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叠词是一种广泛存在的自然语言的普遍现象,是一个重要的、形态特殊的语法手段。以认知语言学视角,从象似性和范畴化两个层面出发,对汉语重叠词的形态结构、语法功能、语义和语用四个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ABB式颜色形容词的认知理据进行了探析,主要从AB的语义关系、BB重叠的认知效果和ABB式颜色词的认知理据三方面入手。研究表明,ABB式颜色词基于AB概念的邻近认知原则,在ABB三者概念互动的基础上,表达程度更深、更加生动形象的性状描绘。  相似文献   

3.
一词多义现象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历时研究,其认知机制比较复杂,但意象图式却是最根本的动因。意象图式使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成为可能,并为最终的范畴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形象”是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和姿态,“城市形象”一词最早由美国的城市学家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Imageofcity,1960)中提出,他认为城市形象作为一种“公众意象”,是公众对城市的总体评价和认知,包括理念形象、行为形象、视觉形象等。  相似文献   

5.
中国五大最难懂方言之一的陕西话,作为中国西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方言为祖国的文化独树一帜。陕西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从这些方言中我们既可以窥视到古老的华夏文化的发展轨迹,又可体会到今天溢于言表的真情实感。由于陕西地理特点是东西狭、南北长,各地方言土语大不相同,甚至同一句话,因咬音轻重语速缓急不同而内容涵义不同。一种语言的亲属称谓系统的构成和使用特点反映着该语言使用民族的社会文化特点,体现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文章分别从其语义特点及形式特点两大方面分析了陕西方言中亲属称谓词。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对凯特·肖邦的《一小时的故事》进行研究,意象图式理论能对语言文字给以直观的解释,而且认知语言学将隐喻看作是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它广泛地运用于文学作品中。通过对这一理论新的运用,进而对凯特·肖邦的文学作品进行一种新的研究视角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意象图式赋予了人类认知世界的能力,帮助人类预测和推理建立在人们日常身体经验基础上的普遍概念系统。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意象图式理论日益成为语言研究的焦点。本文尝试从理论提出、发展等方面概述意象图式理论,以便更好地把握该理论在外语教学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一词多义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本文以原型范畴化理论作为理论支撑,以"power"为例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认知阐释。通过对"power"一词的分析,发现在"power"原型的语义范畴中,包含基本义和其他边缘义项。这些义项以基本义为原型,其他边缘义项则是通过原型转化、原型分裂和次范畴化等途径产生。  相似文献   

9.
泰国东北方言属于壮傣语支(台语支)里的泰语分支。其语言体系与标准泰语很接近,同时也与老挝语有着密切联系。泰东北语有许多词语在标准泰语里并不存在,而恰恰在老挝语、布岱语(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金龙镇人的自称)以及汉语里能够找到同音同义的词,并可推测其为相关词。本文主要探讨泰国东北方言与汉语之间的关系,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论述:音义相同,指汉泰语两者的语音和语义完全或几乎相同;音义相似,指汉泰语两者的语音有些变化,而语义相同或相似;音义相关,指汉泰语两者的语音在有规则地变化下相关,而语义有所相似可推测为同源词。从语言系属分类理论来看,以泰东北方言为对象进行汉泰语关系词的分析,用充分且可靠的证据为汉泰语同源词研究增加了可比性,使散乱的词语系统简化起来。  相似文献   

10.
刘乃仲  张妍 《现代交际》2014,(1):77-77,76
隐喻是一种修辞技巧、一种人类的认知方式,也是一种依存于文化和语言的思维。当代作家余华的许多作品中都借用了隐喻思维。20世纪90年代以来,余华在《活着》等长篇小说创作中逐渐偏离先锋而转入写实的轨道,弱化以往作品中暴力与血腥的特色,开始将人物对苦难的承受融入作品,并借助大量的意象隐喻来表现自己所追寻的精神中的真实。  相似文献   

