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戊戌变法前夕,光绪皇帝曾迫不及待地指名要读两部书,其一是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另一本则是康有为的《日本变政考》。关于《日本国志》,翁同龢在戊戌正月廿三日记道:“上向臣索黄遵宪口本国志,臣对未洽,颇致诘难。”次日又记道:“是日以日本志两部进呈。”光绪看到康有为的《日本变政考》则要迟些,翁同龢在戊戌三  相似文献   

2.
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前著的《新学伪经考》一书,一向都被认为初刊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这说法的依据,看来是来自《康南海自编年谱》。年谱《光绪十七年条》记:“七月,《新学伪经考》刻成,陈千秋、梁启超助焉。”(见《戊戌变法·四》翦伯赞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因为是康有为自己所记,真实性似无可怀疑。不仅如此,在汤志钧编著的《戊戌变法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一书中,付有《新学伪经考》影印书样,书页原文“光绪十七年秋七月,广州康氏万木草堂刊《新学伪经考》”,这就更加确凿了。  相似文献   

3.
廖康羊城之会与康有为经学思想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有为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思想家,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领袖。他在1891年和1897年先后刊行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为变法维新运动提供了理论武器,在戊戌变法时期曾产生过重大影响。这两部书的问世被梁启超誉为晚清思想界的“火山大喷火”和“大地震”(《清代学术概论》),可见其社会影响是多么巨大。但究其源,这两部书的问世,同1890年春康有为与廖平在广州的会见不无关系。大量材料证明,正是通过这次羊城之会,康有为接受了廖平经学第二变的思想,并据廖平经学第二变的代表作《辟刘篇》著成《新学伪经考》,  相似文献   

4.
《论语》记载着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着孔子若干学生的言语行事。据日本学者山下寅次考定,谓《论语》编纂年代为纪元前479年(孔子卒年)至400年(子思卒年)之问(《史记编述年代考》附《论语编纂年代考》),这与杨伯峻先生“《论语》的著笔当开始于春秋末期,而编辑成书则在战国初期”的论断不谋而合(《论语译注》)。这就是说《论语》的成书距今2300年。在2300年之前,我国就出现了儒学的开创之作。“这部书所写的人物,是以孔子为中心,在我国文学史上,以写一个人物为  相似文献   

5.
罗子期先生以《北元官印小考》见示,愚举《艺风堂文集》卷三《元昭宗年号宣光考》一文授之,罗考未知也。缪说至精且审,宣光元年十一月中书礼部造“大尉之印”,已征引,并旁及刘喜海《海东金石存考》宣光八年李穑撰《普济尊者浮屠碑》、  相似文献   

6.
<正> “面首”这个词,过去《辞源》一类词书没有把它的词义源流查考清楚,去年徐铸成先生写了一篇《面首考》,根据他为《汉语大词典》收集的资料,提出“面首”有壮丁、壮汉等五六个义项,认为这是“大大冲破了旧辞书和日本的《大汉和辞典》的只列山阴公主的‘面首’一义”。  相似文献   

7.
<正> 汉代以滑稽称世的东方朔,他的故里在当今何处?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中国历代散文选》等读本,在晋夏侯湛的《东方朔画赞》的注释中说,东方朔的故里平原厌次是“当今山东惠民县”,笔者认为此系误考,平原厌次当在今山东陵县神头,颜真卿撰《东方画赞碑阴记》就是佐证。宋欧阳修《集古录》云:“右《画赞碑阴》,唐颜真卿撰并书。湛赞,开元八年,德州刺史韩思复刻于庙。天宝十三年,真卿始别书之。”西晋时,夏侯庄为乐陵郡太守,其子、散骑常侍夏侯湛来此探亲,游历东方朔祠庙,“覩先生之县邑”,“见先生之遗像”,“观先生之祠宇”,“慨然有怀”,于是就写了一篇赞文。这篇赞文曾被昭明太子收入《文  相似文献   

