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恩道德教育在文化建设中是一项重要的内容。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对人们价值观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在加强道德教育的今天,正面对公民进行感恩道德教育,《感动中国》就是一个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英国教育社会学家伯恩斯坦的符码理论越来越受到中国教育学者的关注。通过分析近年来研究符码理论的文献,发现中国学者对符码理论的研究已经从译介转向了运用,然而在译介、运用之余,对符码和综合课程等核心概念的重新认识与再次解释也存在争议。对该理论的解释力及其在本土的适切性的讨论,体现了西方理论与中国问题之间对话的张力,同时也为进一步探索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4.
《感动中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创新形式,当选人物精神内核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节目形式运用典型示范的方法,整体加深了教育的艺术性,提高了教育的有效性,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化时代,都市研究已发展为一个世界学界的热潮,很多综合性的学科都汇集到都市研究上,如空间研究,感知研究,城市设计,街景研究,广告创意……中国文化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都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由都市产生的问题也在方方面面呈现出来。而最能代表中国都市在全球化/消费社会浪潮中的新景观的,就是步行街在全国各个城市的出现。步行街的内涵和意义究竟是什么,它体现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化,它怎样地建构了中国都市的新情调和怎样地不知不觉培养了中国人对于都市的新感受,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这里我们选取了北京的王府井步行街、重庆解放碑步行街和俄罗斯莫斯科阿尔巴特街作为读解对象,同时选一篇对长安街的分析作为一个解读对照。以期对推进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市中步行街的审美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年度新闻人物评选栏目,《感动中国》被誉为"年度中国人的精神史诗",为民众提供了一种理解社会的精神、道德参照体系和时代模范的精神力量,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民众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推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体现出以央视为代表的媒体在新时期的角色担当。同时,在播出9年之后,分析《感动中国》的传播效果,对节目的改进有必要亦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显然,宋祖英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同,仅从她的歌唱实力,舞台经验,外在形象上探析是不够充分的。而从其发型、服饰、歌词内容,平民出身等维度来进行解读式的文本分析,藉此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则为宋祖英的成功原因提供一种新的解释路径。宋祖英是当代中国国家话语的一个文化符码,在其形象背后是国家意识形态缤纷景象折射出主流意识形态试图通过明星叙事对转型期日益分化的现实社会进行整合的努力。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大众文化意识形态中所隐含的日趋复杂的主流形态的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8.
央视《感动中国》节目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通过对十二届(2002-2013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基本资料的实证考察,镜像呈现获评人物的时代特征:性别形象均衡化、年龄形象年轻化、知识形象大众化、职业形象多样化、阶层形象草根化、事迹形象美德化的变化趋势.《感动中国》评选的成功经验也为转型期重建文化认同、加促社会阶层流动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当今时代,作为文化构建的核心要素的文化认同陷入现代性危机。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文化认同状况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建设面临诸多问题,其中传统文化认同缺失和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弱化问题尤为突出。究其原因,是社会性根源、认识性根源、历史性根源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应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建构向度的指导,确保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他们的文化认同建构;同时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建构范式的研究,从国家文化建设及大学生文化认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形成等方面,加强建设,从而建立起广泛、牢固而又恒久的社会主义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安全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文化安全面临新的挑战。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和建设工作;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创新力;确保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价值体系地位。  相似文献   

11.
从符号学的角度审视萧红的短篇小说《手》,指出整个文本可视为由"手"这一主符码和其派生符码"笑"、"肺病"、"手套"、"《屠场》"共同构成的复杂叙事体,这些符码所具有的身体社会学层面的隐喻意义指向并构建了文本阶级话语的深层结构,使故事由主人公个人具体、特殊的遭遇上升到"个体对于自我阶级身份无望挣扎"的抽象、普遍的寓言层面。  相似文献   

