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以云南省大沐浴民族文化生态村为例,分析了该村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提出大沐浴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是特色不突出,缺乏整体开发意识;村寨的旅游收入低,村民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最后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和建议,提出村寨旅游在开发中要注重保护,以实现生态民族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民族村寨旅游项目不断落地,开发过程中各利益主体出现的冲突与矛盾也在不断增加,而这些矛盾主要是因为各利益主体存在利己性、政府角色定位不当、社区参与不足以及相关机制不健全。今后,应该通过做好利益协调监控工作、调整政府角色定位、帮助社区深入参与旅游发展、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等方式,保障民族村寨旅游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3.
产业生态系统理论为以绿色减贫助推民族村寨产业振兴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与逻辑起点:绿色减贫既有助于促进民族村寨产业优化升级,又能推动民族村寨产业可持续发展。当下,打赢生态治理和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紧迫任务,绿色减贫正好构成了这两大攻坚战的链接点。实施绿色减贫不仅有助于促进生态环境改善,而且还能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民族村寨旅游品牌建设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村寨旅游竞争日益加剧,旅游品牌建设已经成为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民族村寨的资源特性和产品优势,为其最终发展到旅游品牌阶段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基于民族村寨品牌旅游建设的条件,要以“依托特色资源,培育名牌产品,突出品牌主题,营造品牌文化,注重质量建设。维护区域形象,加强全面管理、完善组织模式”为思路,共同建设民族村寨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指引下,四川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取得显著建设成效。旅游业的发展打破了民族村寨原有的第一产业完全主导的生产模式,同时也面临诸多限制因素。采用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实地调研四川省14个民族村寨后发现:四川民族村寨旅游振兴中仍存在资源禀赋、经济效益、收益分配与环境保护四大现实瓶颈。针对当前发展痛点,应选择加大基础资源投资、打造特色旅游项目、拓展旅游产品销路、健全收益分配机制以及加强生态文化环境保护等促进民族村寨旅游振兴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6.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与基础,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既是巩固精准脱贫成果的需要,也是促进民族地区村域经济全面发展的需要。文章探讨了以第一书记为纽带的多元协同反贫困治理机制,其核心要义是在共同目标的约束下,通过各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与沟通协商,发挥各主体在资本、信息、资源、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其中政府在转变治理机制、健全驻村制度、提供权力与资源保障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第一书记在宣传落实政策与精准输送资源、信息反馈、关联市场与社会等方面发挥着接点作用;民族村寨在外源性力量帮助下并结合自身的环境、文化、民众等内生资源发挥着主体作用。正是不同扶贫主体之间的相互协同产生信任与合作,从而达成增强更大合力的共同扶贫行动,在加快西南民族村寨精准脱贫步伐的同时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7.
民族村寨是一个由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的组织严密的社会文化有机体。为有效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民族民俗文化和文化空间,坚持原真性原则和“文化自觉”,并通过新农村建设、历史保护、产权管理等制度设计和政策措施加以保障。  相似文献   

8.
民族村落文化是民族村落旅游开发的核心资源,旅游开发也对民族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两者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实现旅游开发下的民族村落文化生态平衡。从民族村落文化生态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出发,深入阐述民族村落旅游开发中的文化生态内涵,进而提出文化生态视角下我国民族村落旅游开发的对策:系统地开发民族村落旅游、彰显民族村落地方精神、均衡民族村落旅游开发各方利益、实现民族村落文化生态主体(社区)参与旅游开发、构建民族村落文化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9.
此文以扎根理论为研究工具,以旅游博文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民族村寨传统饮酒仪节的旅游过程中旅游者体验的场域、动因、类型、强度等内容,并围绕"寻找和体验民族旅游的返璞归真"这一核心范畴,构建了现代旅游体验模式。研究发现:游客对民族旅游传统文化的现代体验动机在于"返璞归真",通过民族旅游活动中"意外惊喜"的设计,逐渐让游客进入到"忘我状态"的存在性真实,并在回归日常生活世界后,升华自我感悟和丰富人生经历;游客对民族旅游传统文化的现代体验具有自适应性,民族旅游的开发应通过强化民族村寨的"文化符号",做出特色,从而在特定场域中营造旅游体验的不可替代性。  相似文献   

10.
民族旅游实质上是以民族文化为主要载体的旅游,其原真性是民族旅游研究的核心问题.从构建民族文化旅游符号体系入手,对皇都侗寨民族文化旅游客体原真性进行分析.以调查问卷统计分析为基础,使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旅游者的动机、旅游者对皇都侗寨旅游符号的原真性评价、旅游体验真实性与实际情形的差异、真实性和满意度的相关性等方面分析民族旅游符号解读对旅游体验的影响,并以此探讨原真性对民族文化保护和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我国台湾地区太鲁阁“可乐部落”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对传统实行产业化,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民族村寨保护和发展的案例进行解读,得出以下结论:在民族村寨和民族文化保护发展过程中,需要有效对传统文化加以合理的利用。在运用过程中,改变不适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成份,保留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内涵,更好地为文化主体自身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2.
