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各高校育人工作的两大抓手,二者需要协同发展,因为两者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和相互融合的可行性.该文从协同育人的内涵入手,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的现状,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结合,建立起全方位的协同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接受主体对接受客体的一种能动的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和外化的活动与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尤其是接受机制与接受实现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的研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顺利实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9,(11):131-1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新时代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协同战略思维、建立协同战略机制,以充分发挥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协同作用。协同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战略方案,主要包括管理部门协同、课程体系协同、教学过程协同、教师队伍协同、学科建设协同、教材建设协同、社会力量协同等。  相似文献   

4.
协同育人,是以协同理论为根基,以育人内涵为延伸,创造出新的内涵.该文从协同育人的视角出发,对高效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依据进行了分析,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对策,包括构建科学合理的协同育人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协同育人保障机制等,以期望能够构建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实效性研究,具有现实需求性和客观必要性。各要素是互为一体,多向互动关系。除教师和学生都应具备主体意识外,学生更应具备明确的接受意识,才能真正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育人有效融合成为研究热点.结合学院实际,解析同向育人内涵,剖析主要困难,结合实际探索同向同行育人工作有效路径.通过牢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增强专业教师思想政治把关能力,挖掘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融入大学生培养全过程,形成有效合力,构建方向同向、行动同行、协同有序的育人机制,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7.
建设新农科已成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2020年6月,吉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新农科建设的意见》,鼓励"一校一院"协同培养研究生,这是全国首个省级层面关于新农科建设的文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对农业教育的需求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新农科是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内在和必然要求.在此背景下,"一校一院"协同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挑战.探索新农科建设新路径,推动"一校一院"协同育人思想政治体系的形成,已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刘居安 《社科纵横》2005,20(2):30-31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具有四项基本功能:启动功能、维持和强化功能、选择功能、触媒功能。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功能,对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探索激发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的实践策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智慧 《学术交流》2008,1(1):112-117
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的存在方式是根本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活动、语言、时间、文化、理解等都是建立于实践基础之上人的多样性存在方式.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它的出发点、落脚点以及价值实现的途径都是现实的人的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多极主体间的交往实践活动,这是一种精神性、生成性交往活动.这个活动以语言作为基本的载体,教育活动在社会时间中展开,它传播与交流的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政治文化,对这个文化的理解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关键.实践统摄着上述人的多种存在方式,生成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新的人的存在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存在方式这一命题包括三层含义: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成;人的本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  相似文献   

10.
在指出目前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内容、方法诸要素存在着许多弊端和不足的基础上 ,阐述了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必须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态度认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科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得当。  相似文献   

11.
我国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危机协同治理是指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以政府为核心,包括非政府组织、企业、公民个人等社会多元要素参与合作,针对潜在的或者出现的危机,协同实施系列性的危机预防与控制活动,把处于混沌无序的危机状态系统中的各种要素转变为具有一定规则和秩序的、相互协同的自组织状态,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损失并增进公共利益.现阶段我国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路径选择主要包括完善常规化、制度化的协同机制,合理界定组织的权力与职能;培养和提升各参与主体的意识与能力;实现网络技术支持下的信息共享和主动协同.  相似文献   

12.
新课改以来,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度不断提升,构建了大思政教育体系,在各学科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学生的管理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管理的有效性.教育与管理是学校工作的两个主要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管理工作的融合,是必要且可行的.该文主要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具体的融合路径进行详细的论述,从大思政课程体系、协同管理机制、网络管理平台、师资队伍建设四个方面来论述.  相似文献   

13.
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国道路”的深入实施,培养一批高素质、复合型的工程人才是实现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该文从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育人目标、内容以及方法上的协同机理,构建以核心课程、师资队伍、实践平台、制度文化为载体的“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为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4.
数字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从战略高度看待数字化转型并形成统一认识,从线性思维到生态思维全面升级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形态,以人为本不断优化数字技术应用,逐步实现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注入新动能、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转型升级开辟新路径,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深度协同育人提供新方案,全面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指的是大学生作为接受主体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具有内在与外在相统一、主动与被动相统一、灌输与启发相统一的特点。接受主体的认知水平、接受客体的质量水平、接受媒介的便捷性状况及接受环境的优劣状况等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升接受效果,国家要从增强接受主体的主体性、注重接受内容的质量、创新接受媒介的形式、营造良好的接受环境等方面综合施策。  相似文献   

16.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重要途径.以协同理论的某些重要理论为依据,从目标协同、要素资源协同的视角去深入探讨校企协同育人的模式,能够有效解决校企合作中的深层次矛盾,激发彼此的合作意愿和动力.这对于新时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内涵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对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促进作用.在校企协...  相似文献   

17.
随着对知识管理应用与研究的深入,协同知识管理应运而生.协同知识管理既是一种管理思想,又是一种管理方法.协同知识管理是为了解决知识管理活动中的一些固有困难而提出的一种现代管理思想和方法,它使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有机结合,利用这种思想和方法来指导那些正在或将要实施知识管理的企业,使之能够透彻地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及实施协同知识管理的基石,以实现知识型组织为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8.
郭全乐  李峰 《社科纵横》2009,24(10):36-37
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实践,受教育者、教育者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三者的关系是完整统一、不可分割的。坚持以受教育者为出发点与落脚点是实现实践价值的前提,坚持以教育者为承担者与实施者是实现实践价值的关键,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内容和方法以人为本是现实中介。只有把“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方法——受教育者”这三个要素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及全过程之中,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得到全面的价值实现。  相似文献   

19.
《社科纵横》2016,(1):159-16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创新基于接受理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体认教学模式,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在实践中通过自己切身体会、感悟,加强对马克主义理论的认同,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牟焕森  肖雪  宁连举 《探求》2013,(1):51-56
作为一种新文化和新经济,协同消费呈现开放性、社区感、合作精神等新特点,这些特点在相当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商业模式,呼唤着新型经济模式理论的出现。协同消费的商业模式创新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以商业生态系统的理论视角,分析协同消费的特点,通过比较法将其与传统消费做比较,分析协同消费商业模式创新中各个要素的关系变化,论证协同消费更加契合消费生态系统的结构变迁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诉求,有效拓展新的商业领域,促进可持续发展事业与商业发展的协同进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