12.
从类型学的角度在理论上指认了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先后经历的“革命型”“统治型”和“治理型”三种意识形态类型,并具体展现了其类型转换的现实历史逻辑。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经历了从“革命型”到“统治型”、从“统治型”到“治理型”的两大历史转变。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转型,是主流意识形态在保持自身社会主义性质不变的前提下于不同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具体类型方面的转变,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3.
水灾是自然世界中频发的全球性现象,其存在不仅表现在对于地理环境的塑造,现实生存的威胁,物质生命的损毁,也体现于神话传说、文献记载及文学表述等多种形式的文化符码中.文学中的水灾描述源自强烈的现实关怀,面对20世纪频频发生的洪水灾害,"五四"以来的文学作品直面人生,自觉将现实苦难、时代主题及个体诉求融为一体,穿越于寓言与原型、苦难与革命、人性与文化等主题之间,在纪实与虚构的话语实践中"艺术地"展现了灾害中民众之生存镜像,尤其是水灾的危害后果及人的实际应对.灾害肆虐下的恐惧、破坏、伤痛和死亡,面对灾害时的自私、残忍、扭曲和压迫,抗击灾害中的友爱、互助、牺牲和坚强,乃至对生存与死亡、人与自然问题的深度追问,都为文学提供了可供观照的对象以及"究天人之际"的深层命题.  相似文献   

14.
《老友》2012,(3):33-33
2月3日晚,《感动中国2011年度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此次当选的感动中国人物是:1.为新中国核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朱光亚。2.为官清廉的公安战线楷模刘金国。3.为人民群众奉献一生的党的基层干部杨善洲。4.奠基中国肝胆医学、年届九十依然工作在手术台上的医生吴孟超。5.坚持12年爱心长征,  相似文献   

15.
正当前我国思想文化面临多元、多样、多变的现实境遇,意识形态建设面临众多严峻的挑战。在西方学界拼命鼓吹"意识形态终结"的所谓"后意识形态"时代到来,如何应对我们面临的意识形态历史遗产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毛泽东作为开创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建构者,其意识形态理论具有继往开来的理论意义与学术价值。近期,黄世虎副教授的专著《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  相似文献   

16.
从符号学的角度审视萧红的短篇小说《手》,指出整个文本可视为由"手"这一主符码和其派生符码"笑"、"肺病"、"手套"、"《屠场》"共同构成的复杂叙事体,这些符码所具有的身体社会学层面的隐喻意义指向并构建了文本阶级话语的深层结构,使故事由主人公个人具体、特殊的遭遇上升到"个体对于自我阶级身份无望挣扎"的抽象、普遍的寓言层面.  相似文献   

17.
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形成是受历史渊源、政治因素等诸多因素制约的 ,当然也与知识分子本人性格情操相关。研究这一问题 ,对于构建民主的人文精神氛围 ,强化知识分子崇尚自由、尊重科学、倡导民主的主体人格 ,使中国文化以博大开放的姿态、自由自主的精神走向世界 ,无疑具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是乡土文学中的一朵奇葩,他以榕树为中心意象,通过对故乡闽东土地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乡俗民情及纯朴人性的描绘,传达出对都市文明合理性的深刻质疑,对精神返乡的强烈渴望,从而使他文本中的"乡土"成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含意丰富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理论在阿尔都塞的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他在不同时期对意识形态的理解有一个流变的过程,晚期他对自己学说作出一定的批判,从中可见其作为马克思主义守护者的坚定信仰。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的反思与建构,虽然对马克思的保卫缺乏现实力量,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读马克思的新视角。理清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思想对我们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性变革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文化转型中的主流文化意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当代中国的文化转型是针对本土现实而发生的事变,是中国本土文化历史发展的自身推进需要和结果。在中国,主流文化即意识形态,不仅是我们最基本的文化生态语境,也是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主要承担者和推动者,探讨当代中国文化转型,主流文化是我们必须首先关注的最主要的本土文化基因。据此,本文对当代中国文化转型进程中主流文化的种种嬗变与特征,以及由此对整个文化转型的规范与推动作用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