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双鸩篇》出自近代诗人姚燮的手笔,诗篇以叙事诗与抒情诗相结合的手法歌颂一对青年男女坚贞不渝的爱情和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揭露封建礼教和世俗观念的罪恶,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展现出古代叙事诗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2.
边塞诗在唐诗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所处时代不同,其创作特色各有不同。李益作为中唐边塞诗人,以低沉哀婉、悲壮感伤的诗风独树一帜,充分体现了中唐边塞诗独有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色。其边塞诗内容丰富多彩,爱国主义诗篇、反映国势衰微和战争生活的事实、反映征人久戍不归以及对边塞风物的描写等在李益边塞诗中均有体现。其边塞诗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盛唐之后边塞诗的举大旗者。  相似文献   

3.
麦文 《女性大世界》2005,(3):146-147
这晶莹剔透团如浮云、质如白玉、形如燕窝的,其实就是最普通不过的萝卜“洛阳水席与”龙门石窟、“洛阳牡丹”一起被誉为“洛阳三绝”。  相似文献   

4.
赵静 《现代妇女》2014,(1):192-192
《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著名现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一首广为传诵的诗篇。这首诗描述了在面临选择做决定时的那种两难情形。本文分析了诗的内容、韵律、取材、声音、措辞以及路和黄色树林的象征意义,并结合诗人的现实生活来探讨弗罗斯特的写作技巧和揭示生活中一个极普通的意象被赋予的诸多内涵和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5.
瑞妍 《老人天地》2014,(2):36-37
肉夹馍、凉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的元素,却像Logo一样共同印在洛阳人谢云峰的身上。在百度输入“洛阳大叔”4个字,会出现超过200万个搜索结果。  相似文献   

6.
杨菲雪 《城市》2021,(7):28-35
建设国际人文交往中心是洛阳的城市定位之一.作为世界文化名城的洛阳,拥有一大批世界级文化资源,具备国际性人文城市建设的诸多有利条件和优势,但也面临城市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较低、城市集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国际化服务环境欠缺等挑战.未来洛阳应在凸显城市人文特色、提升城市国际功能和完善交往平台载体等方面持续发力,积极融入国...  相似文献   

7.
云星 《金色年华》2008,(11):20-21
洛阳初见吴宇,是在外国语学院读大一时. 彼时,校园内种了很多法国梧桐,夏天,梧桐树生出了许多嫩嫩的叶子,阳光下透明的碧。洛阳常常坐在梧桐树下背英语单词.  相似文献   

8.
《千字文》诞生于魏晋时期,是统治阶级文化教育思想的客观反映,无论从内容还是从思想文化上,对社会发展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囊括了哲学、天文、地理、修养、历史、特产、农业等内容。本文主要基于《千字文》的儒学思想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费国忠 《老年人》2004,(5):55-55
提到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几乎家喻户晓,他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可是据记载,这位才华横溢的大诗人只活到59岁。虽然他的确切死因尚无定论,但据推测很可能是与吃了不洁变质的牛肉有关。  相似文献   

10.
文中拟以洛阳为视点在凝聚社会合力谋求文化资源转化的探讨中一并窥得特色文化品牌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11.
《洛阳搢绅旧闻记》多取传闻,并非信史,且作于张齐贤仕途失意之时,于历史叙述中隐见个人心曲.本文拟从文体视角出发,对《洛阳搢绅旧闻记》的写作风格进行剖析,并结合历史材料,揭示作者隐寓其中的自叙与自省.《洛阳搢绅旧闻记》是一个写作事件,对其发生过程的再现将有助于重审历史与文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正>习远平,习仲勋同志之子。1956年11月生于北京,少年就读于北京八一小学,"文革"开始后随母亲下放到河南西华黄泛区农场"五七干校",中学在那里度过。16岁回到北京,在北京服务机械厂当过工人,年年被厂里评为先进生产者。1977年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洛阳外语学院,毕业后曾在军  相似文献   

13.
魏晋时期,文学开始觉醒。作为独领风骚的"竹林七贤"之首,嵇康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贡献留名青史。其诗以四言居多,是《诗经》以后鲜有建树的四言诗作家之一。嵇康志向高洁,性格孤傲,厌倦官场,尚老庄,追求"诗化人生"。本文旨在通过嵇康的四言诗,发掘嵇康内心对于自由逍遥的强烈愿望,探讨诗人对心灵与物象二元融合的直觉性呈现,分析其已然超越文学层面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4.
天灾人祸,在所难免。因为接连发生了两场大火,烧死的人达好几百,于是去年底圣诞节之夜的洛阳大火一时成了人们议论的中心。有人列举东都商厦早在1997年即三、四年前已列入河南40家需整改的消防隐患单位之一,火灾前一个月河南省消防安全检查时,又查明它虽几次接到强令整改通知却硬是无故拖延等等耐人寻味的情况。是谁给东都商厦那么大的胆子,竟可以不理会强令整改的通知?有关责任人是谁和谁、谁?他们为什么不“及时采取果断措施,执行手腕哪怕再强硬一点儿”呢?  相似文献   

15.
这是本世纪三十年代突尼斯青年爱国诗人沙比在《生的意志》这首著名的诗篇中发出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最强音。诗人的一生,虽然只有二十五个春秋,但他留下的诗句,气势磅礴,激励着千千万万同胞为消除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繁荣而进行不懈的斗争。  相似文献   

16.
在历史城市保护和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叠加的历史环境是重要的研究对象。不同“时态”的历史遗迹不仅表现了当代历史环境的复杂性,也表达着城市时空演变的内在逻辑。聚焦金元洛阳城(洛阳老城)与隋唐洛阳城的空间叠加现象,剖析两座古代城池内在的空间和功能联系。探究从隋唐到金元时期,洛阳城池规模骤减的现实背景下,古人在充分尊重山水格局、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沿袭街巷空间结构、保障城市功能复合、恢复人文生活场景等维度的营城策略,总结洛阳老城隋唐时期的历史环境和选址逻辑,窥见先人借势营城的规划智慧。  相似文献   

17.
王蓉 《现代交际》2010,(8):175-175,174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城市已经认识到大力发展海外留学生教育的重大意义。洛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留学生教育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从洛阳市各高校的留学生教育现状入手,分析其在对外宣传、教育投入、管理机制、教学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为相关部门提出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一在阿拉伯世界,提起阿拔斯王朝的大诗人穆台奈比,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现在,只要是有文化的人,都能或多或少地背诵他的诗篇。尤其是他的带有哲理性的大量诗句,更是反复被阿拉伯人所引用,已经变成了人人熟习的普遍性的格言或警句。文学评论家和学者们一致公认穆台奈比是阿拉伯民族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在阿拉伯文学史上,穆台奈比占  相似文献   

19.
刘小琴 《现代交际》2013,(10):54-55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编写的一部有关魏晋名士逸闻趣事的志人小说,其中的《贤媛》篇专门记载女性的生活片段。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魏晋时期对女性的评价重仪态,重气质,重谈吐。无论是外在的出众仪表,还是内里不凡的气质,或是出色的谈吐,都反映出魏晋女性的生活境况和精神状态,蕴涵着鲜明的女性意识,也可以从她们身上探析魏晋风流,感受那一时代独有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20.
诗意重阳节     
缪士毅 《老人世界》2010,(10):36-36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今年10月16日是重阳节,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自古以来,每到这个节日,便撩拨着诗人的情愫,或感怀,或抒情,写下了不少描写重阳的诗篇,构成了诗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