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认为,把郭小川称为“战士与诗人”,把他的诗称为“颂歌和战歌”,不是没有道理,却显得一般化。实际上,郭小川是新中国难得的一位忧患诗人。郭小川表现在许多诗中的,是对祖国,人民和人生、生命由爱之极,知之思之渐深而生长起来的一种崇高、强烈、深沉的忧患意识。正是这种忧患意识,才使郭小川成为具有“过人胆识”的“思想战士”和诗歌大家”,才使他的诗蕴含着超乎时伐的较为丰富和深刻的社会忧患内容,才使他的诗独树一帜,呈现出人格的崇高美、思想的忧患美艺术的艰难美。现在,是深入认识郭小川诗歌忧患意识的时候了,这对当代诗歌的创作和研究都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当代诗坛上,郭小川是一位才华横溢,成就卓越的诗人。作为战士与诗人,他为我们的时代写下了大量诗篇。早在抗战期间他就创作了《我们歌唱黄河》、《草鞋》、《毛泽东之歌》等诗作。1950年他出版第一本诗集《平原老人》。建国后他的第一首诗是1955年的《投入火热的斗争》,从此,诗人创作进入旺盛时期.先后出版了《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雪与山谷》、《鹏程万里》、《月下集》、《两都颂》、《将军三部曲》、《甘蔗林──青纱帐》、《昆仑行》等九本诗集。郭小川为我们写下了大量优秀的抒情和叙事诗篇。这些诗歌标志…  相似文献   

3.
在运动浪潮袭来时,郭小川习惯地把自己当作运动中的健儿来要求。运动裹拥着他往前涌动,他则在浪涛中做着姿势呐喊助威。在严格意义上他视自己为“战士诗人”,与革命运动、阶级斗争有着天然的一脉相承的关系。在响应党的号召、投入运动的时候,郭小川从不含糊,别人曾经形容他就像一支“勇往直前、绝不拐弯的利箭”。 1966年 3月间,郭小川在一次编委会上批评报社“不紧跟林彪同志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不宣传工农兵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群众运动”,说《人民日报》比《解放军报》晚了六年。这番话只引来一位在座者的响应,让郭小…  相似文献   

4.
在诗人郭小川的整个创作历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这就是诗人对于诗歌体式的探求与试验。诗人曾经告诫别人“不要固定于一种形式,要作多种尝试。”从诗人自己对于新诗体式的探求来看,正是在不断实践着这一创作主张,并且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诗歌的形式是由诸多因素构成,它包括诗歌的结构、语言、韵律等多种方面,闻一多先生认为诗歌要有“三美” 即“音乐美”、“绘画  相似文献   

5.
“突围”欲望与重返起点──郭小川创作道路再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突围”欲望与重返起点──郭小川创作道路再评价孟繁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郭小川无疑是当代一位重要的抒情诗人,同时他也是一位独特的诗人。他的重要性已被各种文学史本文和研究性文章作过充分的论证和描述,而他的独特性却仍有揭示和言说的可能。这一独特性...  相似文献   

6.
1969年9月,作协大部分人开赴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只把郭小川和少数老弱病者留在北京。留下郭小川,是想让他等“解放”后回《人民日报》。 大队人马前往干校,郭小川到火车站送行,同人──握手告别。在《文艺报》原编辑沈季平的印象里,那一次郭小川在车站月台上显出难得的一份轻松,一份友情: 当时大家的心情很复杂,下乡种田,脱胎换骨是有决心,但不知将来怎么样?以后能不能回北京呢?开车前,郭小川跟大家握手后,特意走过来扶着我的肩膀,跟我聊了一会儿创作问题。我记得,我说,对民歌你还应该下功夫,你写的东西精炼还不够。…  相似文献   

7.
诗人郭小川     
一九五。年小川同志在武汉小川同志在参观途中 一九五五年春小川同志和两个女儿在北京沙滩一九五八年十月小川同志和王亚凡里坩在北京机场同志^左v在新疆访问一九六三年小川同志^中v与贺敬之诗人郭小川  相似文献   

8.
假如有一天,我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那就是因为我以诗的激情唱出了党的歌声。 ——郭小川:《自己的志愿》……文学毕竟是文学,这里需要很多很多新颖而独特的东西,它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生活的海洋,但它应当是从这海洋中提炼出来的不同凡响的、光灿灿的晶体。 ——郭小川:《月下集·权当序言》  相似文献   

9.
郭小川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创作了一些在当时被认为是与主流要求相背离的作品,《望星空》是其中的代表。郭小川在多年的创作活动中形成了独立地观察、思考生活,彰显人性的趋势,《望星空》是这种趋势的延续与结果,更是郭小川对历史现实感受的必然选择;从对《望星空》全真文本可以看到,郭小川在当时那样一个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的历史背景下,是如何痛切地展示其对现实的探索与迷茫,以及从灵魂挣扎一直到屈服于现实的心灵过程;从这个过程中,可以体会到《望星空》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对现实生活以及特定的时代特征的独特反映,还在于它具有更大的超越性,在于诗人强烈的人性和独立的自我意识的创作根基给今人的新诗创作以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作为诗人,郭小川在当代文学史上存在的意义,不仅在于被推崇的几首诗,还体现在思想史层面。在下放干校时期,他的诗歌创作折射出特定阶段的历史状貌,从紧跟主旋律的颂歌到充满个性的呐喊,他的思想经受了由盲从到清醒的痛苦蜕变,呈现了一位左翼知识分子复杂的心灵成长史。更为确切地说,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身处思想改造运动中的知识分子从迷茫、分裂、挣扎到反抗的艰难的自启蒙历程。  相似文献   

