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社会实践的高度论述了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从而科学地揭示了人的自觉活动与事物发展客观规律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活动着的主体实际上受到诸多客观必然性的制约,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自觉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能动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针对性、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类学理论探讨社会、文化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时,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理论.结构论重视整体性的宏观研究,认为个人行动都是社会结构或文化规范制约的产物.能动性观点认为个人及其行动起决定性的作用.布迪厄的实践论力求在结构与人的能动性之间搭建桥梁.  相似文献   

3.
利普塞特是20世纪著名的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其政治发展理论聚焦于民主的社会基础,认为稳定民主的社会生态建立在多元的社会基础之上: 经济发展是政治发展的物质基础,民主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而政治价值、认同、合法性基础等社会心理因素,则构成了稳定民主机制有效运作的政治文化基础.通过对民主社会的政治人场域的讨论,利普塞特进一步阐释并建构了政治社会和公民社会一体平衡的结构,揭示了政治发展和稳定民主机制有效运作的理想的社会结构基础.利普塞特有关稳定民主制的基础条件的思想,对当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尊重教育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和人本主义哲学为基础,以尊重为教育原则和方法建构和谐教育氛围,尊重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尊重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先进教育理念。尊重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将尊重教育理念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一种反思,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 ,是政治关系沿着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逐步走向社会化的政治 ,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结构与政治制度创新的过程。社会“政治关系的五大转化” ,是邓小平走向社会政治理论的基本内容 ,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的重大发展 ,是指导中国社会政治健康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始终是现代国家构建的核心主题.伴随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民族之间矛盾与冲突的变化,致使中国各民族政治认同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我国现代公民文化的培育和国家政治认同交织在一起,呈现出继承与创新、变革与重构的复杂态势.公民文化作为一种现代性、包容性的主导政治文化,成为加强和完善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文化基础和新型资源.发展公民社会、培育公民意识、建构公民身份、维护公民权利,形成现代公民文化体系,是建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政治认同是政治系统得以持续稳定运行的前提,国家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最高形式。政治认同的建构与形成是认同主体、认同对象及相关因素的“三位一体”互动过程。政治认同主体的社会存性是其基本特质,作为集多种特性于一身的“社会复合体”,政治认同主体具有一定的利益与意义追求,同时兼具理性和非理性特质。政治认同对象是由内(政治价值理念)、中(政治制度规范、政治组织机构)、外(政治行为)三层次构成的“四位一体”结构。政治认同主体从心理(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评价、政治态度)和实践(政治参与)两个维度,体现着其对政治体系的认同状态。  相似文献   

8.
理性与非理性是个体精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人的认识与实践活动的重要因素,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马克思恩格斯在诸多经典文本中提出了大量关于理性与非理性的论断,在实践理性观的基础上阐明了理性与非理性的本质规定与基本形式,揭示了理性与非理性辩证统一的作用机制.新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性观为指导,全面把握、深刻体会并充分运用理性与非理性的内在本质原理和有机转化机理,切实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使命.  相似文献   

9.
理性与非理性是个体精神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人的认识与实践活动的重要因素,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马克思恩格斯在诸多经典文本中提出了大量关于理性与非理性的论断,在实践理性观的基础上阐明了理性与非理性的本质规定与基本形式,揭示了理性与非理性辩证统一的作用机制.新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性观为指导,全面把握、深刻体会并充分运用理性与非理性的内在本质原理和有机转化机理,切实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使命.  相似文献   

10.
饮食文化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国家政治权力为中心的古代社会,人们的饮食活动、饮食行为受政治形态的作用或影响,往往脱离饮食本身的物质享受意义而向其它非饮食的社会功能转化.这主要表现在把饮食行为与国家治乱相联系;从饮食烹饪理论中寻求施政治国的统治经验;把社会饮食活动纳入"礼"的政治伦理秩序;通过赐饮赐食或献食贿食把饮食作为笼络人心的政治手段或作为官场钻营的政治工具以及社会成员在饮食消费、饮食资源占有方面的巨大悬殊导致尖锐的社会矛盾等等.由于社会饮食行为始终自觉或不自觉地受社会政治干预或改造,从而使传统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政治意识形态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等技术加持社交使得原本的政治认同建构出现新的发展趋势,聚合与割裂成为社交媒体时代政治认同建构与解构两种分化特征.个体生活与宏观政治的聚合、群体身份与政治认同跨时空归属的聚合以及政治互动的跨层级聚合,促进了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的形成与发展,为政治认同的建构创造了群众基础、技术支撑和实践方式.社交媒体也通过屏蔽、引导、规训和伪造的技术路径,造成社交媒体上政治认同心理的分化割裂.多元化认同阻碍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差异认同诱发政治危机,认同越级化侵蚀理性认同根基.应通过加强主流媒体认同引导、圈层认同吸纳、算法认同构建来规制政治认同风险.  相似文献   

