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主导国际经贸规则制定是当今世界国际经济竞争的制高点,是安倍政府对外经贸战略的最高目标。为此,一方面,安倍政府实施了以TPP/CPTPP为龙头,以日欧EPA、日美贸易协定与RCEP、中日韩FTA等双边、多边自由贸易协定等为抓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使日本"成为在区域层面以及双边层面创造规则的国家";另一方面,安倍政府高度重视峰会外交的"规则设定与建章立制"功能,在G20大阪峰会期间充分利用主场外交的优势,通过巧妙设立峰会议题,创立制定数字经济国际规则的"大阪轨道"、以"协调人"的角色力推WTO改革,使日本主导国际经贸规则制定的战略取得了重要进展。日本争夺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主导权的经验对中国具有启发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二战结束以后,日本由于政治及军事外交的开展受到国际社会和国际法的限制,公共外交成为其摆脱美军占领体制、发展与邻国关系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重要途径。通过人员与文化交流、加强对外宣传、推行外向型的文化教育、经济与文化援助以及动漫外交等手段,日本公共外交为达成其外交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受其自身独特政治文化及国内右倾化思潮的影响,并受日美基轴及相关政策的制约,日本战后以来的公共外交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明仁天皇以《日本国宪法》赋予的"日本国的象征"这一特殊地位,长期倡导和平,维护日本宪法和平主义原则,珍重有着两千多年友好交往史的中日之间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真诚期望中日两国人民相互友好,从而在中日外交中起到了独特作用。明仁作为科学家从事鱼类学等方面的研究,其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和执着,树立了作为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日本国家象征的天皇形象。明仁天皇积极同国内外科学家进行交往,显示了日本皇室作为世界上历史最古老的皇室在保持其文化传统的同时,又具备了与时俱进、追求现代科学、发挥独特"皇室外交"作用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4.
自2010年日本政府放宽对华签证以来,中国赴日游客数量基本呈现大幅攀升趋势,2015年后一直位居外国访日游客首位。大量观光客的访日一方面对提振持续低迷的日本经济大有裨益,另一方面也极大改善了日本在中国游客心目中的国家形象,起到了积极的公共外交成效。本文以公共外交为考察视角,首先对日本对华"观光外交"性质及模式进行界定,提炼出三类公共外交模型,并结合该外交行为的实施过程与方式,考察了其对近年来中国赴日游客数量上升趋势的影响。其次,本文探究了"中国赴日游客数量"与"中国民众对日好感度"二者间的关联度,及其对日本国内经济发展与"地方创生"战略的积极推动作用。最后,本文基于日本"观光外交"的相关经验,从前期准备、实施模式以及效果互动三个方面对中国公共外交提出政策建议,以期对未来中国开展新型大国外交、提升国家形象有所助力。  相似文献   

5.
全球经济格局转换之下的中国,正在承担越来越多的国际责任。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境外合作区与对外援助作为中国走出去的重要资源和平台,正在成为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举措。由于缺乏战略视野,中国境外合作区与对外援助普遍存在资源浪费、效率不足、国际舆论不理想等问题,对中国海外利益的维护作用非常有限。与此同时,国际形势日益复杂,驱动中国在国际责任与发展需求之间进行更加宏观的统筹协调。中国"走出去"战略中的境外合作区建设与对外援助,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全球发展与国际责任之间的关系。遗憾的是,目前中国境外合作区与对外援助尚未从战略高度进行协同考虑,不但各自的推进遇到瓶颈,也大大弱化了作为重要外交举措的作用。基于境外合作区与对外援助目前的困境,结合二者自身的战略溢出特性、借鉴协同论的相关论点,本文建议未来二者在资源、行动和机制等角度加强战略协调,一方面为中国走出去大战略的落实开创新的思路、汲取新的经验,另一方面尽可能最大化地维护国家海外利益。  相似文献   

6.
孙丽 《日本学刊》2020,(4):59-84
主导国际经贸规则制定是当今世界国际经济竞争的制高点,是安倍政府对外经贸战略的最高目标。为此,一方面,安倍政府实施了以TPP/CPTPP为龙头,以日欧EPA、日美贸易协定与RCEP、中日韩FTA等双边、多边自由贸易协定等为抓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使日本“成为在区域层面以及双边层面创造规则的国家”;另一方面,安倍政府高度重视峰会外交的“规则设定与建章立制”功能,在G20大阪峰会期间充分利用主场外交的优势,通过巧妙设立峰会议题,创立制定数字经济国际规则的“大阪轨道”、以“协调人”的角色力推WTO改革,使日本主导国际经贸规则制定的战略取得了重要进展。日本争夺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主导权的经验对中国具有启发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国际战略思想内涵丰富,外交实践富于创新,科学看待当今时代、推动实现和平与发展,精准定位中国角色、让中国与世界互为机遇,全面发展对外关系、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构成其核心内容。习近平外交新思想、新论断、新理念系统继承、创建性发展中国历代领导人有关国际战略与中国外交的重要理论和方针政策,并在中国对日外交实践中得以充分展现:高度重视发展对日关系,从世界和平稳定与中国外交战略全局定位中日关系;坚持"两分论",团结争取广大日本民众;坚持发展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原则问题绝不让步。时代背景、世界潮流特别是中国自身根本利益,决定了朝着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方向引领推动中日关系发展的总体导向,而中日关系的特殊复杂性又决定了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选择与方案设计需要"量身打造"。  相似文献   

