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乡愁可以激发游客旅游意愿、增强乡村旅游市场潜力,探索老年乡村游客的乡愁影响机制,有助于丰富乡愁研究,精准开发老年乡村旅游市场。文章以四川彭州宝山村为案例地,通过对23位老年游客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采用扎根理论技术提炼老年游客乡愁的影响因素并剖析其内在机理。研究表明,老年游客乡愁主要受记忆建构、游客状态、乡村变化和特殊场景的影响;其中,游客状态、记忆建构会通过影响乡愁主体影响乡愁;特殊场景和乡村变化会通过影响生活环境和乡愁客体影响乡愁。最后,从保护乡村景观原真性、设计乡村生活场景、重视游客特征等方面,对乡村旅游目的地满足老年游客市场需求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作为对IT技术的综合集成运用,元宇宙将促进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联接与融合,提升人类实践活动的交互性和沉浸感。乡愁旅游是乡村旅游的新形式,元宇宙在打破时空限制、进行技术赋能方面的优势为乡愁旅游空间的重构和业态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探索利用元宇宙的AR、VR、MR等技术通过以虚补实、无中生有、实幻交织的方式可以打造出多层次和全时空的乡愁旅游空间,元宇宙也有助于推进乡愁旅游融合化、游戏化和社交化的业态创新,形成更具交互性和沉浸感的乡愁旅游产品。元宇宙与乡愁旅游业的结合,不仅可以推动旅游业本身的转型升级,也将助力乡村人才回流,非遗传承发展,集体经济模式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因此,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开发出更能满足人们乡愁情感的文旅产品,以文旅产业兴旺助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3.
为了推动乡村旅游的品牌化发展,从乡愁诉求的视角探讨在乡村旅游品牌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忽视旅游者核心情感诉求、建设模式同质化严重、文化内涵缺失。以安徽歙县许村为例,分析乡愁情感在乡村旅游品牌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从人口特征、客源地、心理需求等方面对许村旅游市场进行细分,对许村可识别的乡愁资源从乡村空间、物质载体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进行剖析,并结合乡愁诉求对许村旅游品牌进行定位。然后提出塑造乡愁记忆场所、设计乡愁文化旅游产品、进行品牌体验式营销、建立品牌文化营销意识等方面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同质化问题解构与评价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质化问题是制约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良性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文献梳理理清乡村旅游同质化问题的症结,将乡村旅游中的"乡村"解构为空间性、意象性与产品性三重特性,并从这三重特性中蕴含的同质化表现解构乡村旅游同质化的内涵,即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是逐步走向空间资本化、产品符号化和意象均质化的过程;揭示并阐明了乡村旅游同质化的本质是在消费主义背景下向城市的不断趋近和统一的过程,其中,空间的资本化归因于旅游场所的景区化和空间意义的流动化,产品的符号化产生于规划设计的符号化和旅游活动的展演化,意象的均质化来源于旅游宣传的均质化和游客预期的刻板化.依据对乡村旅游同质化内涵的解构和解读,构建了乡村旅游同质化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用于评估、判定和比较某些地区乡村旅游案例的同质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乡村振兴背景下西安双语博物馆的推广与实践项目,基于乡村教育振兴研究背景,分析了双语博物馆推广与实践面临的问题,如博物馆宣传形式单一和乡村小学对博物馆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等,提出了开展多种类型活动宣传双语博物馆以及多元化改进双语博物馆平台的应对策略,期望能够提高乡村小学生对外语学习的重视程度,促进博物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民族村寨旅游者游记的质性分析,阐释传统的乡村作为旅游世界中典型乡愁旅游场的逻辑,借此理解人们为何乡愁旅游,并解析该乡愁旅游场要素构成。研究发现:乡愁旅游场由乡愁自我心理场和乡愁旅游环境场构成,而乡愁旅游环境场主要包括环境场气氛和乡愁触发物;环境场气氛属于环境场中“物”的符号意义指向,以肇兴侗寨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气氛主要表现为“淳朴”“生态”“宁静”“祥和”“神圣”“吉祥”“团结”“和睦”“友爱”“有归属感”以及“历史悠久”等特性;乡愁触发物则包括乡村性的景观和物件、具有历史感的生活场景与事件、唤起记忆的其他感官输入、传统的仪式以及本真性的社会互动等。  相似文献   

7.
