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元前58年,凯撒发动了对高卢地区长达8年的征服战争。凯撒运用高超的外交技巧,利用高卢各部落内部的矛盾采取以蛮制蛮、各个击破的策略及灵活多变的用兵方略,终于在公元前51年征服了勇猛好战的高卢各部落,给高卢的历史带来了一个新时代———罗马化高卢时代;也为他在罗马政治舞台上独揽大权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基础。在高卢战争的过程中,凯撒充分展示出处变不惊、力挽狂澜的统帅风范;显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及深谋远虑的战略意识。凯撒的统帅艺术一直受到西方军事界的高度重视,为后世留下了一份丰富的军事遗产。  相似文献   

2.
公元前一世纪中叶凯撒对高卢(确切说,是“长发高卢”)的征服,在罗马史上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事件.它不仅奠定了凯撒个人独裁的基础,使罗马政治体制由共和制转化为帝制;更应值得提出的是,它也为罗马补充了大量的奴隶和财富,扩大了海外市场,从而保证了罗马奴隶制向其顶峰继续发展,为帝国初期奴隶制经济繁荣打下了基础.深入地分析凯撒征服高卢的作用,不但是正确评价凯撒的历史地位所必需,而且,通过这种分析,可以认定征服战争对罗马奴隶制发展的必然联系,进而对罗马奴隶制的兴衰规律有个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人类学史     
当希罗多德(Herodotus)报道希腊周围的各个民族时,他是从文化人类学家和史学家的观点出发的。但是,他对人种学的研究兴趣特别偏重于古代部分。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伦(Tocitus)也曾描述过日尔曼人和凯撒时代的高卢人,可是  相似文献   

4.
雪飞 《今日南国》2014,(4):20-20
公元前4世纪末,高卢人不断南侵罗马.这一次高卢人的首领高林又带领他们向罗马进攻了. 高卢人英勇骁战,进军神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直打到离罗马城不远的阿里河. 高卢人全部光着头,他们猛烈冲锋,拿着长矛、板斧,疯狂地挥舞着.罗马军队从未见过高卢人的作战方式,很快就被高卢人压到河里,很多人被激流吞没了.一部分罗马士兵狼狈逃回城里,慌乱中,连城门也忘了关闭.这一天是公元前390年7月18日.后来罗马把这一天定为罗马的国耻日.  相似文献   

5.
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4世纪期间,高卢城市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成为罗马行省城市化的"西部巨人",在罗马帝国城市化运动中发挥了带头作用[1]。从罗马帝国统治者的关注、高卢地方贵族的配合、罗马化城市的建立等方面探讨罗马-高卢城市迅猛发展的原因,有助于加深对罗马帝国时期城市化运动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6.
斯巴达征服美塞尼亚是一个持续、漫长的过程,从公元前8世纪初一直持续到公元前7世纪末.把这场战争简化为为期20年的第一、第二次美塞尼亚战争是罗马作家的创造,前者的特征是征服,后者的特征是起义.其实,历史上并不存在时间上相隔百年、性质上截然不同的两次美塞尼亚战争,它们只不过是同一个征服过程的两次高潮.征服战争结束之后,大部分美塞尼亚居民被降为黑劳士,但是黑劳士不是奴隶,它与奴隶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通过早期罗马的建筑、宗教和教育特征的分析,说明早期罗马文化具有的务实精神。早期罗马的神庙、住宅及道路的修建朴实简洁,不重浮华,各类建筑都着眼于日常生活及战争的实际需要;宗教为适应不断扩张中多民族的融合而兼容对异族神灵的崇拜,且宗教只作为罗马人的共同信仰独立于政权之外,不干预政治,既富功利又具理性;教育则立足培养公民亦兵亦农,既服务于生产,又服务于战争。早期罗马文化体现的务实精神是日后西方文化现实主义传统因素的一个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布匿战争的性质是“帝国主义战争”的传统观点提出歧见。在理论上明确了近代帝国主义与古代帝国涵义的区别。以时段论分析的方法,简述了三次布匿战争的进程,论证了第一次布匿战争从双方来看都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第二次布匿战争迦太基方面是侵略性的,而罗马方面带有自卫的性质;第三次布匿战争罗马蓄意要消灭迦太基,无疑是非正义的,而迦太基为了保卫国家的生存,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是值得赞颂的。总之,分时段评论布匿战争的性质才是客现的、公正的、全面的。  相似文献   

