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求是学刊》2019,(3):116-125
让人权说汉语的实质关注点是人权发展的中国特色和中国贡献,着重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建构。中国人权话语建构可资利用的理论资源包括西方自由主义人权观、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权因子。三者之间存在着一致与交融,但也存在着抵牾与冲突,共同影响着我国人权话语的建设。从人权对话、人权话语批判和人权自我型塑三条路径,可以尝试寻求三种理论资源的整合。  相似文献   

2.
最佳关联及其终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燕 《学习与探索》2005,(3):109-112
人怎样理解话语?话语理解与人类认知有什么关系?反思和梳理人类认知与话语理解理论,聚焦关联论,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话语理解必须有效利用人类认知最大关联本能,克服其惰性,寻求充分理解的最佳关联。从这个终极意义上讲,追求最佳关联,不仅是缔造理解对话氛围的基础,而且是提高认知水平,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不二法门;同时借此我们可以超越狭隘的本能局限,不断完善自我。  相似文献   

3.
众声喧哗的世界——《红楼梦》小说对话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借鉴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从“仿格体”、“暗辩体”、“讽拟体”和“预示体”这四个方面对《红楼梦》的对话性问题作了探讨。作者认为 ,小说《红楼梦》中呈现的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图景。在这个世界中 ,艺术化了的各类社会性话语和个人话语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联结在一起 ,产生了众声喧哗的效果 ,并与小说外的现实世界构成了内在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4.
陈丹 《社科纵横》2005,20(3):114
“天人合一”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而“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我党提出的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本文旨在探讨古老的“天人合一”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相通之处和内在契合点,从一个侧面说明儒学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幽默言语的语用本质与语境假设流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燕 《学术交流》2005,(6):140-142
根据话语理解理论,我们认为,幽默言语本质上是一种语用现象,幽默效果的实现取决于语境。从关联理论的视角观照幽默话语,我们还发现:幽默话语的理解寻求与语境的最佳关联,幽默语境效果的达成需要付出足够的认知努力,从而克服人类认知因习惯性假设所带来的惰性和思维定势,幽默话语理解的路径是一个从最大关联向最佳关联转化的语境假设流程。这个语境推导过程不仅反映认知范式,同时还伴随着一系列的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6.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论题,同时由于这一论题直接关系到人类认识的本质,因而它又是一个常讲常新,受到当代人文科学研究充分关注的一个论题。古往今来各种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理论,其主要分野在于:人类的思维是否必须以语言为基础? 对这个问题持肯定意见的人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唯一载体。“心灵在思想的时候,它无非是在内心里说话,在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我认为思想就是话语,……只不过是在无声地对自己说,而不是大声地对别人说。”(柏拉图)“语言和思想是不可分割的。”(穆勒)“思维必须始终与语言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得到极大丰富,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稳步建构。在世界格局呈现“东升西降”的形势下,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核与实践发展不断创新完善之时,应尽快厘清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普遍规律、独有特质、核心支撑和文明形态。在此基础上实现突破创新,逐步打破西方现代化话语本体的元建构,凝聚多元力量夯实话语主体的核心支撑,寻求话语载体空间中的“互惠性”理解,进而增强国际化表达,实现与自身国际地位相匹配的话语权和地位,更好地回应时代变革所提出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8.
社会学的本土化:问题与出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王宁 《社会》2006,26(6):1-1
在全球体系的视野中,社会学的本土化作为一种学术运动,乃是社会学话语的“依附国”力图摆脱对“发达国”的学术依附地位的一种集体诉求。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社会学的本土化运动,乃是一种学术民族主义运动。在这种运动中,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外部效度问题成为“依附国”的学术群体所攻击的靶子。通过寻找和创立更具有效度的、更能解释本国实际的理论,学术“依附国”获得了独立于学术“发达国”的话语权利。这种类型的“本土化”,是合乎情理的。   从学术“依附国”内部的视野来看,社会学本土化运动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本土学者与海派学者之间所进行的学术资本和话语权利竞争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9.
“反向格义”与“中西会通”是构建中国学术话语存在的两种认知取向和方法选择。近现代中西学术交流在反向格义过程中完成了对中国学术的形塑,同时也造就了中国学术对西方话语的依附,给中国学术带来相当的片面性偏差。对中国学术而言,不能为了避免西方话语的反向格义而在学术上走向自我封闭,会通中西方已有学术资源进行思想创新是建设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应有的实践智慧和理性诉求。中国学术的发展道路不是简单地“去西方话语”,而是要以中国立场寻求与西方学术的深度对话,唯此才能避免在格义天平首鼠两端,在中西会通基础上建立中国学术话语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0.
丁帆  李兴阳 《求是学刊》2007,34(2):119-124
“东北作家群”是出现在现代民族战争中的“流亡”文学群体,其乡土小说叙事话语的精神指向是多重的,“抗日话语”及其强烈的民族意识是其显性层面;“阶级话语”成其为“左翼”标识,但并没有成为乡土叙事的重心;其社会批判、文化批判与自由而雄强的生命意识的张扬融合在一起,更多地承续了五四启蒙思想命题,而又与关内的中原文化格调有着明显的区别。所有这些共同点,都蕴含在具有浓郁东北地域文化色彩的“风景画”、“风俗画”和“风情画”的描绘中。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经济发展方式包括生产、消费与分配等社会化大生产的三大环节的发展方式,阐述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必须实现生产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调整的理论观点,并分析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关系。在对“转型”与“升级”两个慨念的含义进行逻辑辨析的基础上,论证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重组,并探讨了实...  相似文献   

