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南海问题由来已久,中国近年的迅速崛起使南海问题成为国际政治之工具而凸显出来。由于西方媒体大多对中国进行负面报道,造成国际乃至国内社会对南海问题(尤其国际法律问题)产生诸多误解。笔者将在本文中致力于释明最近较为热点之若干南海国际法律问题。一、南海岛礁法律地位之界定  相似文献   

2.
赵振宇  张强 《社会》2004,(8):7-9
对于一个鲜活的生命来说,还有什么 比"自杀"更让人为之扼腕的呢?!生命是 宝贵的,所以自杀是"非凡"的。而对于媒体来说,但凡"非凡"的事物都是要纳入视野之内的。笔者相信,自从媒体诞生以来对于自杀事件的报道就  相似文献   

3.
正近日,云南"出走"北上的象群除了在国内备受关注外,在国际舞台上也成为了"明星"。多家外国主流媒体都在持续跟进报道这一事件,象群的照片和视频传遍了海外社交网络平台。外国网友不仅关注象群的动态,还讨论起象群北上的原因。象群从故乡西双版纳"出走",一路向北,徒步几百公里。它们的"奇幻冒险之旅"在国内引起了高度关注。不仅如此,这群"离家出走"的大象也正在成为"国际明星"。BBC、CNN、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等全球主流媒体都对该象群保持着高度的关注,持续跟进它们的动态。6月3日至6月10日期间,CNN至少报道了该象群5次。面对慢悠悠闲逛的大象,一向犀利尖锐的外国媒体似乎也变得"温柔"起来。BBC在今日的相关报道里称,"游荡的大象打个盹,祝它们好梦吧!"美联社更是直接在报道中提出,"游荡的中国象群正在成为国际明星"。  相似文献   

4.
媒体链接     
《社会福利》2004,(6):64-64
星光计划推出以来,国内各媒体好评如潮,赞誉不断。而国际媒体也是予以积极报道,本刊媒体链接特地介绍国际煤体有关报道,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2012年2月20日,《人民日报》刊载题为(《媒体,请守住善意和真实的底线》的文章,文章指出:“媒体首先应考量报道的社会效果,是否有利于形成社会共识、弥合社会裂痕,是否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不经调查、不负责任地制造所谓‘热点’,远比给受众理性的报道与回答更有利可图。社会转型期的矛盾固然不少,但如何客观公正和怀抱善意地看待和报道社会事件,是媒体亟需补习的功课。”在彩票新闻宣传中,媒体应履行怎样的责任?首先是体现在对“三性”的把握上,即导向性、服务性和新闻性。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洪水、地震、飞机失事、矿井塌方以及病毒传染、恐怖袭击等危机事件频繁发生,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开放的信息环境中,媒体的报道使得各种危机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传遍全球的每一个角落。通过借鉴国外危机事件中对传播的管理,对我国危机事件的传播策略进行分述。  相似文献   

7.
党芳莉 《唐都学刊》2013,29(5):82-86
2009年7月15日广州黑人冲击派出所,以及随后网上对《东方天使》的参赛者“黑女孩”娄婧的一些讨论,使得黑人群体受到全国媒体乃至世界媒体的关注,境外媒体称“中国首次爆发了有关种族歧视的不同寻常的公开讨论”,“中国人对黑人抱有天真的种族主义”。与此同时,移民大国——英国国内关于移民的讨论也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移民报道在文化与政治领域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通过分析经济危机时期英国媒体的移民报道策略、成因和危害,并与中国媒体的黑人报道做简单比较,以期为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国传媒以启示。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时代,媒体对一件事情的报道能够左右社会舆论的优势已经发生了动摇,公众正在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获得越来越多影响媒体议程、甚至左右社会舆论的权利。以微博为例,微博上公众议程对媒体议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具体可以分为两点:公众属性议程对媒体属性议程的影响;公众设置媒体显著性议程。这两条作用的生效,既需要事件本身能够吸引到尽可能多的利益相关者,还需要借助娱乐化的表达方式这一外在形式的包装。  相似文献   

9.
县域环境作为舆论形成的典型环境,其舆论的形成遵循一般性规律,但也有其特殊性。本文通过对两个自媒体信息传播事件的考察表明,县域对官方自媒体运营和个人自媒体的管理还存在许多问题。县域政府有关部门除了加强自身官方自媒体的建设和运营之外,还应重视地方民间和个人自媒体,对之进行规范管理,并在重视自媒体发展的同时,加强对个人自媒体的培训和教育。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世界公共危机频发,新闻媒体快捷有效进行舆论控制和危机应对意义重大。本文从日本新闻媒体在公共危机传播中的角色定位;日本新闻媒体对公共危机的快速应对;日本新闻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舆论调控和媒体对危机事件的报道原则方面阐述了日本新闻媒体在公共危机中的传播效应和功能,从而为我国新闻媒体应对公共危机事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正>一个小小的假虎照事件引起众多媒体和广大网民持续一年多的关注,由此迅速演化为2007年底最受公众关注的事件。2008年关于该事件的争论和报道持续升温,"打虎"派和"挺虎"派围绕虎照真相展开角力博弈,并引发对政府公信力的强烈质疑。  相似文献   