9.
罗马征服地中海世界之前,社会精神文明呈历史继承性和进取性。但在征服地中海之后,社会精神文明却急剧走上了下坡路。罗马这一段历史为后人提供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必须协调发展的深刻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0.
关于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的关系,学界经常引用古罗马奥古斯都时期的著名诗人贺拉斯的"希腊文化征服罗马"说:"被征服的希腊人,把他们的艺术带到了土气的拉丁姆,用这种方式征服了他们野蛮的征服者。"基于这句话,东西方学者普遍认为贺拉斯推崇希腊文化,贬斥罗马文化,从而得出罗马人在军事征服希腊人的同时,反而被希腊文化征服的结论。文章全面考释了贺拉斯在诗歌中关于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的阐述,纠正了传统上对贺拉斯的"希腊文化征服罗马"说的片面认识,认为贺拉斯的"希腊文化征服罗马"说事实上传递的是罗马文化与希腊文化各有优势和劣势,可以取长补短,交融合一。贺拉斯对希腊文化的尊重与推崇是建立在正确认识希腊文化基础上的,并不是妄自菲薄,而是对罗马文化未来高度的自信。  相似文献   

11.
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商业在内外贸易、货币金融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原因与农业、手工业的进步、征服战争的影响和统治阶级的政策推动密切相关。城市众多、奴隶成为商品和金融贵族势力强大是这一时期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的《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蕴含着帝国、命运和爱欲三大戏剧主题。该剧展现了罗马共和转变为帝国的最后时刻,对主人的爱代替了对罗马的爱,但这种爱基于个人利益的考量,极易变为谄媚或背叛。安东尼与凯撒之间的较量一方面体现出命运的安排;另一方面体现了两人不同的爱欲:安东尼保留着共和时代的精神品质,珍视荣誉并富于情感;凯撒则是对统治充满爱欲的新人,凯撒的胜利主要基于命运,这暗示着莎士比亚对凯撒的某种质疑。  相似文献   

13.
随着罗马皇帝的大军踏上希腊的土地, 以城为邦的时代就已完结。但雅典离开古典传统的距离从未象罗马帝国离开共和国那么远。雅典是旧希腊和希腊世界公民传统的代表。罗马人统治下的大部分希腊城邦拥有或多或少的自由自治。通过建立新城,罗马人削弱了帝国之中城邦的基础。城邦的政治作用已失去, 城市作为文化中心仍很重要。罗马人向希腊人努力学习, 但是, 罗马帝国经济上的活跃和罗马人的天才实践使其在立法上的成就前无古人。东希腊被一个东方起源的东方式的宗教征服了。罗马征服了希腊世界,同时也毁灭了自己  相似文献   