乡村秩序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加速推进,乡村旅游主导型村庄数量愈发增多,中坚农民和旅游外来从业者现象愈发显著,进而深刻影响乡村秩序的变迁。本文将X村作为乡村旅游主导型村庄的典型,从该村社会权力秩序、经济分利秩序、人际互动秩序、社会认同秩序等四个维度系统性地分析乡村旅游发展的兴起和阻滞两个阶段对X村乡村秩序的影响。经研究发现,在乡村旅游兴起和阻滞的发展阶段下,X村乡村秩序四个构成要素均发生形色不一的变迁,致使X村乡村秩序总特征经历熟人道义、利益共享——利益竞争、社会冲突两个阶段的特征转变。由X村乡村旅游与乡村秩序变迁历程可知,如果缺乏合理认知与干预策略,乡村旅游对于乡村秩序的影响则是负效应大于正效应的。为此,须借助合理的外力干预措施整合乡村公共空间,以尊重乡村社会内生力量的主体性地位,规制旅游外来从业者阶层的权责界限,从而在乡村旅游发展下型塑成以情感协作、共生发展为特征乡村秩序。  相似文献   

8.
“舞台真实”下乡村旅游产品设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乡村旅游中,游客以追求原生文化和淳朴的民风为目标,而旅游的产业化使得产品的商业化日益凸显,这样就产生了产品真实与游客需求之间的矛盾。运用人类学的观点,从“舞台真实”视角出发,对乡村旅游中游客、产品设计者进行分析,可以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
城郊乡村旅游开发与乡村旅游社区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城郊乡村旅游及其社区发展,从城市社会地理学视角对乡村旅游社区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在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理念,充分体现社会公正,提高城市社区居民生活质量,重塑城乡一体化的乡村旅游景区与社区的区域功能,并构建相应的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0.
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之一,乡村建设已成为政府和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立足城乡关系演进视角,梳理乡村建设的变迁历程和难点堵点,提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视角下乡村建设的实施路径以及几点启示。城乡关系在实践中经历了城市从摄取到给予、乡村从贡献到振兴的演进轨迹,乡村建设也随着城乡关系的演进经历了从农民自我供给到政府大力支持的发展阶段。但是,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要求下,乡村建设在城乡建设规划、公共资源配置、城乡功能衔接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仍然面临一些现实困境。推进乡村建设,要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方向,围绕规划编制、产业融合、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在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基于相对特殊的区位,特大城市郊区乡村通过城乡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来兑现价值,带来乡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乡村社区的功能日趋多元化。据此,尝试提出以城乡资源再造促进乡村振兴的新思路。通过系统分析乡村振兴中城乡资源再造的背景、内涵、特点与意义,并结合W市蔡甸区花博汇的案例,呈现城乡融合发展中城乡资源再造机制与成效及其对乡村振兴的作用,进一步提出将"乡愁"产业、时代"乡贤"、乡村文化、乡村生态、基层组织等进行再造,构建乡村振兴长效动力机制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12.
绅士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城乡社会空间发展现象,其相关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并于20世纪末进入国内,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内绅士化研究经历了理论构建期、实证分析期、转变发展期与乡村振兴期四个主要阶段,其研究广泛涉及建筑学、城乡规划学、人文地理学、民族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以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背景,对国内不同学科针对绅士化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梳理,探讨国内绅士化研究的历程,从理论本体性研究、城市更新与旧城改造、乡村振兴中的乡村绅士化研究、居住空间分异与利益相关者以及地方情感与社会文化等方面总结研究的内容与特征。未来将呈现出逐步正视绅士化研究价值,重视研究的实践目的,关注政府干预与政策引导,突出使用者的主体地位等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3.
