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对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问题,自一九五八年,特別是一九七八年以来,各地报刊上讨论得比较热烈.我也愿对这个关于创作方法的问题略抒己见,望同志们予以指正!我认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这一提法,对我们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和提高,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我是不同意把“两结合”作为一种新的独立的创作方法来看待的.先从理论上来说.所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包括毛泽东同志在内,在论述到事物的结合时,一般都是根据实际情况,把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差別的事物,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来看待的.比如劳逸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等等.这些各个不同的矛盾双方,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可以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在  相似文献   

2.
毛主席提出的革命的現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結合的艺术方法,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文艺的艺术方法。它既适用于文艺創作,又适用于文艺批評。它和毛主席提出的文艺的工农兵方向、在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方向下,实行百花齐放、百家爭鳴和推陈出新的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发展的道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具有普須意义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文艺的綱領。  相似文献   

3.
陈晨 《齐鲁学刊》2006,1(2):96-99
革命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注重创作内容和创作态度服务于政治目的的实际效果,这一创作方法的形成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均有所改造和接受。通过对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关系的梳理,可以更清晰地呈现革命现实主义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4.
本文系北京大学朱光潛教授来我校讲学的讲稿之一,现征得作者同意,在本刊发表。  相似文献   

5.
工農羣众在生產战綫上大放衛星的同时,在文藝创作上也大放衛星:新民歌、工厂史、革命囘憶錄等,遍地开花;就質量說,是共產主义文学的萌芽,就創作方法說,是革命的現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的結合。面对这种逼人的形勢,如何大步赶上前去,放出光芒四射的文藝衛星,这是擺在作家面前的严重任务。自从“文藝报”發出“文藝放出衛星來”的号召以后,文艺界在党的領导下正采取有效措施,爭取創造出一批思想性和藝术性都能突破現有水平的共產主义的新作品,作为对中华人民共和國建国十周年的偉大节日的献礼。共產主义文藝,要求相适应的創作方法。而毛主  相似文献   

6.
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是西方文艺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相继出现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艺思潮,是西方文艺史上的两座雄伟的纪念碑。 浪漫主义是作为古典主义的对立物出现的,它的理论基石是德国古典哲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而现实主义则是作为对浪漫主义的一种反抗走上历史舞台的。它的哲学支柱是孔德的实证主义和泰纳艺术哲学。浪漫主义是资本主义上升、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时期的产物。现实主义是资本主义制度基本在欧洲得到巩固,并日见矛盾时期的结果,它们是不同历史条件下诞生出笼的文艺思潮。  相似文献   

7.
十三世纪,关汉卿和他的同辈创作了大量的杂剧,使之成为元代文坛上无与匹配的骄子,把中国的戏剧发展到一个完全成熟的阶段,对后来的戏剧文学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关汉卿尤以他非凡的天才和大胆的艺术实践,博得“领袖”和“师首”之称。(贾仲名《凌波仙·挽关汉卿》)但是,也有一些封建文人囿于他们狭隘的艺术偏见,对关汉卿的艺术才华不可能充分认识,甚至将其说成“琼筵醉客”,排为“可上可下”之列。(朱权《太和正音谱》)然而,他的那些艺术珍品如熣灿的环宝,透过蒙盖在上面的灰尘,一直放射着夺目的光彩。《窦娥冤》就是关汉卿众多的杂剧环宝中的一颗最为明亮者。百多年前,就有  相似文献   

8.
伟大的毛澤东同志,是当代最杰出的馬克思列宁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杰出的革命領袖,同时也是当代卓越的文艺理論家和詩人。一如他領导中国革命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他也領导中国革命文艺沿着工农兵方向,在胜利中不断前进。一九五八年五月,毛澤东同志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議上,提出了革命的現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結合的艺术方法,这是对全部文学历史經驗的科学总結,是对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理論的創造性的發展。  相似文献   

9.
革命浪漫主义在前些年一直受到冷落,这显然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文学史上历来有两个基本的创作方法——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在我们今天只要一个现实主义,这显然是不够的。在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人们厌恶“四人帮”炮制的假大空、“瞒”和“骗”的所谓文艺,极力倡导现实主义,主张直面人生,揭露“文革”造成的“伤痕”,这是必要的,也是“拨乱  相似文献   

