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三年来,中共中央制定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三个一号文件,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和重大方针政策。其中一些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需要研讨,为此,本刊组织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笔谈。张淑敏认为,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期,政府必须拿出更多的投入,采取更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李长健、张锋认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农村社会利益的协调问题,而利益的协调必须依托一定的社会组织。传统的村民自治组织的功能机制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必须建立村民自治组织功能发挥的利益机制,通过村民自治组织的参与机制、动力机制、整合机制和保障机制,来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刘展宏认为,“三农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城乡二元结构”,要解决这一问题,要求国家在深化农村改革的同时,消除对城乡关系认识中的一些误区,强调城乡统筹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杨风认为,表面看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推进城市化进程相互矛盾,但从深层来看,由于两者的宗旨和目的都是为解决中国长期以来积重难返的“三农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以两者之间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府责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三年来,中共中央制定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三个一号文件,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和重大方针政策。其中一些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需要研讨,为此,本刊组织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笔谈。张淑敏认为,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期,政府必须拿出更多的投入,采取更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李长健、张锋认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农村社会利益的协调问题,而利益的协调必须依托一定的社会组织。传统的村民自治组织的功能机制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必须建立村民自治组织功能发挥的利益机制,通过村民自治组织的参与机制、动力机制、整合机制和保障机制,来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刘展宏认为,“三农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城乡二元结构”,要解决这一问题,要求国家在深化农村改革的同时,消除对城乡关系认识中的一些误区,强调城乡统筹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杨风认为,表面看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推进城市化进程相互矛盾,但从深层来看,由于两者的宗旨和目的都是为解决中国长期以来积重难返的“三农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以两者之间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3.
近三年来,中共中央制定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三个一号文件,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和重大方针政策。其中一些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需要研讨,为此,本刊组织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笔谈。张淑敏认为,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期,政府必须拿出更多的投入,采取更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李长健、张锋认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农村社会利益的协调问题,而利益的协调必须依托一定的社会组织。传统的村民自治组织的功能机制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必须建立村民自治组织功能发挥的利益机制,通过村民自治组织的参与机制、动力机制、整合机制和保障机制,来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刘展宏认为,“三农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城乡二元结构”,要解决这一问题,要求国家在深化农村改革的同时,消除对城乡关系认识中的一些误区,强调城乡统筹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杨风认为,表面看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推进城市化进程相互矛盾,但从深层来看,由于两者的宗旨和目的都是为解决中国长期以来积重难返的“三农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以两者之间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4.
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所以“新”,就在于它已经超出农村这个限界,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框架,即新农村应当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农村,城市化应当是推动农村发展的城市化。我国城市化应当包括有形城市化与无形城市化。城乡一体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为了提高我国无形城市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谈城市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人类走向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尽快实现城市化是全国人民特别是全国农民的意愿和目标。《建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意愿。并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描绘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远景蓝图和标准,为全国人民指明了奋斗的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关系是互为目的,互为条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城市化重要途径,城市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已成为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严重制约因素。因此,只有推进二元结构的彻底转化,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加速农村城市化的进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存在的"三农问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目前仍有8亿多的农村人口,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重大的抉择。但中国的新农村建设是在中国现代化发展很不充分的情况下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市化或总体来讲的现代化是密切相关的,有其系统规定性。在研究“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什么”、“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国大陆城市化的滞后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协同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构想”。  相似文献   

8.
基于动态的视角,从理论上构建了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两者的关系模型,指出当模型的前提和假设均成立时。运行的结果就是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反之且不加修正就会产生抵触,扩大城乡差异。当前中国国情与模型理想化运行的前提和假设尚存在差距,表现在政府、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效率上。建议强化以促进效率与公平为目标的政府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并切实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以促进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三农”问题成为时代的焦点,加快城市化进程显得尤为急切与必要。在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城市化对我国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以及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的相关理论分析为依据,论述了城乡一体化推进我国城市化的现实意义,并探讨了新农村建设是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业化转移的实践举措,它是提高我国城市化质量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1.
民族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问题,加速城市化进程涉及到社会领域的众多关系层面,对民族政治关系的影响是多方位的.本文以西北地区为研究个案,在简要介绍民族政治关系问题的基础上,就城市化背景下民族政治关系的内容反映进行了具体分析,以期有助于增强民族政治关系的现实协调力,为西北地区城市化进程的顺利开展营造健康良好的民族政治关系.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与此同时,我国的科技创新也从"全面跟踪"进入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行"的历史新阶段.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和科技创新的新态势,对科技创新工作和创新模式提出了新要求.科技创新重在推进"五个融通",即融通供给和需求,融通科技和经济,融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融通军口和民口,融通区域和国际.为推进融通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应围绕实体经济打造开放式创新网络,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打造创新平台,培育壮大新型研发机构,加大科研项目联合实施力度,大力推进跨区域协同创新和科技扶贫,深度融入全球创新体系,促进科技军民融合.  相似文献   

13.
西方国家的城市化是伴随工业革命而产生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西方国家坚持了法治精神,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建了系统稳定城市规划法律体系,依法推进城市化;创建科学城市规划法、促进和引导城市化;城市规划法具有程序性、公众参与性与可操作性特点;以公共政策和财政支持与城市规划法配套.这些经验值得正在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的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14.
处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迅猛发展大环境中的现代中国,应当积极推进宪法转型,对提高经济、政治与科技文化竞争力,深化人权保护,进一步作出原则规定,完善传统私法、公法,在更好地保护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和政治权利的同时,弘扬经济法、社会法等现代法,全面系统地确认和保护公民的劳动能力权,最大限度地保障"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5.
生态移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生态移民是建设高度生态文明的重大举措,是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为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通过对生态移民的概念、目标和类型的定义和分类,分析了生态移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最后提出了实施生态移民工程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6.
县域经济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内在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城镇化建设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过程.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反过来,城镇化的大力发展又可以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一般来说,县域经济与城镇化协调发展会受到地理区位、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制度与体制、认识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县域经济与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克服上述因素;并且努力做到突出区域特色,充分利用区域比较优势;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推进产业化经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确立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和城镇化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实施集中和集约经营.  相似文献   

17.
目前高校的师生关系陷入僵局,日趋冷漠与功利化,影响和谐校园的建设。因此,高校要从完善制度,提升教师职业道德,发挥学生能动性等方面入手,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劳动关系日益多元化、复杂化,劳资矛盾激增.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劳资关系失衡、劳资关系制衡机制欠缺.本文通过对劳资关系制衡机制概念的阐述,进而从我国劳资关系双方追求的目标入手,探讨分析当前我国劳资关系失衡的基本原因是公平与效率间的矛盾,强调以劳动权制约资本权的必要性,从而为我国构建劳资关系制衡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