8.
《古今诗话》成书年代考李裕民关于《古今诗话》的编写年代,郭绍虞在《宋诗话考》中推定“当在北宋之季”,最近有人据郭绍虞所辑《古今诗话》第351页之末引杨诚斋的诗句,对郭说提出异议,怀疑是南宋晚期的作品。郭绍虞费了多年心血,作《宋诗话辑佚》一书,为我们研...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佛教徒何明栋1931年“9·18”事变后,日寇大举入侵我东北三省。在这民族存亡紧急关头,全国广大佛教徒与全国人民一道奋起抗日,中国佛教会常务主席圆瑛法师立即发表《为日本侵略致彼国佛教界书》,指出日本侵略者“竟以侵略之政策,占据中国领土...  相似文献   

10.
方志,是地方志之简称,即地方之史。其名称始见于《周礼》所记:“外史掌四方之志”,“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小史掌邦国之志”。最古的史书称为坟、丘、典、书。周而后有《孟子》载的“晋乘,楚梼杌,鲁春秋”;《墨子》载的“周之春秋,宋之春秋,燕之春秋”;《庄子》载的“百二十国宝书”。后世又有典、录、略、考、说、记、纪、书、图经、图志等,志包括在史书之中。我国方志之撰著,由来已久。三代时舆地学已很发达。战国时撰著的《山海经》,对山川、形势、物怪、古迹,物产之大概,记载都较详备。  相似文献   

11.
日本学者小野和子教授之《明季党社考》评介张正明日本著名中国史研究学者小野和子教授新著《明季党社考》(日文版,同朋舍1996年版)的出版,引起了中国历史学界的重视。小野和子女士原为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1995年退休后被日本京都橘女子大学聘为...  相似文献   

12.
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中华书局1981年6月第1版)汇录年号800余个,注明出处,并有考辨。然是书间有阙考之处,今为补之。一、王斌《中国历代年号考》第186页:“天绣,按,王斌汉中农民起义领袖。此号见《辞海·历史分册)所据未详。”王斌建号天绣,见《明英宗实录》277天顺元年4月戊午条:“府军前卫军余王斌……为妖言诱流民作乱,制斧钺及五方日月旗号,所居为钱龙川八宝台,建国曰极乐,改年号曰天绣……正月元旦衣黄朝众号令之,斩男子一人祭旗,即率以攻掠傍近诸县,得众数千人。令其先锋刘英持书入汉中府约  相似文献   

13.
释“露布”     
“露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呢?梁任昉《文章缘起》说:“露布,汉贾弘为马超伐曹操作。”但是,根据《汉书》、《后汉书》及唐李贤《后汉书》注,这种公文形式,至迟在西汉时就有了。不过,那时称为“露章”(《汉书·何武传》)。后来,也称为“露版”。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说:“露布者,谓不封检,露而宣布,欲四方速知,亦谓之露版者。”(《说郛》卷4)所以,清代学者赵翼说:“露布之名,汉已有之,但非专用于军旅耳。”(《陔余丛考》卷21)关于露布这种文体的用途大致有三:  相似文献   

14.
<正> 魏源的经学思想是清代经今文学派的理论重镇,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有很大影响,本文拟初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一魏源的经学著作十分宏富,主要有《诗古微》、《书古微》、《董子春秋发微》、《公羊春秋论上下》、《孝经集传》、《礼记别录考》、《易象微》、《大戴礼记微》、《论语类编》、《孟子类编》、《禹贡说》、《两汉经师今古文家法考》等等。魏源于嘉庆十三年(1808)入泮,十五岁“始究心阳明之学”。进京后,从胡承珙  相似文献   

