文化观的批判与否定,直至部分被抛弃;与此同时,进步文明的女性文化观被传播和高扬,以致在国人心目中得到某种程度的确认。实际上,乃是以形体观、自立现、女学观、参政观、社交观及其他生活观念为内容的一系列女性文化观念的新变化。形体观封建社会的中国女性无任何政治经济地位,她们为安身立命,只能依附于男子。因此,为取悦于男子,为满足男子乃至本人的变态和畸型的审美心理,她们在自己的身体和妆饰上付出了代价。其主要表现:一则是缠足,沿袭了上千年…  相似文献   

6.
陈寅恪治学的重要思想基础之一是他的文化观,这一文化观基于他对中国文化的基本了解、基于对文化发展历程的把握、基于东西方文化的对比,也包括了他的文化自信与学术坚持,这既是一种学术观念,又是他作为史学家的可贵的个人品质,成为他治史的潜在的又是重要的指导思想。这也使得陈寅恪成为当时学术界连接东西方并贯通近现代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把中华民族的历史都囊括在不朽的巨著<史记>之中.其"大一统"的政治观,周边民族与中原民族联结一体的民族观,和广采兼容的文化观紧密交织,相得益彰.<史记>是在古代国家实现空前统一和全国范围内各民族的融合达到空前规模的汉代著成的,其政治观、民族观和文化观正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史记>如此杰出的成就,就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进一步奠定了深厚牢固的基础,在两千年漫长岁月中发挥其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巨大作用,其深远影响一直存在到今日.  相似文献   

8.
探讨中国哲学家老子“隐”思想的文本,意在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中“隐”文化观与其实践的关系。老子哲学观是在“无我”客观认识论基础上反映他的唯物论与实践论的;老子的“无我”观是通过“隐”思想及实践方法体现出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文化现,反映出中国人认识宇宙存在的一种客观态度及其对待相对存在的一种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9.
《新学术》2007,(5)
司马迁以他的伟大著作《史记》为我们中华民族提供了宝贵的和谐文化理念。发掘他的思想,需要从他如何对史料的选择、编排、叙述以及评论上入手。他的和谐文化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多元文化观;二是崇尚礼让无我以化解纷争的道德实践观;三是追求天人和谐和人际和谐的礼乐秩序观。司马迁所弘扬的和谐观念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待社会、自然、人生的独特态度,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挖掘。进行这一探索可以为建立一个社会主义新型的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文化观是江泽民关于文化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它是江泽民同志结合当代文化发展的特点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实践,对毛泽东文化观和邓小平文化观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江泽民文化观既科学地把握了文化在当今的重要地位,也深刻地阐明了文化建设的内容和途径,并体现了在"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继承性与时代性、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实践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作为西方国家极具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雷蒙·威廉斯创立的文化唯物主义是种新型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他依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立场,发展了自己的文化唯物论;特别是在构建文化唯物主义理论核心范畴中,用别样的视角,原创性地阐述了文化观、重新评介和阐发了对"基础——上层建筑"的解读。理解和理清这两个核心问题是认识文化唯物主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聂付生 《云梦学刊》2005,26(5):12-16
张兵先生是复旦大学古代文学研究学者。他勤奋、刻苦,著作等身,在学界有一定的知名度。他涉足的研究领域很宽,话本、小说与文化和武侠小说是其心力倾注的三个方面。他第一次提出的“准话本”概念和小说是一种文化的界定曾在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相似文献   

13.
普列汉诺夫的马克思主义观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俄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俄国深厚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为普列汉诺夫的马克思主义观的产生提供了客观可能性。青少年时期养成的勤奋向上的精神和坚实的文化理论基础;热爱人民的思想和高度的革命自觉性;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顽强的奋斗精神,促使普列汉诺夫的马克思主义观的产生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北、朝鲜(韩)、日本在内的东北亚地区,地理位置较近,同属汉字文化圈,在过去数十年间,尽管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东北亚在政治上依然是令世界不安的焦点地区。为了长期的安定,作者以独特视角提出先从构建文化共同体开始,研究进一步加强区域性合作,以谋求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夏中义很早就开始了对学人定位问题的思考,在梁总超《清代学术概论》的启迪下,他提出了“学统”的这一命题,这个颇具现代意识的“学统”观念不仅寄托了他对饱受政治洗礼又受商潮冲击的学术界殷切之心,也寄托了他自身所追求的学术理想。他的阐释道出了“学统”的灵魂,他的实践则促进了“学统”的扎根和光大发扬。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作为伟大的诗人是在宋代被追认的。在当时及其身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一直被误读着,即使受到不多的称赏也往往局限在非文学的或形式的维度。尤其是东晋南朝的一百五十多年里,陶渊明是较为寂寞的。这主要与东晋南朝的文化场域息息相关,表现为他在文化资本、政治资本和审美趣味等方面与时代的差距与悬隔。  相似文献   

17.
童世骏 《社会科学》2008,16(1):4-15
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代表尤根·哈贝马斯最近几年来频繁讨论与宗教信仰及其社会作用有关的话题,本文在澄清这些讨论的具体语境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哈贝马斯在"内部超越"观念的语言学转译、"后世俗社会"对宗教传统的世俗转译、实现"内部超越"的社会文化条件观念等方面的观点,并设法表明,哈贝马斯以"超越性"的内在化作为重点的社会批判理论,有助于我们思考中国文化的当代意义,思考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沟通的文化前提,甚至还可能有助于我们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前提.  相似文献   

18.
民俗是青年作家肖江虹一直以来最为偏爱的书写主题.肖江虹以充满善意、怜悯的文心与精致、细腻的匠心将故土民俗作为叙事主体,或将民俗植入具体的社会生活事件,予以精细打磨,一步步雕琢出民俗的独特纹理,逼近了个体生命、社会生活与精神世界的真实镜像,并由此而上通过仪式的消解与坚持,演绎出民俗在城乡对峙和文化焦虑中的异化与陷落,亦让小说文本形成悲怆性、反思性的召唤本质.面对现代文明的种种困境,肖江虹在绵密的书写中通过复原、复魅让民俗回归生活的细流,亦藉此塑造了一系列坚挺的乡间人物,同时借助民俗与死亡的叙事勾连,辟出了一条蕴含了行为复归、精神回乡的救赎之路,实现了民俗叙事的重构与突围.  相似文献   

19.
针对对人的“种哲学”的理解,高清海先生选取了历史上已在生成中的“类”概念,形成了自己的“类哲学”,以表征人区别干物的超越性存在。尽管纯粹哲学形态的“类哲学”所表达的内容是最具体的,但其形式则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此文试图通过探讨“文化选择”理论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与“类哲学”内在的一致性,更全面、深入地理解高清海先生的“类哲学”。最后试图运用“类哲学”的观点解决“文化选择”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逐步构建唯物史观的科学理论体系,同时也在向新的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这是一个充满矛盾和痛苦的过程。要了解马克思的这段心路历程,他在早期的哲学著作中提出的市民社会理论便是重要线索和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