14.
公元前 6世纪初 ,罗马只不过是意大利半岛台伯河畔一个占地不足 50平方英里的年轻共和国[1] 。到公元前 3世纪中叶竟发展成为号令意大利半岛 (除波河流域外 )的霸主。短短的几百年间 ,罗马的势力迅猛膨胀 ,对意大利半岛进行了全面地征服。面对征服后各地区所出现的新形势 ,罗马统治者不断地调整统治政策 ,使意大利半岛成为罗马向地中海区域进行更大规模扩张的稳固根据地。换言之 ,罗马对意大利半岛的征服 ,为罗马实现在地中海区域建立庞大帝国的美梦提供了先决条件。因而 ,探讨罗马对意大利半岛的征服及其统治政策 ,对深入了解罗马帝国的扩张史及其称霸地中海区域后所实施的统治政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甲午中日战争”迄今已经100年,在当今和平发展与动荡的国际形势下,回顾这段国难痛史,总结历史教训,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警惕帝国主义战争狂。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发动掠夺邻近弱小民族战争,“开辟了走上近代帝国主义强盗政策的道路。”细治政府还制定出“大陆政策”:第一步,侵略中国的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第三步,侵占中国东北和蒙古;第四步,征服全中国;第五步,征服全世界。于1874年,日本在美国帮助下武装侵占中国的台湾;1876年,日本强迫朝鲜政府签订《江华条约八从此,日本的政…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马略是“古罗马民主派政治家”这一论断持否定态度。马略在其早年是一位缘权贵的依附者;叛主之后,他几度出任罗马执政官,乃是北非朱古达战争和意大利北方战争所造就。在改革上,仅局限于军事,而无整体的全方位的政治建树。在萨尔宁事件上,暴露出他是一个两面派,最终例向了元老贵族。他挑起了与苏拉的争斗,给罗马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马略不是民主派政治家,更谈不上他是民主派的领袖;其形象是一个政治上无定见的朝秦暮楚的人物。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古罗马文学家阿庇安所记罗马共和晚期内战的某些定性提出异议,就恩格斯所言内战“即为土地所有权进行的”提出质疑。本文略论了战争的起源,界定了战争与冲突的区别,内战的涵义。格拉古兄弟的土地改革为的是土地占有权、分配权、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格拉古兄弟之死,萨特宁之亡,德鲁苏被杀,只能谓之为冲突,不可定为内战。意大利人的同盟战争,西西里岛奴隶起义,斯巴达克起义,都属于内战,但是为争取公民权、人身自由权,不是为争取土地所有权。苏拉和马略,凯撒与庞培,安东尼与屋大维先后的内战,是争夺独裁者宝座,是奴隶主统治集团争权夺位而引发,更不是为争夺土地所有权。  相似文献   

18.
论罗马称霸地中海世界前后的意大利农民张树卿崛起于意大利拉提包乌姆的罗马城邦,“主要地是一个农业国家”,①“长期是一个农民的国上”。②正如老伽图所说,罗马人祖先赞扬一个好人时,就称赞他是一个种田的人,凡受此种称颂的人,认为获得了无尚的光荣。在罗马征服地...  相似文献   

19.
古罗马精神是西方精神文化的最宝贵财富之一 ,它以伟大而崇高的品性显示出动人而持久的魅力。虽然罗马的辉煌早成远年陈迹 ,但这精神却积淀为某种“集体无意识”而溶化于欧人的血液。莎士比亚景仰它、崇尚它 ,这位戏剧艺术的天才 ,以深彻的理解力和豪迈的激情将之凝聚于笔端 ,悲剧《裘力斯·凯撒》通过凯撒、勃鲁托斯、安东尼形象的塑造 ,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该精神。而这几个既是朋友又是对手的人物复杂的性格刻画 ,演绎出一部惊心动魄的政治哲学历史悲剧  相似文献   

20.
《朱利斯·凯撒》(1599)是莎士比亚第一部悲剧。作为主人公的凯撒,在剧中仅出现了三场,一反人们熟悉的凯撒大帝的传统形象,莎士比亚的"凯撒"衰老,耳聋,迷信,虚妄,并且在名为《凯撒》的五幕剧中,在第三幕第一场就死掉了。莎翁为何要这样重塑凯撒的形象?何以这样明显有违"常识"的版本,仍能得到观众的热爱?从古罗马到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时期,凯撒的形象发生了一系列流变,并就此产生了文、史两支不同的阐释传统。"凯撒"一词逐渐演变为王制、帝制、以及君主专制代码,进而在各种文学-历史叙事的包裹之下滚动成为"凯撒神话"。莎士比亚的"凯撒"年老体衰、兼有残疾与性格缺陷,这个"去神话"的形象骤然从身后声名的天顶一下子跌到了历史的最低点,莎翁的《凯撒》由此成为一个具有坐标意义的文本。莎翁与共和主义传统有着密切的关联,《凯撒》的上演则与伊丽莎白时代埃塞克斯叛乱事件有着互文关系。与此前的文学传统相较,《凯撒》一剧无疑是"逆流而动"的,但若从思想史的趋向来看,则与时代潮流符合若契,从而这个严重"失实"的文本却会大受民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