15.
芳贺矢一是近代日本“国文学”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其代表作之一《国民性十论》,是在日本近代以来漫长丰富的国民性讨论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本书,于明治四十年由当时的日本出版业重镇——东京富山房出版发行,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国民性十论》立足于国民教育立场,面向普通日本人讲述本国国民性之来龙去脉,是从文化史的观点出发,以丰富的文献为根据而展开的综合国民性论.具有明显的从积极的肯定的方面对日本国民性加以“塑造性”叙述的倾向,就内容涉及面之广和文献引用数量之多而言,堪称前所未有的国民性论和一次关于日本人自我塑造的成功尝试.《国民性十论》是周作人关于日本文学史、文化史、民俗史乃至国民性的重要入门书之一,他对日本文学研究、论述和翻译多有该书留下的指南痕迹.鲁迅对《国民性十论》的参考,主要体现在由芳贺矢一对日本国民性的阐释而关注中国国民性,尤其对中国历史上“吃人”事实的注意,促成了《狂人日记》“吃人”主题意象的生成.研究此书与周氏兄弟的关系,不仅有助于解读周氏兄弟的知识结构及《狂人日记》的生成机制,亦有助于将近现代文学的研究视野从狭隘的“一国史观”拓展到整个近代跨国界的处在不断流动、转换、生成状态的广阔的“知层”.  相似文献   

16.
芈一之编著的《青海民族史入门》一书,青海人民出版社于1987年8月出版后,本刊1988年第二期曾载文评介。日本京都府立大学教授若松宽在日本史学研究会主办的《史林》杂志第71卷第5号(1988年9月1日发行)著文向日本国的中国民族史研究者和爱好者作了介绍。该文对《青海民族史入门》一书作了客观评价,认为:“本书是一本水平较高的研究入门书”,但对编著者未能较详介绍国外有关青海民族史研究的状况提出了意见,值得参考。现将内蒙古自治区社科院情报所乌力吉同志的译文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一部研究广州史的集大成之作———评《广州简史》宋德华广东人民出版社“岭南文库”最近出版了杨万秀和钟卓安两位研究员主编的《广州简史》,读后颇感欣快。作为第一部广州通史,这部书在系统性和全面性上下了很大功夫。纵向而言,上起“五羊的传说与远古社会”,根据考...  相似文献   

18.
在两千五百年前,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升起了两颗灿烂的明星:一个是儒家的“圣人”孔子,一个是兵家的“圣人”孙子。他们的思想光辉都不但照耀着中国本土,而且也照耀着世界的其他地方,尤其是东方。孙子的光辉甚至还越过阿拉伯大沙漠,照到中东,并越过大洋,照到西欧和北美。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除孔子之外,们我很难找到有第二个人能像孙子那样具有如此广泛的影响;在世界军事思想史上,我们也很难找到有哪一部古典军事著作能像《孙子》那样受到如此普遍的重视。那么,它是怎样向国外传播并发挥其影响的呢? 要谈在国外的情况,首先得说日本,因为《孙子》传入日本最早,流传最广,影响也最大。 《孙子》传入日本,据山中鹿之助《日本兵术史考》(《兵法月报》正兵奇兵第一  相似文献   

19.
老子其人的生卒史迹,《老子》其书的作者年代,自有史家详考。这里仅就《老子》这部哲理诗中所提出的“道”,这个哲学范畴的若干含义,略陈管见。因为,对于《老子》的“道”的不同理解,实在已经关系着对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的基本评价。  相似文献   

20.
《卷二·宋本纪中》(元嘉 )二十九年九月丁亥 ,以平西将军吐谷浑拾寅为安西将军、秦河二州刺史 ,封河南王。 (中华书局 1975年 6月版点校本 ,第 5 4页 )按 :“秦河二州” ,《宋书·文帝纪》同。《通鉴》卷一二六作“西秦河二州”。考《宋书·鲜卑吐谷浑传》云 :“二十九年 ,以拾寅为使持节、督西秦河沙三州诸军事、安西将军、领护羌校尉、西秦河二州刺史、河南王。”亦作“西秦河二州”。本卷下文及《宋书·孝武帝纪》又有元嘉三十年六月辛酉 ,“安西将军、西秦河二州刺史吐谷浑拾寅号镇西大将军”之记载。又考之《宋书·鲜卑吐谷浑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