11.
据有关学者研究,在现代汉语中,并不是所有的动词都可以重叠。本文主要从语义、结构和语境三个方面阐释了制约动词重叠的条件。在语义方面,动词能否重叠受动词本身的影响;在结构方面,动词重叠受到的制约较多,多与动词本身结构和动词重叠在句子中的位置有关;在语境方面,动词重叠能表达委婉、缓和的语气,并且会产生新的语法意义,而新的语法意义的含义还是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相似文献   

12.
乡宁方言的形容词重叠式结构形式多样,语义丰富。本文归纳了乡宁方言形容词重叠式的10种结构,分别是:AA式、ABB式、AABB式、ABAB式、ABAC式、A里AB式、AXX式、AXYY式、XAXA式和AXXY式,并进行了语义分析和与语法结构分析。其中AXYY式、XAXA式和AXXY式这三种结构,口语色彩浓厚,地域特色鲜明。  相似文献   

13.
据对名词、动词的数量特征的认知分析及动量词的语义特征的考察,本文将动词后动量词与数词组合的数量短语定性为动词的补语。同时又指出该结构中动量词与名词之间存在着特定的组合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对"V+数词(一)+动量词+N"结构中,数量补语与名词宾语之间的位置变换关系进行了认知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空间形容词"高"具有[+一维][+方向][+上向][±位置]的区别性语义特征。本文借助认知语言学背景下的隐喻理论和意象图式理论,对"高"隐喻的目标域进行描写和分类,分析空间形容词"高"的语义拓展路径,最后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一、城市形象的概念、层次与构成要素"形象"是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和姿态,"城市形象"一词最早由美国的城市学家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Image ofcity,1960)中提出,他认为城市形象作为一种"公众意象",是公众对城市的总体评价和认知,包括理念形象、行为形象、视觉形象等。"城市形象"正是把城市精神、城市文化以及政府行为、市民素质等纳入一个整体印象体系,从而形成的综合性定义,即:"城市形象是指公众对一个城市的内在综合实力、外显表象活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反映了城市总体的特征和风格。"  相似文献   

16.
多义词一直困扰着语义研究、词典编纂、自动化翻译、自然语言处理等多个方面的专家学者,认知语言学从体验论出发,提出语言所体现的现实结构是人类心智作用的产物,因此对词汇意义的探讨也不能脱离人与世界的互动经验。本文拟在具体用例的基础上,结合语义网络模型,浅谈汉语中多义动词"打"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汉语中,"XX门"族词被人们快速地复制、传播和使用,并广泛应用于各类新闻媒体报道的标题之中。以"XX门"族词为研究对象,从语义内涵、语义使用范围和语义特征三个方面阐述了"XX门"族词的演变,并在此基础上对"XX门"族词进行了语言认同分析,进而得出了笔者对其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8.
语义学是语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到20世纪60年代,语义学才得到重视。语义学分析方法作为一种横断的科学方法在过去几十年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凸显出来。语义是语言的内容及意义,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在人类大脑中具体的反映和抽象的概括。在王德春先生所著《语言学概论》一书中,他将语言的意义总得划分为三大类: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修辞意义。在语义分析过程中,语义各类型都有其功能。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Sinclair研究词汇的四个维度入手,利用英国国家语料库(BNC),通过对索引行的提取,探讨短语end in的搭配、语义偏好和语义韵情况。研究发现,整体看来,动词短语end in主要有两种搭配结构,在其中的"end in+名词"搭配中,由于所跟的名词大都是具有消极语义色彩的词,因而其语境呈现明显的消极语义色彩,语义韵的揭示将词汇描述及语言学习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景观照明设计中用户感性意象难以量化的问题,以其中的色光作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语义差分法与熵权理论的评价实验方法,分析了用户感性意象语义化、计算机辅助典型照明设计模型建立及评价结果量化分析的过程.以园林景观照明设计为实验,构建了"亭、廊、桥"三类典型计算机辅助照明设计模型,基于VR虚拟现实技术用12个用户感性意象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