10.
<正> 对艺术典型的研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逻辑的,一种是历史的。本文主要通过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艺术典型的比较,揭示不同历史形态艺术典型的本质和特点。两种不同历史形态的艺术典型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是两种不同历史形态的艺术。前者指广义的古代艺术,后者则主要指近代艺术。古典主义艺术塑造形象倾向于类型性,追求和谐统一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则倾向于个性化典型,表现为崇高不和谐美。所谓类型性是指某一类人的代表,是一种经验普遍性的提炼和概括。它表现在两方面:就典型所具有的客观真实性来说,它是同类人物量的普遍性的概括;从凡是典型都是有某种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述了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在性质、内容及形式等方面的区别,提出对这两类不同矛盾的处理,需要分别应用两种不同的逻辑即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作者认为,在纯形式逻辑的框架内无法区别开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因为仅用形式逻辑的概念和符号无法表示辩证矛盾中对立互补关系及它的动态性质。为此就应创造出一套辩证逻辑自己特有的形式语言。在尚未创造出这样的语言之前,作者建议暂以符号来表示辩证矛盾形式。对于辩证矛盾的性质、内容和形式,作者除了作出理论和概念上的说明外,还用马克思《资本论》的材料给了具体的说明。  相似文献   

12.
《离骚》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它在楚辞中占有重要地位,以至后人往往称楚辞为“骚”。另外,也还有称《离骚》为“经”的。这正如洪兴祖所谓:“盖后世之士,祖述其词,尊之为经耳”(《楚辞补注》)。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人们对《离骚》的推重。它记载着诗人的正道直行,表现了诗人的崇高人格,反映了诗人的深刻思想,凝聚着诗人的爱国热忱。这一切,汇成了一种强大的、内在的精神力量,再加上它那“惊采绝艳”的艺术特质,使它“名垂罔  相似文献   

13.
<正> (一) 青年鲁迅是带着浪漫主义文学观踏上文坛的。当他受到时代革命思潮的激荡,广泛接触并吸收了世界文化的营养,站在新的思想基点上审视、评判自己的古老的民族、凝固的社会和传统文化时,那君临天下的权威,那历万劫而不变的“纲常礼义”,不仅受到了怀疑,而且被置于否定之列。大千世界,不再有什么不变之“道”,一切都在进化,一切都得变革。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并没有在20年代末消失,而是在社会革命的背景下蜕化成田园牧歌型的浪漫主义。在这一转型过程中,“革命的浪漫谛克”反映了浪漫主义适应社会革命需要的趋势,丁玲和萧红代表了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靠拢的道路。这些探索的得失和浪漫主义思潮的命运,都必须从浪漫主义的本质与社会革命的关系中来评价  相似文献   

15.
在歧义迭出的现当代历史文学评论和研究中,创作方法往往是彼此论争的一个结穴所在.君不见八十年代初郭沫若历史剧大讨论中,围绕着郭剧的真实性问题,肯定者如王瑶,否定者如曾立平,人们意见的严重对峙都无不可从创作方法那里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16.
《社会科学战线》2007,148(4):100-107
作为现代性产物的欧洲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过程中发生了误读,并在面对中国文学问题时发生了误判。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条件,即争取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双重任务的长期艰巨性以及二者的冲突,是产生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误读与误判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正> 胡风是一位具有鲜明个性的文艺批评家,他的文艺美学思想是现实主义的,他倡导真实生动地描写现实人生。但他的理论并非一开始便达到成熟,而是有一个内在发展过程。本文拟对其美学思想的发展轨迹作一粗线条的描述。一、对非现实主义观念的批判胡非以对非现实主义美学观的理论反思和批判作为起点,开始了对文艺本质问题的探求。胡风于1934年写了《林语堂论》。这是他从事文艺批评活动的第一篇重要论文,其中心在于剖析由克罗齐影响而产生的“艺术即表现论”。作为“五四”运动的先锋战士,林语堂曾经有过“浮躁凌历”的黄金时代和光荣的往昔,最后却在革命低潮时,“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对人生和社会表现出漠然态度。胡风认为,这是林语堂用克罗齐美学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文学在经历了十年浩劫后的数年里,迅即复苏,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现实主义正以新的丰富的内涵,为新时期文学艺术所实践。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优良的传统,新时期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正是在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更新、发展的,并且日益显示其内在的旺盛的生机。  相似文献   

19.
新现实主义关于国家利益的观点中有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国家的"生存"和"安全",一是国家的"权力","生存"和"安全"是国家的目的,"权力"则是实现国家目的的手段,这就构成了新现实主义国家利益的理论体系。这一国家利益观,一方面正确地指出了生存和安全是国家的重要利益问题,并指出军事力量是维护国家利益的主要手段;另一方面,无论是从目的还是从手段来看,新现实主义对国家利益的界定都存在着过于狭隘和片面的缺陷。  相似文献   

20.
徐小凤 《船山学刊》2005,(4):162-163
一 毋庸置疑,在长篇小说中塑造革命人物和表现革命历史,它曾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红色文学的传统性、经典性内容.这是因为震撼世界的我国革命既深刻、复杂,又悲壮、英勇,具有属于全人类的崇高献身精神,集中体现一个伟大民族在痛苦的历史蜕变过程中所闪耀的巨大智慧和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品性,使得这场革命本身确实具有史诗般壮丽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