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革前十七年的文学创作中,以描写革命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大都以作者自身的经历为素材,在神圣主题的统领下,表现出通俗文学的风格。新时期之后,通俗文学从神圣的主题中走出。以求实的原则出发,兼有揭秘的因素,颇具野史风貌。把笔触伸向被政治、历史遮掩的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2.
在新文学占据现代文学主流位置的同时,源远流长的通俗文学并未销声匿迹,而是随着新闻、出版、教育与市民社会的发展在市场上占有可观的份额,拥有广大的读者群。通俗文学与新文学之间,既有对峙、抵触、冲突的一面,也有竞争、交织、融会的另一面。通俗文学固然存在着一些弊病,但也确有值得肯定之处,如强烈的国家话语、丰富的现代文明景观、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浓郁的娱乐性、文体革新的贡献。新文学对通俗文学的态度不断变化,最初激烈排斥,继而重新审视,有所反省,暗中借鉴,再后来为了团结抗日,主动携手。在文学史著述中,通俗文学曾被遮蔽与贬低,新时期以来逐渐趋于历史还原,多元共生的文学史观念愈加得到认同。 相似文献
3.
陈红旗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50-56
张资平在1920至1927年间的读书经历和创作情况表明,他与通俗文学之间有着真切的联系,他在作品中一直显在或潜在地吸纳和彰显通俗文学的某些趣味,并揉之以一定的现代视域。张资平喜欢在小说中运用"多角恋爱"的叙事模式,其原因在于:他深受客家山歌中求爱/思恋等叙事模式的影响;推崇自然主义作家以科学方法解剖人类心理和生理的笔法;同时,也是为了迎合读者的世俗趣味。 相似文献
4.
李曙豪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3):46-48
在文学现代化的时代潮流中,通俗文学处在文学的边缘地位。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通俗文学观念影响了海派文学、解放区文学、京派文学等文学思潮,它是一股潜在的文学潮流,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通俗文学与精英文学出现了整合现象。 相似文献
5.
付昌玲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3,(1):99-103
成立于1916年的大东书局,顺应时代潮流,秉承“时尚叙事”的编辑理念,大力启用知名通俗文学作家,并将通俗文学期刊分门别类,进行专题出版,其通俗文学期刊出版独具特色,有力地推动了当时通俗文学的创作与接受. 相似文献
6.
杨彬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0(4)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中,少数民族文学存在逐渐弱化的现象.从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内部原因来说,少数民族文学的内涵没有确定,划分少数民族文学的标准没有统一是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入史逐渐弱化的最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者,尤其是少数民族身份的研究者,为了撰写少数民族文学史,将具有少数民族族属身份的作家的所有文学作品都算作少数民族文学,从而导致少数民族文学概念泛化.概念的泛化会导致编写文学史的学者难以遴选真正的少数民族作品,因此常常就采用弱化或者不入史的办法对待少数民族文学.要想扭转少数民族文学入史逐渐弱化的现状,我们应取的策略首先是明确少数民族文学的内涵.少数民族文学内涵应界定为:作家的族属身份、作家的民族意识、作品的民族特质.在编写中国当代文学史时,按照这三点去划分少数民族文学,就能将真正的少数民族文学写入文学史,从而可以避免将没有民族意识的作品以及汉族作家写作的少数民族题材作品等不是少数民族文学的作品写入文学史,造成混乱.坚持经典标准,遴选少数民族文学精品入史,遴选优秀的少数民族母语文学作品入史,这也是扭转少数民族文学入史逐渐弱化现状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7.
海派的文化位置及与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之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福辉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0(1):85-90
鸳鸯蝴蝶派文学同海派文学,不是源与流的关系。鸳鸯蝴蝶派和海派在很长时间里是两股文学流。海派自产生之日起便是"现代性"文学的一部分,鸳鸯蝴蝶派则有一个较长的获得"现代性"的演变过程。海派以展露现代文明条件下人的生存与物质关系为基本母题,鸳蝴通俗社会小说却缺乏独特的眼光和生命的体验。海派的两性文学,从生理搏动到包孕现代生命哲学,都市人的内在心理冲突均得到充分的展示;而鸳鸯蝴蝶派的言情文学,长久地在"传统道德"的圈子里打转。鸳鸯蝴蝶派对都市的看法远远落后,海派的都市意识具某种超前性质。在全部或部分地走向"通俗"这一方面,海派和鸳鸯蝴蝶派倒是最有接近点的。但两派的思想意识仍不在一个层次上。人为地去规定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结合是不会奏效的。 相似文献
8.