12.
生存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狭义的意识形态,它伴随着社会生存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社会生存环境是指人的经济、政治、文化三大活动系列构成的结构整休,它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建构原则和教育方式;市场经济诱发思想政治观念的变化,思想政治观念作为政治体制的思想灵魂,又为市场经济提供思想政治观念的供给;思想政治教育为文化建设提供指导,文化建设又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思想政治教育在与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中建构自身,既面向现实又面向未来,对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起积极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政治生态学理论提倡用系统的、生态的、差异的、联系的观点看待社会政治现象,把政治现象及其社会环境视做一个具有互动关系的有机整体,希冀通过理论建构和理论推动实现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精神文化的生态化。在政治生态学的视野中,现代民主政治必须把其自身的内在制约的规定性转化为一种政治生态诉求,才能克服其不足与局限,合乎生态要求的民主政治应是受约束的、有限度的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4.
异化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批判资本主义的主要思想武器,又是他们思考社会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和建构"新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西方马克思主义"将其社会政治学说建立在异化理论基础上,表明了它的非马克思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幽灵》是德里达文本解构策略的社会政治表达。与幽灵周旋,与马克思的幽灵周旋,在周旋中阐释自己的政治观。把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作为解读的对象,具有必然性,关注政治,关注滑向边缘的他者,是德里达旨趣所在。德里达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建构在理性中心主义上的本体政治的批判,建构一种后现代的政治观——差异政治。差异政治是后现代思...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社会特别是西方自由主义民主社会,文化群体是否及如何在政治中得到承认,已成为当今民主政治议程中最为突出和不断争论的问题.查尔斯·泰勒在区分个人身份认同和群体身份认同的基础上,提出文化平等和公共交往的策略,试图通过一种寓于对话和交往之中的“承认政治”,调和高扬普遍主义的自由主义与倡导特殊主义的差异政治之间的紧张关系,为自由社会的制度设计寻找一条自我救赎的理论路径.泰勒的承认政治预示了后权利时代公民认同和文化正义对于政治团结的重要,开启了全球化背景下有关社会正义的规范性思考.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期,经济领域的变革推动着社会价值趋向多元,价值多元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个体价值的过度膨胀,由此而出现的价值冲突在政治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发生着消解作用,影响着政治和社会结构的稳定与均衡,在国家、政党与社会层面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认同匮乏问题。在社会生活领域,认同匮乏的具体表现就是公共精神短缺。由于公共精神短缺而导致的社会分裂会从根本上破坏国家和执政党生存、发展的土壤。执政党价值整合语境下的价值,其内在构成是以认同为核心,包括国家认同、政党认同和社会认同三重维度,分别指向共同理想、行动力量和公共精神。执政党价值整合的路径在于通过建构国家价值体系、建设良好的公民生活空间、强化公民教育来强化国家认同,通过强化意识形态认同、形象认同、情感认同和行动认同来强化政党认同,通过建构公共价值规则、协同个体价值目标、强化社区认同来强化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心理环境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就社会心理环境对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尤其是对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心理环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的作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后发国家,中国现代政治主体表现出鲜明的建构性。维新派、国民党都先后尝试运用党派政治学说培育政治人才,将政治教育作为撬动政治革新的杠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看到仅靠上层政治变革难以改变国家命运,而将关注焦点转向社会基础的改造。马克思主义是倡导社会改造和政治革命的知识体系,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学术教育活动与党的组织建设融于一体,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知识更新与革命斗争实践相结合,从而为推动中国社会政治的进步锻造革命先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不是象牙塔里的知识体系,而是政党组织团结的思想基础,是政党组织发展的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20.
“主体位置”是身份/认同政治的一个核心问题。以“主体位置”取代“主体”,是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哲学的一项重要议题。福柯的主体位置理论提供了两点启示:一是揭示建构主体位置的话语权力机制;二是确立反本质主义的身份政治观。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等流派践行了这两条路线。其中,“去除认同”已经成为新的发展趋向。身份/认同政治应当注意吸收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不仅要关注人们在话语系统、意义系统中的位置,也要关注其在经济系统、国家政治系统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