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家庭养老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旭升  吴中宇 《社会》2003,(3):20-23
中国养老问题的真正重点和难点不在城市而在农村。随着农村老龄人口绝对数的不断扩大,抚养比的逐年增高,空巢家庭的 不断增多,急需培育社会养老机制。老龄化和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就业是影响家庭养老的两个很显著的因素。当前,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农村“空巢  相似文献   

2.
徐平 《社会工作》2010,(21):63-63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农民增收方式的转变,农村大部分劳动力从土地经营中解放出来逐渐流人城市从来第二、三产业,一大批孩子被留守在农村,形成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农村学生留守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角度看,流动农民子女在城市教育中所接受的不平等的低质量的教育是其留守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笔者教学经验,农村留守学生心理问题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问题上遇到了重重困难。而小城镇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 ,是农村富余劳动的“蓄水池”和“节流闸” ,可以很好地满足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需要。必须合理布局 ,科学规划 ,加快小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4.
城郊农村党组织建设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城郊农村党组织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急待我们研究解决。本文谨就此谈些粗浅的认识。 城郊农村党组织建设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城郊农村的经济建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此而来,城郊农村党员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使城郊农村党建工作具有许多新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 (一)城郊农村党组织工作的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城郊农村,由于产业结构已从过去为城市服务的单一种养业转变为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逐步形成二、三产业为主的格局,绝大多数党员都成为各部门和各企业的骨干,因而,许多党员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他们突破了过去满足于温饱和实行单一经营的小农意识,逐步树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和城市的发展,实行多种经营、勇于开拓创新的观念。这就要求城郊农村党组织在指导思想上,要打破过去就党建抓党建的狭隘视野,确立起围绕经济建设、围绕农村城市化加强党的建设的“大党建”观念,使城郊农村基层党的建设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5.
曾几何时,大批城市青年响应号召,上山下乡,但谁也没有料到,进入八十年代后,会有大批农村劳动力涌进城市,速度之快,流量之大,使人始料不及。这一明显的历史反差,对社会,对城市的作用,确实令人喜忧参半。现在,摆在读者面前的有这样两个数据: 数据一:杭州市来自农村的劳动力共有22.98万人,约占整个市区人口的20%。其中已迁户口定居的4.43万人;不迁户粮但经有关部门批准使用的农民合同工、计划外农民工、商贩、农民建筑工、搬运装卸工有14.5万人;还有不经任何单位审批进城的4万多人。  相似文献   

6.
周志伟 《探求》2005,(Z1):104
目前,随着广州"南拓"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广州市番禺区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全区已进入农村向城市转变、农民向市民转变、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的过渡期.越来越多的农民因土地被征用等原因迫切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因此,解决失地农民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失地农民就业安置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是件相当艰巨性的工作,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下面几项工作做起:  相似文献   

7.
正按照联合国的统计,2010年,全世界约有2.13亿人在出生国以外的国家工作和生活,这占到了世界总人口的3%以上。其中大约有9000多万是技术移民,而且主要流向了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发达国家。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资本、劳动力和技术是产出增长的三大源泉。劳动力尤其人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将给城市经济发展带来"人口红利"。美国学者夏皮  相似文献   

8.
1981年以来,我国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许多地区出生率回升,计划外二胎增多。据浙江省金华地区调查,该区九县二市,六十多万人口,1981年全区人口出生率由1980年的14.39‰回升到16.7‰;四项节育手术数由15.9万例下降到9.9万多例,减少63%,其中绝育手术全年仅有5773例,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80年的8.17‰回升到10.3‰。金华地区出现的这些问题在我国农村是有一定代表性的。造成这一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尤其是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后,农民家庭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产生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农民都想通过增加劳动力来增加经济收入。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农民想多  相似文献   

9.
一、与农业割裂的乡镇企业目前我国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缺陷是:加工工业畸长,与城市企业在产品结构、技术档次上具有高度的同构性,第一、三产业均不发达。加上农村地区市场经济不发达、信层、不灵,加剧了这种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这种产业结构的突出表现,是地处农村的乡镇企业陷于与农业割裂的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逐渐形成了两个主体:一是超小型的农户经济(2亿户,每户平均经营044公顷土地),二是乡镇企业。农业主要由家庭经营。而地处农村的乡镇企业主要从事非农产业,特别是工业。除了在某种出庭1\叶以“反哺农业”外…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多元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文捷 《阅江学刊》2012,4(5):87-92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基本上是以流向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为主的单一模式。近年来,受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进程加快和内地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区域间的比较优势逐渐弱化,农村劳动力远距离就业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大,当地政府必须通过调整农业经济结构、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开辟国外劳务市场等途径探索多元转移就业路径,实现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11.
话题背景:“被征地农民”(有的称为”失地农民”)出现于1900年代初期据统计,目前被征地农民已经达到4000多万人,相当于一个省份的总人口。而且每年以100万的数量增加他们转成城市居民后,失去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同时又面临“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窘境,抵御养老、疾病等社会风险的能力十分薄弱。当前,被征地农民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有:一是40岁以上劳动力就业难,尤其那些文化素质偏低的妇女农民就业难度很大。二是经营二、三产业的原始积累十分缺乏,尤其是资本等要素的原始积累。三是生活成本提高,被征地农民进城后生活难以为继,虽然征地后农民得到补偿,但也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同时由于缺乏创业能力,也只有坐吃山空,进城后生活变得很艰难。四是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严重影响到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100个失地农户中就有7个60岁以上的老人,不管眼前还是将  相似文献   