11.
1962年10月29日上午,郭小川赶到中宣部转关系,下午即去《人民日报》报到。11月3日开完中国作协为他所作的鉴定会后,他就正式在报社开始工作,了结了多年来不能离开作协这块是非之地的莫大烦恼。 时任《人民日报》国内部主任的张沛是郭小川1939年延安绥德的老战友,他知道郭小川在作协的处境后,建议郭不妨转到《人民日报》试试。 我知道作协内部关系复杂,他在那很不对劲。他说过作协多事,跟刘白羽等人合不来。我对他说:“你干脆来当记者,比较简单。”我找吴冷西谈了一下,他同意,说:“欢迎,欢迎。”吴跟胡乔木谈过…  相似文献   

12.
郭小川同志是一个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革命诗人。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那战士的风貌和那充满着强烈战斗风格的诗卷,却长留人间,闪耀着照人的光彩。 今天,打倒了“四人帮”,迎来了文艺大繁荣的春天。当此,展诵郭小川同志的遗篇,研究和探讨他的抒情诗作的风格,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新诗,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郭小林曾这样说过 :“父亲有近10年没有过过正常的家庭生活 ,也得不到亲人的温暖。可那时母亲不理解他 ,我们也不理解他。”当时同在林县的李保元说 :“郭小川说过 ,‘家人不认识我的价值’。这是他感到要命的地方 ,对家庭生活有很多说不清的苦恼。”(1999年8月5日采访)从现存的郭小川家庭通信中 ,可以看出在“文革”前大量炽热般的情书之后 ,最后几年的家信渐渐减少 ,在林县期间更显得稀少。当年杜惠单身从四川来到延安参加革命 ,郭小川为她的勇敢和活泼所深深吸引。杜惠在政治上的热情、开朗、坚强 ,也给郭小川的一生以很大的感…  相似文献   

14.
1974年12月,咸宁干校解散,剩余人员一律转移到天津团泊注文化部静海干校。大部分人都可以经过北京中转,惟独正受审查的郭小川中途在丰台转车,不准进京回家。 行前,湖北军区分管干校的政治部王副主任专门对郭小川说:“为了尽快地审查清楚你的问题,不使问题复杂化,决定你不回北京,直接到静海干校。” 郭小川对此表示同意这个决定,并开始做转移的准备。他对牛汉说:“不让我在北京下车…… ”离开时他请牛汉过来帮忙:“帮我扛扛行李,好吗?”牛汉见行李捆得不像样,就重新帮他整理。牛汉帮助把行李放到车上,郭小川吃力地爬…  相似文献   

15.
最近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张岱年全集》(下简称《全集》),记录了张先生65年学术足迹.初读《全集》,对张先生提出的“综合创造论”(简称“综创论”)印象颇深.张先生早在30年代中期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就提出了独树一帜的“综创论”,这使他成为中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综创学派”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6.
早在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誉称关汉卿为“世界文化名人”,北京隆重举行关汉卿从事戏剧活动七百周年纪念大会的时候,与会的专家学者就曾倡议建立和发展“关学”。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关学”大厦的工程进展却未如人意。1988年10月,广东高教出版社出版了吴国钦校注的《关汉卿全集》,紧接着,同年11月,河北教育出版社又出版了王学奇、吴振清、王静竹三人合编的《关汉卿全集校注》。这两种全集校注本的问世。给“关学”的兴盛带来了令人欣喜的消息。两种关全集我都有幸先睹为快,并不揣浅陋,对二  相似文献   

17.
1973年左右,王震让郭小川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纪登奎取得联系。1952年时郭小川写过一篇河南许昌地委搞好宣传工作的报告,颇受毛泽东的好评,那时纪登奎正是地委主管宣传的负责人。也就是从那时起,纪登奎开始引起毛的注意,一步步提携,直到“文革”中担任了中央高层要职。 郭小川那时正被传言围困,在北京赋闲而不得其所。纪登奎好意地劝说老朋友不要再继续写庄则栋的文章,并和王震商量后曾想让郭先去女儿插队的河南农村,等待分配。王震多次找郭小川谈话,提醒他说“你不要辜负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中央领导同…  相似文献   

18.
谢维扬、房鑫亮主编的《王国维全集》20卷,2010年9月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联袂出版新版《王国维全集》在文献上大幅超出此前各种版本的王国维全集,并注重文字校订、版本考辩,融入了编辑者大量的学术创造. “全集”为全面推进王国维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基础,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华峰屹立亘今古──《谢叠山全集校注》读后胡迎建,易宗礼今年是宋元之际节士、爱国诗人谢枋得诞生720周年,适值《谢叠山全集校注》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为江西先贤的研究增加了珍贵的资料,很可值得庆贺。谢枋得(1226—1289),字君直,号叠山,弋阳县人...  相似文献   

20.
《“则皆然”》这篇杂文以“尊古”署名发表于1921年11月3日的《晨报副刊》上,后来收入唐弢同志编的《鲁迅全集补遗续编》中。但1956—1958年出版的《鲁迅全集》中却未收入此文;近来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的《集外集拾遗补编》(征求意见本)中也未将此文收入。我认为《“则皆然”》应是鲁迅佚文,应当收入新版的《鲁迅全集》中去。这篇佚文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