在"后改革时代"国内游将以城乡经济一体化为背景,呈现出大众化、常态化、群体化、健身化、休闲化、生态化等六大趋势.乡村旅游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栽体与助动器,它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城乡文化观念一体化、城乡生活方式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市场体系一体化等.为此,通过强化乡村旅游的理念、统一乡村旅游的规划与开发、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保持乡村旅游的原生态、延长乡村旅游的产业链、加强乡村旅游资金的投入等措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业呈现出了持续发展的势头,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之一。依据乡村旅游产品的三个分类原则,将乡村旅游产品分为9大类。采用随机抽样法,对陕西省西安市、延安市、汉中市等10个区域的广大游客在乡村旅游产品方面的旅游行为与欲望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探寻游客在现实的、重复性的和潜在的旅游行为与欲望方面的现状与特点。从广大游客旅游行为与欲望的综合需求特点看,凡是能够吸引游客“重复性”旅游行为的乡村旅游产品一定是游客参与性和趣味性都很强的产品。因此,我国乡村旅游产品今后创新发展的种类选择应主要集中在乡村自然风景类、乡村休闲运动类、乡村休闲山庄类、农业观光园类和乡村特色餐饮住宿类等这5类产品上。最后提出了对乡村旅游产品种类进行融合创新发展的思路,以及创新构建乡村大型健身步道、乡村公园、大型乡村游乐园等新型乡村旅游产品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的乡愁是乡愁主体的思乡情感,是现代化进程中涌现的文化形态,是家国情怀与政党使命在国家建设乡村过程中的交融,反映出乡愁主体的公共精神和执政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家乡是乡愁的载体,重返家乡是纾解乡愁的有效方式。重返家乡是乡愁主体以家乡为指向,在精神、身体和实践层面实现价值回归的过程。重返家乡在主体维度包含个体价值和集体价值的统一,在场域维度包含时间、空间和实践的衔接,由此,重返家乡具有衔接传统与现代、勾连过去与未来、融合城市与乡村、他乡返回故乡、流失转向回归、离乡转向返乡等表现形式。新时代的乡愁助推乡村振兴,需要发挥党组织的统合引领作用,激活乡愁的情感动力,促进乡愁主体返回家乡,规范乡愁的实践行动,整合乡愁资源,防止精英俘获和价值断裂,重构家乡的价值体系,在乡村振兴中记得住乡愁。  相似文献   

16.
乡村旅游的本质实是乡土–人性结构的回归与重建。乡村旅游根性诉求的历史基础为人的亲土习性与心理结构、人对乡土的心理认同与回归诉求、乡村审美的历史传统与中国人的田园精神;其社会背景则包括现代生产与人性异化、全球化文化冲突与民族社会身份认同危机、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农村建设与时空危机紧张。但是,多媒体“伪乡村”的旅游形象建构导致了乡村从生产性到消费性的转换、乡村旅游根性诉求的异化与“伪乡村旅游”意识形态的形成。然而人们对乡村根性价值仍表现出极为珍视的信念,乡村旅游需要在传统回归中逐步实现乡村与人性的文化救赎。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时空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要]“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城市与乡村作为社会的“发展极”与“稳定极”,共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推进面临着与以往不同的时空背景,溯源我国城镇化与乡村建设的历史变迁,是预测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时间节点的依据;分析我国城镇化与乡村建设战略的实践进路,有助于优化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时间维度上应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确定协同发展的时间节点;空间维度上可将特色小镇建设作为载体,把以城市群为主体、大城市为中心、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支点的城镇化空间形态,与乡村连接,优化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8.
我国乡村旅游近年来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吃餐饭,打圈牌”等诸多问题。而美国乡村旅游以城市化与工业化“双轮驱动”,并以乡村俱乐部、乡村文化旅游、农业旅游和门户社区旅游为主导的多元业态体系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典型经验上,美国注重乡村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展现来引导游客参与体验;强化政府和高等院校对乡村旅游产业的重要推动作用;重视法治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保障作用并将可持续发展视为乡村旅游开发政策的核心原则。在我国乡村旅游消费需求个性化、产业升级扩容与提质增效的新时代背景下,美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其中在建设以农村人和乡村文化为中心的特色景区,反思主流文化中的农民与乡村形象并积极改善,营造规范、健康、可持续的乡村旅游市场环境,塑造有限主导、顺市而为的服务型政府角色等几个方面的经验借鉴对于提升我国乡村旅游产业的整体水平、竞争能力、全球影响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实现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强调乡村治理的"治理有效"。传统乡村治理具有简约治理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政权对乡村控制不断加强,但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和农业税减免,乡村治理显现悬浮化特征。改革开放后城镇化进程加速,导致农村空间快速变迁,呈现出空间重组和空间改造的两种不同程度空间变迁方式,形成空间形态差异化的乡村治理。基于空间社会学理论,建构"空间形态—权力结构—联结关系"分析框架,空间重组的治理主体权威重新型塑,治理联结关系通过公共空间再造得以深化;空间改造的治理主体权力不断规范,网络空间的运用加强了治理联结关系。农村空间变迁促使因地制宜建立微治理机制,强化网格化管理,吸纳村庄精英参与治理,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乡村旅游的发展已有20多年时间,但发展层次大多处于低水平的“农家乐”阶段,加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建设将是破解之道.乡村旅游是城乡文化接触和传播的重要途径,城市文化以其鲜明的现代化、市场化等特征,强势地冲击着乡村文化.城乡文化涵化的结果,一方面是乡村文化的振兴;另一方面是乡村文化的同化、商品化.从涵化理论出发,加强中国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建设,应确立乡村文化的地位,建立“农民主体、政府扶持”的文化创新体制,在旅游者和旅游利益相关者中倡导负责任旅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