12.
张海燕 《社科纵横》2010,25(12):127-129
近几年来,官员由于在公共场合面的不当言论而引发的媒体事件频频出现。其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负面影响之大令官员本人乃至整个社会始料不及。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是传播媒介的"碎片化",使官员的宣传思维定势随时受到公众的信息公开诉求考验;传播对象的"碎片化",使公职人员随时被置于聚光灯下、送到麦克风前;传播内容的"碎片化",使官员积多年之功构建的"媒体形象"随时面临被瞬间摧毁。  相似文献   

13.
袁世凯被罢事件发生后,列强政府、清廷朝野、海外流亡党人对此反应强烈,其不同态度和立场在各自报纸媒体上得到鲜明的反映。英、美政府对袁世凯被罢深感惋惜和忧虑,与此同调,英、美报界力挺袁世凯。日本政府乐见袁世凯被罢,日本报界对袁世凯不遗余力地进行攻击。英美和日本报纸媒体对罢袁事件的不同舆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在华利益的矛盾和冲突。中国国内朝野内外各派政治势力和海外流亡党人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一事件宣传各自的政治主张。立宪派有些报纸赞赏载沣的罢袁行动,也有的为袁世凯鸣冤叫屈。康有为、梁启超一派紧紧抓住袁世凯被罢的天赐良机,大造反袁舆论,必欲置袁死地而后快,以彻底扫除其政治道路上的最大障碍。革命派借机宣传革命排满的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14.
周利 《江右论坛》2007,8(8):51-53
现场是一切新闻之源,也是媒体工作者赖以生存的土壤.现场报道是新闻媒体工作者在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接向观众报播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电视现场报道要求媒体工作者具备相当高的业务能力,本文从五官并用观察、提炼主题、话筒采访、"抓抢"拍摄、成章报播、把握整体等方面通过理论和案例阐述了现场是造就"全能"媒体工作者的土壤.  相似文献   

15.
李杰 《江右论坛》2007,8(6):44-46
现场是一切新闻之源,也是媒体工作者赖以生存的土壤.现场报道是新闻媒体工作者在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接向观众报播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电视现场报道要求媒体工作者具备相当高的业务能力,本文从五官并用观察、提炼主题、话筒采访、"抓抢"拍摄、成章报播、把握整体等方面通过理论和案例阐述了现场是造就"全能"媒体工作者的土壤.  相似文献   

16.
分析研究中国大陆与台湾三家不同报纸有关“三鹿问题奶粉”事件的380篇报道,并对其报道概况、报道体裁、报道主题、消息来源、事件成因等报道内容与形式结构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三家报纸对同一事件的新闻框架建构存在诸多异同之处:消息来源选择上都有着明显的政治倾向性;事件成因、报道主题、事件解决观点、衍生问题等方面有着显豁的差异;政治立场、社会制度、新闻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使三家报纸在同一事件的“报道框架”上呈现异同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7.
牛静  赵倩 《社科纵横》2010,25(5):83-85
2009年11月的唐福珍之死再次引起了关注,这种法律废除或修订总是在悲剧发生之后的现象继续上演着。如何建构我们的立法程序才能避免此类事件发生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公众参与是正当立法程序的重要内容,媒体应当在立法程序中充当信息传播者与意见沟通平台的角色。设置合理的程序使公众参与立法、使媒体可以有效进行信息沟通,才可以保证法律的制定、修改抑或废除是以公众的需求为依归,从而尽可能地避免悲剧事件的重演。  相似文献   

18.
摘要:中国1919-1928年社会运动中的自杀事件发生后,报道运用媒体设计的方法与多种修辞手段,从故事叙事模式、话语结构与话语策略上,赋予自杀行动正面而又积极的社会意义,是为了提高公众对国家共同价值和民族危机的认同,以便动员民众、共同御侮。媒体对自杀社会意义的赋予,具有社会建构的特征。这种建构是当时社会赋予媒体的使命,体现了自杀行动者个人与社会的双向互动,双向建构的循环关系是当时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形态发生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中国1919-1928年社会运动中的自杀事件发生后,报道运用媒体设计的方法与多种修辞手段,从故事叙事模式、话语结构与话语策略上,赋予自杀行动正面而又积极的社会意义,是为了提高公众对国家共同价值和民族危机的认同,以便动员民众、共同御侮.媒体对自杀社会意义的赋予,具有社会建构的特征.这种建构是当时社会赋予媒体的使命,体现了自杀行动者个人与社会的双向互动,双向建构的循环关系是当时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形态发生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6,(5):61-65
新媒体的发展影响了群体性事件的演变,但也为应对群体性事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党和政府应适应媒体环境的变化,客观认识新媒体的作用,以互联网思维为引领,主动出击,在事件的潜伏期、初发期、爆发期和衰退期,充分利用各类媒体,通过平等、开放的信息互动交流,疏导公众情绪、缓释社会压力,实现群体性事件的有效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