12.
毛主席指出:“列宁为什么说对资产阶级专政,这个问题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就会变修正主义。要使全国知道。”毛主席的指示深刻地指出不搞清楚对资产阶级专政,“就会变修正主义”的严重后果。因此,我们必须十分注意这个“变”,分析这个“变”,防止这个“变”。一个政党是这样,一个国家是这样,一个人的思想也是这样。对于我们工农兵学员来讲,能不能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中,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防微杜渐,永保工农兵革命本色,就成为防“变”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为什么有的工农子女上了大学以后,变得…  相似文献   

13.
法治话语是以塑造法治认同为目标的法学表达。将“法律渊源”这一法学术语作为法治话语,一方面是建构中国特色法治话语体系的时代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化解司法裁判必须援引法外规范这一可能诱发法治话语危机的现实诉求“。法律渊源”作为法治话语具有丰富的法理意涵,其既预设了语用视角的内部性,又预示了裁判规范来源的开放性,还预决了“所指”的制度事实属性“。法律渊源”作为法治话语具有多维功能,其不仅能为法律获取经验提供理论构造,为“据法裁判”观念提供证立依据,还能塑造法治运行的现实结构。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西方新闻与大众传播理论概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回顾并反思了 2 0世纪西方新闻与大众传播理论的发展历史 ,认为从理论表述的“场域性”来看 ,它有着自由主义话语、社会进步与实用主义话语和文化批判话语的背景。同时 ,它在总体上又是顺着新闻自由的逻辑而发展的 ,这种逻辑又进一步分为政治的逻辑、市场的逻辑或经济的逻辑、文化教育的逻辑。  相似文献   

15.
关于构建和谐大学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德静 《学术交流》2006,(8):145-148
构建和谐大学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和谐大学的核心在于“和”。和谐大学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的统一性,具有学校与社会、教育主体、教育功能、学生群体、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等诸多特征。构建和谐大学要处理好权力关系、利益关系、人际关系、改革与发展等方面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简单 《东西南北》2014,(3):12-18
创一代已然老去,曾经只出现在报纸杂志娱乐版社会版“负面”新闻的富二代,势必收起他们的不羁走上正轨。 这是一个令社会上大多数人羡慕、嫉妒的特殊群体。他们在物质上的极度富足,掩盖了他们在“代际传承”这个沉重的话题上必须承受的狼狈。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话语:2006年7月20-22日,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和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在黑龙江大学联合举办了第二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这是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界的一次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学者以近年来在这一  相似文献   

18.
荣格的文化建构思想是建立在他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基础上的。荣格坚信,因为“地球只有一个”,所以东方精神和西方精神从根本上来说是相通的。“集体无意识”就是他所找到的共通层面。在他看来,要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交流,必须放弃一种外在性的立场,坚持一种内在性的立场:“用心灵去体验”、“在我们的内心寻求”异域文化的内在价值。而要做到这一点,又必须在“牺牲”本土精神的同时,“站在自己的土壤上”。只有这样,我们所完成的文化交流才是在“集体无意识”这个根本共通层面上的灵魂的震颤,而不是浅尝辄止的涉猎。这种思想有助于我国学界摆脱文化建构中的民族主义和功利主义。  相似文献   

19.
所有制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占有方式,广义所有制是生产关系总和.产权制度是各经济主体之间权、责、利关系的设定及其处理规则的制度安排.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主要表现在:内涵不同;在经济体中的地位和功能不同;变化的结果不同.联系在于: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制度体系;现实的所有制关系和经济成分需要产权制度来规范和实现.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说明所有制理论中不能没有产权理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必须由富含产权理论的所有制理论作指导,但传统所有制理论中产权理论不足.我们必须在充分挖掘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中的产权理论基础上,批判地吸收西方产权理论的优秀成果,丰富、创新传统所有制理论,使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更具指导性.  相似文献   

20.
媒体弱智:是社会咒语还是媒体现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邵培仁  邱戈 《浙江学刊》2006,(1):118-125
长期以来,媒体具有很高的威信,倍受大众推崇。近来,社会上却出现了对媒体许多激烈的责骂声,“媒体弱智”就是十分流行的说法。这个话语具有巨大的模糊性和暧昧性,包容了许多庞杂甚至矛盾的意蕴,几近一个“咒语”,不具有真正的理论分析力。因此我们结合当前的媒体现状和这个话语具有的洞察力,把“媒体弱智”归结为三个特征媒体缺乏独立品格;节目的儿童化和幼稚化;讯息的反智倾向。从我们确定的分析界线和社会化视角出发,指出媒体对政府和市场具有双重依赖性,抱有儿童化的受众观,而时代的精神病态则是产生“媒体弱智”主要社会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