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最蓝的眼睛>中,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通过一个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悲剧,探索了美国黑人艰难的生存处境,展示了一幅美国黑人社区失衡的生态图谱.这种失衡是与黑人社区的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失衡交织在一起的.佩科拉是一个符号,代表着在黑人社区双重失衡的生态环境下悲剧的不可避免性,她最终发疯预示着黑人救赎的无望.  相似文献   

2.
托尼·莫里森在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以一个黑人小女孩佩克拉的悲剧故事为主线,展示了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在白人强势文化冲击下所遭受的不同程度的迷失与异化,呼吁黑人应坚持自己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并暗示了黑人文化身份建构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爵士乐》是托妮·莫里森的"历史三部曲"之一,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美国大都会的悲剧故事。爵士乐是黑人音乐中的"宠儿",吹响了美国新时代的序曲,它将黑人音乐中的浪漫、自由、愤怒、诱惑、死亡等元素发挥得淋漓尽致,诱使大都会上演一幕幕新潮、刺激、奢靡、性乱、杀戮的场景。此时,理性已让位于具有酒神精神的非理性,悲剧从音乐中诞生。从西方悲剧美学理论的视角,探讨《爵士乐》中体现的莫里森独特的黑人悲剧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最蓝的眼睛》主人公佩科拉的生存心态揭示了制度化与合法化的主流文化如何最大地影响和支配了黑人的自我定义与身份认同。白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通过大众媒体、各种各样的宣传工具、日常生活用品以及学校的教育渗透到黑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黑人的生活和心灵。佩科拉的悲剧是美国黑人的悲剧,黑人必须重建文化身份,追求自身价值,树立自己的审美标准,否则将仍然处于被精神奴役和压迫的循环中。  相似文献   

5.
《德西雷的儿子》是凯特·肖邦多部悲剧小说的其中一篇。通过分析女主人公的悲剧成因,揭露了夫权制社会和种族歧视对妇女和黑人的压迫。另外,作者独特的悲剧意识在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增强了作品的悲剧魅力。  相似文献   

6.
精神生态研究主要是关注人自身“精神圈”这一内自然的生态平衡,并探索精神生态失衡的文化和社会因素。在《最蓝的眼睛》、《秀拉》、《宠儿》三部作品中,托尼·莫里森塑造了美国黑人社会一系列悲剧人物形象,悲剧的因素包括“黑人性”的丧失与母爱的扭曲:在《最蓝的眼睛》中,黑人社区在白人强势文化面前迷失自我,丢弃“黑人性”,酿成了佩科拉一家的悲剧;在《秀拉》中,秀拉抛弃“黑人性”,蔑视黑人传统,给黑人社区带来了灾难;《宠儿》中塞丝杀死亲生女儿,《秀拉》中伊娃杀死深爱的儿子,都是扭曲的母爱带来的毁灭。如此种种,都折射出美国黑人精神生态的危机状况。  相似文献   

7.
托尼·莫里森是迄今为止诺贝尔文学奖的惟一黑人女性得主。她立足于社会道义和民族忧患意识的高度,以古希腊悲剧精神之刃,剖析了现代社会中美国黑人特别是黑人女性的生存困境,让母爱与暴力并置,深入挖掘潜沉于黑人灵魂深处不屈的悲剧精神:能够自觉意识到自身的生存困境,以自己的柔弱和不屈为自己求生存、求自尊、求人格、求希望、求未来。  相似文献   

8.
当代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是一位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的作品无不体现了悲剧的特点。在其代表作《宠儿》中,作者以一个母亲暴力杀婴的真实故事作为悲剧题材,以正在遭遇苦难的普通黑人作为悲剧人物,以跌宕起伏的悲剧冲突表现了深刻的悲剧效果,反映了美国黑人同奴隶制与种族主义的不懈抗争,弘扬了美国黑人崇高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9.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被誉为黑人女性主义的经典之作。作品通过对黑人,特别是黑人女性悲惨生活状况的生动形象的描摹,展现了细致微妙的人物特点和厚重而深远的思想价值。本文在黑人女性主义的视野下,通过分析黑人女性的生活悲剧和痛苦际遇来揭开托尼·莫里森该作品中的黑人女性主义意识,以此再次深刻认识《最蓝的眼睛》的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10.
托尼·莫里森作品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尼.莫里森的作品在优美的叙事中浸透着浓浓的政治意识。她通过黑人的悲剧命运和黑人日常生活的书写,弘扬黑人的实用美学理念;通过黑人语言的优美与诗意、黑人音乐的激情与旋律,展现了黑人文化的美学内蕴,同时赋予作品温厚质朴、扑朔迷离之美感。因此,莫里森的作品给人以新奇而独特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1.
在文化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与存在主义的基础上探讨托尼·莫里森小说<最蓝的眼睛>中黑人心灵文化迷失的悲剧根源,提出在后现代多元异质文化并存的环境下民族如何生存的问题,认为白人强势文化冲击、黑人民族文化身份缺失是造成悲剧的根源;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民族文化传承以及对异质文化的吸收是民族生存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12.
《最蓝的眼睛》通过描写在强势文化冲击之下的黑人文化流失,告诉读者:以白人文化和生活方式作为价值取向,会给黑人带来困惑和错乱;如果放弃黑人文化,迷失在白人文化的冲击中,只能造成人生的悲剧。  相似文献   