杨庆祥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5):36-42
"史"与"论"的关系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编撰中一个关键的问题,通过对80年代初中国现代文学"重评"的考察,可以演示出"史"、"论"问题与文学史建制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9.
凤媛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2):140-140,F0003
素淡的封面,简约的线条,放在面前的这本新著《中国现代通俗文学艺术论》(朱志荣著,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2月版),乍看起来,似乎并没有太多耀眼之处。但细读之后,方觉如品一杯香茗,浅尝或感味淡,深味之后便唇齿留香,回味悠长。 相似文献
10.
杨路华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26(1):9-12
函授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形式,它们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和学生的地位、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实施方式以及考试手段等方面各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劣势,如何将传统函授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进行有机整合,构建一种新型的函授教育模式,既是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传统函授教育走出困境,实现自我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王晓光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59-61
具有现代意义的市民文学在近代初步形成。它的形成与发展 ,来源于三个方面的因素 ,经世致用的社会思潮使文人开始重视平民的作用 ,为市民文学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城市的发展需要市民文学 ,同时也为之提供了发展的环境与条件 ;近代报刊的发达 ,使市民文学这一大众文学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2.
沈明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4,20(6):89-92
现代文学研究转型的表现是 :研究视野的拓展 ;批评标准的多元化 ;研究方法的丰富多样。高校《现代文学史》教学滞后的状况亟待改变。《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应采用与现代文学研究转型相契合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再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期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谈蓓芳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3-20,26
中国文学自开始“文学革命”至30年代抗战爆发,占主导地位的是既注重文学的自身价值,又要求文学为社会改革服务的倾向。抗战发生后,背离这一传统而强调文学仅仅是政治(包括救亡和社会改革等内容)工具的倾向呈螺旋形上升,至“文化革命”期间而达于极致。70年代末又向原来的传统回归。但到80年代后期,以融合着人生追求的文学自身价值为中心的潮流逐步发展,到90年代遂取得了主导地位。所以,90年代文学与其以前的文学具有重大差别;这一时期也就成为当代文学的开端。 相似文献
14.
周忠元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6):141-144
20世纪的俗文学研究在经历了发轫、发展、确立、繁荣、萧条、重新崛起这一大致完整的历程后,依然未能找到自己的学科定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俗文学与民间文学的研究始终处于依附与分离相互纠缠的状态中。只有从本质上剥离二者的关系,才能促进俗文学学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靳明全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4):91-97
从文学流派思潮论、日本文学论、大众文学论、现代中国文学论四个方面对1945—2000年之间的日本文学批评进行概述,旨在厘请日本现代文学理论发展的规律性,从而为了解日本现代文化之精华,为正确解读日本现代文学作品提供不可或缺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刘红林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4(5):74-79
当前,网络文学是学界的热门话题。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常被作为一对相对的概念进行比较,得出此劣彼优的结论。其实,网络只是文学的一种工具性革命,而并非文学本身,因此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并非对应的概念,更非对立的关系。文学的弊病不应当归罪于网络。网络文学的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之势,它虽然是互联网时代的副产品,却也适应了广大网民的需求。随着时间推移,作者与读者双方面都会逐渐成熟,网络文学的进步可以期待。 相似文献
17.
巫小黎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0(5):7-14
肇始于19世纪末的文学史撰述,带有强烈的现代国家认同的政治诉求。全球化时代,文化认同或将超越国家认同,文学史的功能因之必然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中国语言文学的二级学科之一,名实之间,受到越来越严峻的质疑和拷问。求同存异,整合全球汉语文学/文化资源,构建覆盖全球汉语文学世界的"现代汉语文学史",或将有效缓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世界华文文学、台港澳文学、海外华文文学等之间互相排斥、挤压的紧张关系,拆解文学史著述的汉族中心主义话语霸权,促进中华各民族的平等和融合,提升汉语所代表的中华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故而,其意义和价值远在文学史之上。 相似文献
18.
田韶峻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6(2):55-57
文学历史观是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涉及到内容与形式、虚构与真实、主观与客观、偶然与必然等一系列文论的基本问题 ,但我国理论界对之的研究尚不系统和深入。文史关系、文学的“历史感”和文学的“历史精神”正是文学对历史的言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