8.
韩国开展中等强国外交是基于自身独特的地缘位置、综合实力的考虑。为了推进统一外交、增强地区影响和提升国际地位,韩国积极通过国际倡议外交、国际贡献外交、国际会议外交、文化外交等多种方式推进其中等强国外交。近年来,韩国历届政府都不遗余力地推动韩国的中等强国外交,比较典型的案例有卢武铉时期的"东北亚均衡者"构想、李明博时期的"新亚洲倡议"和朴槿惠时期的"东北亚和平合作构想"。不过韩国中等强国外交的效果并不理想,美韩联盟限制了韩国开展独立外交的能力,而大国环抱的地缘特点也使得韩国外交面临着大国权力政治的巨大束缚,总统任期有限更是导致其中等强国外交缺乏延续性。对于韩国的中等强国外交而言,必须立足于东亚的现实情况,发挥韩国中等国家的经济优势,做好搭台者、协调者,同时要减少政府更迭对中等强国外交的影响,增强战略延续性。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东北亚地区形势发生新变化,这对日本的区域外交与安全战略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特朗普政府改变了地区政治与安全博弈规则,对亚太地区战略做出重大调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并取得显著进展。但进入2017年,特别是在5月中旬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后,日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发生了变化:寻求有限经济合作;在政治和安全上提高的警惕性;展开相应的看似矛盾的外交行动。日本一方面选择在经济领域与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另一方面推动"俯瞰地球仪外交",调整安全战略,强化经济外交,推动"印太战略"以对冲"一带一路"倡议。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对外关系领域处于持续而重大的转型之中.从中国与邻国及周边地区、第三世界、西方世界、多边组织及机制之间的关系,到中国国防现代化、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应对,再到中国中央政府的对外援助和国内各地方的国际化进程,直至全球化观念在中国的植根进程以及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转型等十个不同的方面,可以透视出;中国外交已经由政治意识形态统治一切、隔绝于国际市场之外逐步转变为熟悉国际市场动作、受国内经济重心之引导.在大国外交的背景下,中国的外交转型是一种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线性思维到多维度观念、由传统的斗争哲学到新时期的"以两手对两手"、"和而不同"等复杂战略的转换过程,是中国从国际体制外的自我封闭者甚至对抗者到进入国际体制内和大国关系结构中的重大利益攸关方的提升过程.  相似文献   

11.
从日本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中寻求借鉴是有意义的,但这种比较与借鉴应该有正确的参照系,不能超越经济的发展阶段.否则,就会开错"药方",误导大众.从发展阶段、国际环境、国内形势、宏观经济状况等方面进行比较可以看出, 目前的中国经济与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经济更加接近,彼时日本治理通货膨胀、克服石油危机并推动经济转型的经验更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目前全球气候能源格局变迁过程中面临着日益紧迫的碳约束,一国应对或突破碳约束的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在国际秩序转型中的地位。清洁能源作为下一代能源体系的主导因素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以及推动低碳转型提供了一个综合性解决方案。在此背景下,清洁能源外交的开展已经成为一国优化外部发展环境、保障低碳竞争力以及推进全球气候能源治理新秩序构建的重要着力点。随着国内清洁能源产业的快速崛起,中国清洁能源外交经历了从"外生性能力援建"到"内生性制度化"外交的四阶段演进路径。特别是中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成为世界首位的清洁能源大国之后,其外交呈现出多层多轨、"南南"模式创新和伙伴关系网络化等新态势。其背后的重要推动力量来自国内绿色发展的大力保障、国际体系的权力流变以及中国整体外交战略的能动性转向。该外交新态势有助于中国在国际低碳转型中处于优势地位,同时提升自身在全球气候和能源新秩序构建中的话语引领力和制度性权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公共外交处于起步阶段,在消除"中国威胁论"的负面影响等方面尚有较大的施展空间,在提升国家形象方面仍有较大潜力可挖。中国对日公共外交的实施,有助于推动民间交往,促进双边关系的解冻,可视为消除"中国威胁论"的有效方式。中日关系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双边关系。当前中日关系面临严重局面,日本民众对中国看法处于恶化状态,这是中国对日公共外交最为棘手的挑战。应开展更有效的对日公共外交:秉持两个大局的思想,奉行全局性战略;秉持战略耐心;加强人员往来,注重精英战略;秉持客观立场,做好解释和宣传;充分发挥华侨华人的作用;大力开展第二轨道交流,积极开辟战略对话渠道等。  相似文献   