12.
一、背景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加速发展,农民工的规模更加壮大。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4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1823万人,随同父母进入城市的6至14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达到700万人。据四川省农调队的一次专题调查结果,每外出1万个农民工,将会产生4000个处于6~16岁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留守子女,并有1000个同类子女随其父母进城接受义务教育。  相似文献   

13.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应采取多渠道分流、多种形式转移战略,依靠第一、二、三产业的全面发展,全方位开拓就业门路.主渠道是加速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长效益为中心,大力调整农产品结构,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引导乡镇企业推进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实现健康发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城镇化战略,大力发展交通、通讯、商饮服务、旅游等第三产业,使之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和转移方向.  相似文献   

14.
杭州是一个人口密集型城市,1984年末市区人口为122万余人,现有从业人员(不包括郊区农民)66万余人,占市区人口的54%。1984年杭州市经济建设,在整党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全市工业总产俏突破百亿大关,市区也达到669,579万元,工业规模已进入全国十大城市的行列;多年来待业与就业的矛盾,已基本得到解决,劳动力的流向也发生了新  相似文献   

15.
创建于80年代初的高教自学考试制度,至今已有15年的发展历史,为我国培养了150多万大中专毕业生。但目前自学考试的重心基本在城市,农村考生很少。而事实表明,劳动力素质的低下已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农村教育已成为各级各类教育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正>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市郊区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纷纷脱离土地转向农业中的其它部门和非农业部门,这已成为京郊经济发展中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面对这一浪潮似的劳动力大规模流动,如何因势利导,实现其合理的配置与流动,以适应首都城市功能和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当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一、劳动力结构变动趋向传统农村经济是单一的农业经济,劳动力结构的基本特征是:种植业劳动在农村总劳动  相似文献   

17.
浙江农村劳动力的基本特点是“一多二巧”。所谓“多”,就是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有大量的剩余;所谓“巧”,就是有不少掌握各种技艺的能工巧匠。这是我省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优势。充分发挥这个优势,对于合理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果,建设富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里,我们着重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农村劳动力优势的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农业人口大批向城市转移,是一切发达国家都曾经历的过程。从1949年到1983年,我国农村人口由48,402万人增加到78,369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4%;适龄劳动力由23,700万人增加到44,747万人,平均每年增长1.9%;在业劳动力由16,549万人增加到34,258万人,平均每年增长2.1%。农村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快于人口的增长。在农村劳动力不断增长的同时,由于工业、交通、水利和住房建设占地,耕地在不断减少。按播种面积计算,1952年农村每个劳动力平均有11.6亩,1983年则减为6.3亩,  相似文献   

19.
孟加拉国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国家之一,在不到1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大约9,600万人口。人口继续以每年2.32%的速度增长,预计到本世纪末,总人口将达到1亿3,200万至1亿4,200万。目前总劳动力为3,275万人,约占总人口的34.1%,其中2,521万以农业和与农业有关的生产活动为生活来源。据1981年人口普查,孟加拉国经济活动人口估计为2,360多万,它包括雇主、雇员、自营职业者和不取报酬的家庭帮手,其中1,445万从事农业,大约100万从事工业。其余815万人中,大约260万从事商业,552万从事其他职业。据估计,城市失业率达30%以上,农村地区失业更加严重,达40%左右。  相似文献   

20.
梳理16个城市历次城市总体规划对其未来人口规模的预测,发现近80%的样本低估了未来人口规模。因此通过构架劳动力转移模型,并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2000-2017年间中国31个省市城镇化的经济动因,发现:第二、三产业比重越高、市场化程度越高、城乡收入差越大、房地产占GDP比重越高、人口增长速度越高的地区,城镇化率也越高,而资本形成占GDP比重越高的地区城镇化率越低,GDP增速对城镇化率没有显著影响。基于驱动城镇化的计量结果,认为有三方面原因导致预测人口规模失败:一是政府忽略了人口转移的经济规律,二是由于制度原因政府偏好小城镇并刻意压低人口规模,三是苏联模式后遗症的影响。因此,在未来城市发展进程中,应结合人口转移的经济规律进行城市规模预测,继续强化市场机制建设,充分信任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机制,减少制度性障碍,积极调整公共资源的供给缺口,认真落实社会法治,做好公平市场竞争机制的维护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