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二十世纪初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初,欧美的社会主义思潮曾经对中国的资产阶级政治运动,主要是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发生过明显的影响。在欧美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辛亥革命准备时期的中国存在着一种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潮。它是当时社会的主要思潮——革命民主主义思潮之外值得重视的三种社会思潮之一,另外两种社会思潮是国粹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这里,使人感到扑朔迷离的一系列问题是:在一个还没有发生无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国度里,社会主义思潮为什么会发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的结果是什么?在中国最早介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后,马克思主义者曾经和无政府主义进行了一场尖锐的斗争。本文试就这场斗争的历史过程作一粗浅探索,以总结历史经验,弄清无政府主义的反动实质,为进一步开展对无政府主义思潮的批判和斗争提供历史借鉴。无政府主义是小资产阶级和流氓无产者的反动社会思潮,最初产生于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二十世纪初期,无政府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潮”,经一些留学生及反清流亡者的介绍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前,中国的无政府主义者在反对清朝封建专制,反对封建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等方面起过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由于国际无政府主义思潮、国内政治危机以及中国长期形成的小农意识的影响,形成了以刘师培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消灭国家、人类平等、人类均力说、运动农工等,这些思想对以刘师培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分子的政治行为都起了重大的作用,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无政府主义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一种影响很大的社会思潮,甚至可以说在五四运动前它比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还要大。解放以来,我国理论界对中国无政府主义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是出版了一批关于中国无政府主义的历史资料;二是一些近现代史研究的专著有专章或专节论及到中国无政府主义;三是近几年来在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有的还颇有见地。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与很多社会思潮有过思想交锋,其中与无政府主义的交锋影响深远.以《新青年》为中心,通过梳理《新青年》文本上关于无政府主义思潮的介绍,阐述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交锋的核心内容与经过,可以揭示这一交锋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代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想的自由传播提供了机会,无政府主义思潮就是其中重要的思潮之一。中国无政府主义基本主张主要是:第一,反对强权和专制统治,对私有制度极端仇视,幻想保持小农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第二,强调“互助”是人的天性,合群是人的本能,主张人与人的自由联合。第三,中国的无政府主义的最大贡献也许在于提出了不断进行社会革命的主张。无政府主义的主张归根结底是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它注定是一棵不结果实的花。  相似文献   

7.
无政府主义:无根的社会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政府主义是在共产主义运动中发生恶劣影响的非科学的共产主义思潮。它把国家作为社会不公正、不合理的基础予以摒弃 ,把权威当作社会的祸害和人的自由的破坏者予以拒斥 ,把密谋性的恐怖活动视为革命的基本手段予以倡扬。它甚至对无产阶级国家和权威也进行责难。无政府主义的这些特征充分显现出其思想的非历史性、抽象性和无根性。在与无政府主义的斗争中 ,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揭示了无政府主义不切实际的虚幻实质 ,并科学地阐述了国家和权威的本质以及无产阶级国家和权威的必要性 ,指出了人民群众在共产主义革命中的伟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兴起,中国出现了无政府主义思潮。无政府主义在中国得以迅速传播,取决于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推翻清王朝,抨击封建文化是无政府主义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共同要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后,无政府主义的反动性日益暴露。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前夕,从维新舆论到革命舆论的转向过程中,政治动员更趋多元,语境亦复杂多变,中国政治舆论价值取向多元,其中既有改良、革命思潮的影响,又有革命语境下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就无政府主义思潮而言,又可分为留法、留日学者的无政府主义主张,还有从中国传统老庄哲学而来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域外革命语境下的无政府主义刊物《天义》、《新世纪》探讨了国家与社会关系上的互助论、进化论学理,其论辩和文本呈现背后亦有革命派内部的同盟会、光复会等的利益分歧,拥护孙中山及倒孙派在政治舆论价值取向上的冲突。在国家与社会的学理框架抉择中,域外报刊呈现语义多歧的媒介镜像。  相似文献   

10.
一五四运动以前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傳播辛亥革命以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了反对封建主义,曾经在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的同时,开始把无政府主义这一小资产阶级思想介紹进来。同盟会中的一小部分盟员就是带着无政府主义思想倾向,参与革命活动的。当时除了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和由吳玉章同志主办的“四川”杂志上有一部分稿件宣传无政府主义思想外,还有专门宣传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报刊和小冊子。一九三○年张继编譯了无政府主义小冊子;一九○七年李石曾在巴黎创办“新世纪”周刊;一九○八年张继、刘光汉在东京发刊“衡报”、“天义报“,鼓吹无政府主义,不久由于张继、刘光汉相继回国,两报均停刊。辛亥革命以前,只有“新世纪”周刊坚持出版到一九一○年五月间。  相似文献   