大沐浴是新平县目前重点打造的两个花腰傣文化生态村之一,当地的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仍处于较低的层次。主要针对大沐浴在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非绿色化”现象,从管理和技术两个层面提出了大沐浴民族村寨旅游绿色管理的具体措施,以期对大沐浴及云南民族村寨旅游绿色管理能带来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并于民族村寨旅游行为意向的研究日益增多。文章基于民族村寨旅游特点,以西南地区桃坪羌寨、甲居藏寨、泸沽湖作为案例调查地,以"目的地形象"为中介变量,从求真体验、旅游怀旧、外界信息刺激、目的地信任4个方面,研究其对旅游者行为的影响及影响机理。通过问卷调查与人员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然后运用SPSS20.0和AMOS20.0软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民族村寨旅游行为意向的4个前因变量均以目的地形象为中介变量,影响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意向;旅游怀旧和求真体验对行为意向的影响效应最强,其他2个变量影响程度依次减弱;目的地信任直接正向影响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意向,目的地信任感越强,越能提升旅游者的旅游意向。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以2000—2021年CNKI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为数据来源,借助Citespace(5.8.R3)对民族村寨研究的历年发文量、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和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绘制相关知识图谱,旨在厘清民族村寨研究脉络、挖掘研究热点,找出研究现状的不足,拓展未来研究方向和内容。分析发现:2000年以来,有关民族村寨研究的论文发表数量总体呈现增长态势且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虽已形成少量稳定合作的研究团体,但大部分学者之间的联系较弱;高校是民族村寨研究的主力,且多为西南地区的民族类高校,研究机构间基本呈独立研究状态,缺乏学术合作。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鼓励学者们跨机构、跨领域合作,进一步加强各研究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充分挖掘民族村寨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通过保护性开发利用推动其可持续发展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乡村旅游是驱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旅游市场需求旺盛,借助乡村旅游驱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是当前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本文首先探讨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深挖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之间的逻辑关系,为理解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提供新视角。其次,指出乡村旅游在驱动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乡村旅游商业化趋势明显、乡村旅游开发不注重生态保护、乡村旅游品牌效应不突出、旅游业从而人员队伍文化素质不高等。基于此,本文提出注重发挥区域特色,挖掘关键元素价值;保护生态环境,筑牢旅游发展根基;构建乡村旅游品牌,提升旅游效益;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升旅游服务水平等,以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实施效果,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民族地区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场域,乡村生态振兴是民族地区迈向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由之路。从理论维度看,经济增长理论、精神生产理论和生态正义理论为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振兴助力共同富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逻辑机理。通过聚焦自然资源的财富属性促进经济发展,助力民族地区乡村物质生活共同富裕;通过生态文化的精神产品生产与再生产,实现民族地区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通过环境治理的公共价值构建,促进民族地区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从实践维度看,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振兴助力共同富裕面临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文化传承、生态组织管理、生态主体协调、自然环境安全等诸多挑战。未来需要树立系统治理的思维方式,注重前瞻规划,坚持全局意识,促进多元协调,实施整体推进,以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振兴助力共同富裕提质增效,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8.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许多少数民族村寨地处贫穷落后地区。建国后,我国分阶段进行贫困治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文化。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经济文化的繁荣,加之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政策倾斜,许多民族村寨得到空前发展。进入21世纪,民族村寨基础设施建设和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特色产业得到培育,村民收入有了显著提高;一些民族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村寨管理更加规范。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忽视对民族村寨文化资源的保护。针对这些问题,国家从治理层面、政策引导角度寻找解决方案,出台有效政策激发群众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情,拓宽文化资源保护的资金投入渠道,保护民族村寨的特色建筑和独特风貌,培育传承民族文化的各类人才,确保民族村寨实现脱贫攻坚与文化保护双赢。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武陵山区典型的文化遗产型特色民族村寨彭家寨的实地调研及其发展模式的分析,提出特色民族村寨发展应以生态为本、文化为魂、产业支撑、社区参与,认为以追求村寨整体协同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家园"模式是文化遗产型特色民族村寨发展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20.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贵州部分民族村寨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既有传统意蕴又具当代意义的社会资本,这些社会资本对于当前贵州民族地区乡村社会的发展和转型有着重要作用。不过,由于部分传统社会资本的时代意识欠缺以及社会变迁的加剧,社会资本在参与乡村治理时显得有所缺失。值此新农村建设高潮迭起之际,有必要充分挖掘贵州民族村寨乡村治理中合理的传统治理资源,对其进行加工或创造性地重构;同时,积极培育并大力发展现代社会资本,力图找到一条适合民族村寨发展的道路,真正实现民族村寨乡村治理的善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