14.
朱蓉蓉 《学习与探索》2012,(12):156-160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民间组织的价值和作用日益凸显,它不仅在国内服务于政府的社会治理,在对外关系上也是政府的得力助手。作为中国总体外交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组织外交虽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辉煌发展,然其发展水平与外交强国的目标诉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兴起,民间组织在国际事务和跨国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引人注目,可以说已经到了不能被忽视的地步,不管是官办民间组织、半官办民间组织,还是民办民间组织,都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吉田路线”是日本经济外交的原点,之后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四个阶段。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日本通过日美同盟加入了国际经济体系,双边同盟和多边国际体系为日本的对外经济关系奠定了决定性框架,同时对华、对东南亚国家关系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日本依靠日美关系实施自制性措施来应对四次经济危机,并通过ODA为国际做贡献,借助峰会、GATT、APEC等国际机制和区域合作机制获得国际合法性。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第一个十年间,随着冷战结束带来国际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日本开始积极介入国际安全领域,并在与美国谈判中采取强硬姿态来消弭贸易摩擦,还通过支持发展中国家和保护全球环境等探索突破传统型经济外交。同时,日本依靠国际机制和规范的权威性缓和了对外关系发展中的错误和冲突,并期待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2010年以来,面对日趋衰退的本国经济和强势崛起的新兴经济体,日本从对华牵制的角度出发加强对日美同盟的依赖,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针对经济安全的应对措施。日本经济外交的演变既具有连贯性,又呈现出人意料的振幅和变化。  相似文献   

16.
艾薇 《日本研究》2023,(3):50-58
“日本屋(JAPAN HOUSE)”是2017年起由日本外务省主导的重要公共外交项目。2017年,位于巴西圣保罗的“日本屋”展示中心正式对公众开放,2018年,英国伦敦展示中心和美国洛杉矶展示中心相继开馆。“日本屋”项目兼具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政治价值,作为日本战略外宣的重要载体,在宣传日本魅力、传播日本政策、吸引外国游客入境、推动日本地方创生、培养知日派人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日本屋”项目的实施时间较短,国内对其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从媒体报道、访客口碑、到馆人数和运营情况来看,“日本屋”项目以其独特的日式美学获得了外国民众的好感,成绩较为突出,对我国公共外交事业的发展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利用国际舞台和大众传媒在国际社会表达争议领土主权的观点和立场,是主权国家维护主权安全的重要手段。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主要采用始终坚持国家站位,精准把握争议岛礁传播内容;构建政府、外交、媒体、民间"四位一体"的对外传播格局;紧紧抓住对方软肋,将法理争夺作为舆论交锋焦点;坚持主动发声,增强争议岛礁对外传播的主动性;善用外力,借口说话,提升争议岛礁国际传播能力;统筹好对内和对外两个大局,注重在谋划全局中把握对外传播等措施,围绕争议岛礁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国际传播工作。未来还须在加强机构整合和经费保障,增强对外信息投放和议程设置能力,构建全方位的岛礁主权战略传播体系,加强对第三方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传播,统筹好法理依据、国家形象、民众意志和维权行动的传播,注重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等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8.
《求是学刊》2021,(1):102-113
尽管货币国际化是一个市场选择的过程,但政府政策在这一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通过与其他经济体央行建立货币互换安排,来解决国际市场美元流动性不足问题,极大维护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欧盟认为当前的欧元地位与其经济地位并不相符,从促进欧洲金融部门深化、扩大欧元在国际金融部门以及关键战略性部门的使用等角度推出了一系列提升欧元国际地位的举措。新兴经济体也在本币贸易结算和发展本币债券市场方面努力推动本币的国际使用。这些维护和促进货币国际地位以及推动本币国际使用的经验,都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启示:积极推动人民币货币互换网络的发展;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大宗商品定价与结算;进一步增强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等等。  相似文献   

19.
在亚太地区与新兴大国崛起的经济权力时代,奥巴马政府以经济治国方略观将经济与市场力量置于美国对外政策的核心地位,调整了美国对外政策的优先事项,推动贸易、投资与商业外交,以援助、制裁、伙伴关系等经济工具应对中国崛起、乌克兰危机等对外政策挑战,加强外交能力建设。这些举措不仅对中国产生了战略性的影响,而且对我国发挥政治影响与维护安全利益形成制约的作用。为此,我国应以公私伙伴关系深入推进对外战略转型,推进贸易、投资外交,以经济资源与手段、经济伙伴关系应对安全挑战,加强自身外交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20.
苏杭 《日本学刊》2015,(2):93-108
全球价值链的发展推动着产品由"一国制造"向"世界制造"转变,将分散的区域生产网络连接成全球生产网络。在此背景下,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在规模和领域上都实现了突破,在企业层面,伴随日本企业海外分支机构采购—销售模式的变化,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网络化发展的新态势。目前中国正处于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发展的时期,应借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利用对外直接投资延续产业优势,推动海外分支机构的本土化,积极嵌入全球生产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