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7,(10):10-12
我们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地展现出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进一步揭示和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基石和支柱。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表现在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是已经内化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共同理想、精神动力和道德规范所蕴含的价值信仰、价值观念、价值规范。网络上各种错误思潮无时不在冲击着网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守,影响着网络舆论的走向。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规范了人们在网络舆论传播中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保证了网络舆论能够朝着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目标、理论旨趣、价值取向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精神之魂。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需要现实实践的探索,也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人民群众的认同基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通俗化,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现代化建设之鲜活的指导作用,这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自身的积累与升华,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必须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必须坚持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必须坚持落实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观。  相似文献   

4.
近几届党的代表大会都在反复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梦"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而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的中坚力量,在当今这样一个文化消费无所不在的时代,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为大学生所认同、接受、践行和传承,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这需要我们深刻剖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文化消费转向的原因、现状以及影响的内在机制,从而提出文化消费视域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路径。  相似文献   

5.
<正>谭培文教授《利益认同机制研究——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为视角》一书于2014年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如何发挥利益机制在价值认同中的基础作用,破解价值认同难题展开了开拓性的探索。其一,问题探索的前沿性。21世纪以来,如何在多元利益主体和多元价值选择的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凝结价值共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成了我国和谐社会建设面临的理论和现实难题。该书提出了一个令人深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认同是执政党进行社会整合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于中国共产党整合社会价值的复杂环境之中.对这一价值体系的认同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的价值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的政治方向、民族性质、时代特征以及道德标准.它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价值整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总体的框架中,除了科学的理论体系支撑、理想信念的引导、正确荣辱观的要求之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弘扬。而弘扬时代精神是由人、为了人而提出并实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的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只有体现人民的主体性,才能体现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主义性质。志愿精神内涵的特质及其志愿精神的现实化,充分体现了人的主体性价值的内涵。因此,充分发扬志愿精神,将志愿精神转化为志愿者行动的现实,体现了人民主体性原则,就是为了通过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得到最大限度的社会认同,并深植于最广大人民的心中。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大限度实现国民认同的量的体现,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大程度地转化为社会信仰的质的实现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三维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面对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积极回应时代诉求,于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十七大又再次重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文章分别从三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予以阐释和把握: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现实背景;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包括的四方面内容之间及各方面内容本身的逻辑结构;三是探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即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与要求切实转化为民众的内心认同.  相似文献   

9.
陈文昌 《社科纵横》2010,25(5):154-156
任何社会都需要主导价值观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能够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因为它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意志,能够成为全体学生共同遵守的价值规范;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统一;是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核心价值观与边缘价值观之间存在着辐射与聚合双向互动的规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应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和教育,具体包括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积极倡导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就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张美君 《社科纵横》2013,(3):126-130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大众传播的审美转换以及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使得文化产业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路径。文化产业的发展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为充分利用机遇,迎接挑战,必须积极探索文化产业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举措:挖掘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资源;分类指导文化投资的资本来源;引导文化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规范文化企业的营销道德;注重实行文化产品消费的价值引导。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探讨核心价值体系与价值多样化的问题。分析价值多样化发生、发展的土壤;总结多样价值之间对话、交流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明确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又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核心价值体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区别对待非主流思潮,坚持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漫长的复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景宗刚 《社科纵横》2009,24(5):150-15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准则,高度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让学生受到教育、增长才干。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在价值体系中,人始终处在中心地位,以人为本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和生长点.现代思维方式已经成为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点.以现代思维方式构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先进性、包客性、民族性和时代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社会的精神纽带,把社会各阶层、群体、人民群众有机凝聚在一起,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4.
陈力祥 《探求》2009,(2):17-19
尽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内的特定话语,但为了把握西方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研究状况,仍可以从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各种学术研究来加以考察。在批判基础上,这种考察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5.
运用唯物辩证和逻辑推理的方法,进一步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主体的定位及其核心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客体的内涵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主体是能够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得到稳定工作和获得主要收入的社会阶层和个人,其核心需要有三:一是核心经济利益需要,二是核心政治利益需要,三是核心精神利益需要。与其相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客体也有三个:一是核心经济价值客体,二是核心政治价值客体,三是核心思想价值客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要从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两方面同时进行,两者不可偏废。其研究可以使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体、客体及建设路径的认识更准确、更科学。  相似文献   

16.
辛薇  周旭霞 《浙江学刊》2012,(4):122-127
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迷失,是当今中国社会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本文基于杭州"我们的价值观"的实践,阐述并分析了杭州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学习型城市建设相融合,积极探索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新途径。杭州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的"方向盘"、"稳定器"和"黏合剂",也是社会共同的思想基础;一种价值观只有真正成为民众言之于口、践之于行、刻之于心的价值认同,才能焕发出永久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伏志强 《社科纵横》2011,26(1):11-14
马克思"为我而存在"的关系是价值关系的本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形成的价值关系中,"为我"之"我"就是人民群众和代表她们的党和政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为我"而存在的,如果不能"为我",就不能形成这层价值关系。只有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属性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要,这种"为我而存在"的关系才能建立。  相似文献   

18.
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现实课题面前,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深入分析和探讨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凝练、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应基于三个方面的定位,即主体定位、客体定位和内容定位。"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渗透于和贯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本质、人民地位和核心利益的价值表达,体现了社会主义历史与逻辑、理论与现实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中德两国的政治文化拥有不同的核心价值体系。德国的政治文化建立在西方民主制度的基础之上,以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的基本价值观为其核心,主要包括民主、自由、人权等,强调个人主义。二战以后德国政治文化强调民主制,民主制得到广泛认同,国民积极参与国家政治并积极表述个人的诉求,是德国日耳曼民族凝聚力的体现。中国政治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社会主义价值和观念,其灵魂是马克思主义,决定着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随着社会发展和变迁,公民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中德两国都重视民主制度的建立,都主张在国际关系中通过对话与合作来解决国际争端、维护和平,但是各国当代政治文化受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不同、对民主制度的推广、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不同,这些差异的根源在于两国的文化差异与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20.
王晓荣  杨洁 《社科纵横》2010,25(4):11-14
延安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历史发展和价值内涵上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和同一性。延安精神对今天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理想信念、精神风貌和价值人格等多个层面都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弘扬延安精神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更是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