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社会基本矛盾系统中,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不过,上层建筑的这一反作用的途径,是社会历史观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而且这对于当前我国的体制改革,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目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日益显示出了上层建筑领域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对此,人们一般认为,不进行上层建筑领域的精神文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就不能进一步深入发展。我认为,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事实证明还存在另一个方面,即不进行上层建筑的精神文明建设,现有经济体制改革所调动起来的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就不能得到深入持久的发挥,现有经济体制改革所解放的生产力就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和提高。这一事实说明,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具有直接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前一矛盾的解决有赖于后一矛盾的解决,而后一矛盾的发展和变化又受到前一矛盾的制约。考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人们对社会基本矛盾的提法有三种意见:一是两对矛盾并列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二是两对矛盾包含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包含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三是三对矛盾并列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上层建筑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经济运动的现实状况向我们表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当我们将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时)的研究对象,必须突破五十年代以来的传统定义,即不应该是“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而应该是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生产力三维矛盾系统及其运动规律。图示如下: 传统的研究是以生产关系为核心,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至于上层建筑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却基本上认为这二者之间不会发生直接的联系,它们必须经过经济基础——生产关系这个中间层次的传递,才能产生间接的相互作用。我们的研究与传统的研  相似文献   

4.
上层建筑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究竟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学术界意见纷然。笔者认为,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具体地探讨一下上层建筑对生产力的反作用问题,对于加强和改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工作,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是有实践意义的。一、反作用的根据上层建筑为什么能够对生产力发生反作用?主要根据有三个方面。第一,上层建筑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组织者。社会是以一定的物质生产为基础,由人们多方面的社会活动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总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社会实践是人们的基本存在方式。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首先必须解决人和自然的矛盾,通过  相似文献   

5.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构成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三种基本要素和两对基本矛盾。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长期以来形成了这样一种观点: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是通过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中介的折射而实现的;上层建筑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等等。这里有两个问题不得其解:一是生产力标准的直  相似文献   

6.
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涵义一直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无需加以重新考察的问题。但我却认为这个问题十分有必要重新加以考察。其理由是:现在被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即经济基础不包含生产力,上层建筑只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法律制度和与它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方面是不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的原义,另一方面也不能自圆其说。因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7.
从社会的基础出发研究整个社会,是马克思刨立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方法。当前,如何做到研究理论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的建设服务?我们认为,学习与实践马克思的这一科学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此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一)从社会的基础出发研究整个社会,是指马克思在创立整个科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从“现有的经济事实出发”(《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第44页,下称《巴黎手稿》),即从人们的吃、穿、住,从人们在经济关系中的地位,从社会的生产力以及整个经济结构入手,分析、解剖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整个上层建筑,从而得出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8.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与俄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创造性的经验。本文依据列宁晚年的有关著作及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侧重从三个方面探讨列宁新经济政策对唯物史观的新贡献和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即:新经济政策的理论和实践立足于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这一主线,对生产力范畴及其历史作用原理的丰富和发展;新经济政策处理俄国五种经济成分相互关系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的新发挥;新经济政策探索苏维埃俄国的政治上层建筑革新、建设和文化建设及其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相互关系的历史辩证法等。  相似文献   

9.
关于教育的性质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重新认识教育的性质问题。在学术界,对教育性质问题,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上层建筑,是意识形态;另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生产力,是越来越重要的生产部门。笔者认为,对于教育这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必须具体分析。教育既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也是重要的生产力,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  相似文献   

10.
生产力这个历史唯物主义范畴,是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从自然中获得或创造适合于人们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发展生产力是我们经济工作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是我们改革的中心目标。因此,探索生产力发展的内在的根本动力问题,是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我们知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两个基本矛盾。但这都是谈生产力外部的动力问题,而生产力是不是有内在动力呢?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是指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体。中国特色先进生产力理论,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基础上,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伟大创新。  相似文献   

12.
关于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我认为有两种,一种是外部动力,即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的反作用;另一种是内部动力,即生产力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相结合,使生产力得以发展。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的反作用,只限于它能够促进或暂时延缓生  相似文献   

13.
人们大约从梅林、普列汉诺夫、拉法格以来,就把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所构成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理解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的原意,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在于以劳动者为主体的“现实的人”的物质力量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原理,揭示了科技、教育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点,形成了“教育─人才─科技─经济”循环作用的辩证思想,即“教育─经济链”思想,并强调以教育为本,以经济建设为落脚点,发挥科技、教育对经济建设的推动作用。“教育─经济链”思想是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5.
唯物史观的辩证性被形式化、庸俗化了.根源在于忽视了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主体人的因素,没有区分它们的应有态与现实态.生产力是人的能力,人类是用这种能力满足需要的.人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这种能力。这种结合方式决定的人与人的关系即生产关系,维护这种关系的政治、法律及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即为上层建筑。人们建立的现实非最佳体制使应有的生产力不能发挥出来、最佳需要不能满足,于是,人们变更体制,最终使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相适应,由于生产力的能动性,在新的层次上产生不适应。由此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这一点不仅逻辑上如此,经典著作中也有许多论述。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科学地揭示了社会有机体是一个由自然环境、人口因素与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诸要素构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一个复杂系统。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哲学依据之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是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新历史观建立在物质生产力一生产关系相互作用这一基础之上,历史不外是人类各个世代的依次更迭,每一时代都以一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阶段为基础;人类只能提出符合一定历史阶段的任务和目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上层建筑的改变,人们摆脱以往对抗性的社会经济关系,建立起受人们联合调控的非对抗性的社会经济关系.因此,把马克思的新历史观当作一般的“历史哲学”和抽象的“历史目的论”、“历史终结论”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18.
1992年初春,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活中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一论断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形势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新贡献。 一、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解放生产力是解除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来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其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的。在这一基本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积极的革命因素,它是全部历史的基础,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所谓解放生产力,就是通过解除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来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情况是通过革命来解放生产力,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改革来解放生产力。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坚持的是实践的生产力观,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在现实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则存在于人们不断发展的物质利益需要及其丰富的社会关系之中.传统理论存在着对马、恩生产力观的误读.重新理解和阐释马、恩实践的生产力观,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生产力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基本命题。它告诉人们,社会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如果从方法论的意义上讲,它又是人们观察社会领域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是自然历史的过程。这种彻底的唯物史观,为社会科学家分清复杂的社会现象,提供了一个完全的客观标准。任何社会政治上层建筑,始终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的制约。社会政治现象发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生产力。这本来是马克思主义的常识。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在研究社会政治理论问题时,往往就阶级政治论政治,很少从生产力对社会政治的直接影响来研究政治问题。因而,也忽视用生产力标准来判断政治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