13.
黑人种族在美洲大地上的发展延续始终弥漫着悲剧性,因而悲剧意识深深根植于族人心中,所以无数以黑人命运为中心的文学作品都以描绘黑人悲剧的生命历程为主线,探讨种族生存困境。生存困境的多方位展示更是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兰斯顿.休斯在作品中所着力注重的。结合休斯小说作品中典型人物的境遇,分析种族生存困境主题在其文学创作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小说《最蓝的眼睛》中所展示的悲剧表面上看只是以佩科拉为典型的诸多黑人放弃本位文化身份的悲剧,但事实上,在这一显性文本的背后还贯穿着另一个以佩科拉的父亲查里确认本真身份为核心的潜文本。这两个悲剧性的文本结构在小说的前半部分平行发展,但在高潮部分又发生交叉。这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古典悲剧魅力,更深化了小说的存在主义内涵:在世纪中叶的美国社会,黑人无论是放弃还是恪守自己的本位文化身份都不可避免地走向荒诞的结局。  相似文献   

15.
著名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以独特创作视角和丰富的思想内涵享誉文坛.黑人小女孩自身文化价值观和主体意识的丧失,扭曲、泯灭的亲情,种族群体身份意识的错位等,是造成其心灵迷失的人生悲剧的根源.同时她的经历也昭示积极建构自主独立、自尊自信的种族文化身份,才是黑人民族性延续的根本.  相似文献   

16.
美国杰出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小说《秀拉》中的夏娃和秀拉是一个家庭里的祖孙两代人,却选择了两条截然不同的人生之路。夏娃囿于传统,努力做一个传统黑人女性的文尝试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解剖这两位人物的悲剧命运及作者的真实写作目的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美国杰出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小说《秀拉》中的夏娃和秀拉是一个家庭里的祖孙两代人,却选择了两条截然不同的人生之路。夏娃囿于传统,努力做一个传统黑人女性的文尝试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解剖这两位人物的悲剧命运及作者的真实写作目的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女作家批评、女性文学批评与后殖民批评的角度,指出莫里森在创作时借助母性之叙事视角,聚焦于黑人母亲,通过她们的感知与处境,借助读者之凝视,真实地再现了美国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在种族主义存在的美国社会里的遭遇。她从多个角度深刻地剖析了历史语境下美国种族主义、奴隶制、父权制及白人文化殖民是自己所属种族及黑人女性受迫害并产生悲剧的根源,莫里森通过母性诉说之悲剧主题揭示美国非裔种族、非裔女性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存困境,表征一个民族共有的严酷生活处境。还指出莫里森母爱之歌的谱写表明其在严酷生活的历史境遇下,探寻黑人个体生存、民族文化认同及民族文化出路时对母性价值的思考,美国黑人的成长离不开母性的指引与本民族文化的滋养。莫里森母性诉说在人性道德的追问中给人类以希望。  相似文献   

19.
《最蓝的眼睛》是关于黑人小女孩佩科拉被父亲强奸而精神分裂的悲惨故事。她的悲惨结局是由于当时盛行的极具危害性的白人审美标准——惟有金发碧眼、白色肌肤才是美丽的,而不是经济条件和社会政治地位等因素造成的。莫里森旨在告诫黑人族群如像故事的主人翁抛弃自己的文化,一味的羡慕乃至追求白人文化价值观,那么势必导致心灵扭曲、人格分裂,最终酿成人生悲剧。该小说揭示了黑人惟有保持自己的传统文化,才能实现和完善自我的深刻哲理。  相似文献   

20.
跨种族性关系,尤其是黑白之间的性关系,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的一大禁忌。著名的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在他的小说《另一个国家》中对跨种族性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而详尽的探讨,希望帮助黑人白人走出精神困境,从而建立良好的种族关系。通过该小说中两对黑白恋人的悲剧故事,鲍德温显示了他对美国跨种族性关系问题的担忧与困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