11.
藏传佛教和道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传佛教和道教二者的历史渊源很深。中印文献都有道教于公元三四世纪传入印度的记载或神话。佛教传入汉地后 ,和道教相互交融。来华印度僧人们回国后 ,传授融会了道教各种内容的密术。这种密术为印度纯密所摄取。公元 8世纪印度密教传入吐蕃 ,道教内容随之而入 ,并逐渐融入藏传佛教。笃本、洽本与羌族的原始宗教密不可分 ,与道教之间先天地存在着大量相似之处 ,因此吐蕃上下对融有道教内容的印度密教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藏传佛教的政教合一制度与活佛转世制度 ,只在道教中发现最相似的先例和神学解释。  相似文献   

12.
摩利支原本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印度婆罗门教神明,后来被佛教吸收,被称为摩利支天或摩利支菩萨。在佛教中,摩利支天又由男神变为女神,又由曼妙天女变为三头六臂的恐怖之神。这一演变过程,体现于佛教密宗的几个主要发展阶段。摩利支天随佛教来到中国,不仅受到佛教徒的崇拜,而且还被道教吸收,演变为道教神明斗姆。  相似文献   

13.
英国讽刺大师乔纳森.斯威夫特创作的《格列佛游记》是一部公认的政治讽刺小说代表作。然而,这部小说自20世纪初被译介到中国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误认为是儿童文学经典之作。以翻译操纵学派代表人物安德列.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为基础,对《格列佛游记》在中国的译介情况进行梳理,可发现促成译作变形背后的社会意识形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汪精卫民族失败主义的产生、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由于其阶级的、个人的主观原因以及客观上日军的进逼和日本政府的诱降,使汪精卫民族失败主义发生蜕变,成为投降主义,最终背叛了国家和民族。汪精卫民族失败主义具有产生早、时间长、危害性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种放是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儒道转换的关钮,同时也是北宋古文运动中骈散转换的关钮。  相似文献   

16.
中西诗歌翻译的改写与诗体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演论》的译者严复提出"信达雅"历经百余年,文学翻译评论家成仿吾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两种方法,以庞德为代表的中国古诗词英译实践,以卞之琳为代表的英诗汉译,都在不同层面上追求忠实于原文。优秀的创造性翻译(改写)的汉诗英译,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巧妙地传达了原诗的神采,并影响了美国诗歌创作;以似致信的英诗汉译法,忠实地再现原诗格律形式与意义,发挥汉字在诗歌表达上所具有的意象和音律上的优势。中西译诗的成功案例均展现了原诗精髓:以诗译诗,气韵神采,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7.
全社会上上下下理性完全失控,国王父女昏聩、专横,伊阿宋贪恋权势享受、英雄变成小人,美狄亚由忠于爱情的女子变成残杀亲子的恶魔,民众普遍地冷漠。  相似文献   

18.
清中叶以前,清政府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东三省森林处于极盛时期。道光至光绪年间,这一地区的森林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方面,清政府解禁东北,大量移民涌入,在开垦过程中滥砍滥伐;另一方面,日、俄势力进入东北,砍伐林木用于修建铁路等,大肆掠夺森林资源。光绪三十一年(1905)后,在实业救亡思潮下,东三省大力发展实业,林业作为实业的重要部分得到重视。政府通过将林业纳入行政管辖,组建林业公司统一经营以及与俄国改订购木条约等方式,加强了对林业的管理,严禁以往任意砍伐的行为。这一时期,林业保护观念得到增强,政府进一步意识到先进的林业技术对发展林业的重要性。为此,各地开始兴办农林学堂和林业试验场,林业成为一种专门之学,近代林业教育出现萌芽。  相似文献   

19.
梁祝故事的文化内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时代精神是真正哲学的,因为是最解放、最自由的。”(宗伯华语)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正是在这一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后经不断加工,成为我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改编成影片和乐曲后又成为享誉世界之杰作。其巨大成就源于它的丰厚民族文化内蕴。1600多年来,其主体部分的精神向度、文化历史指向都是一以贯之的、鲜明的.  相似文献   

20.
唐代,基督教的一支聂斯脱利派在中国境内展开传教活动,文献称之为景教。唐时,景教在中国境内并非孤立地开展传教活动,中国境内的景教人士与驻巴格达的景教本部教会组织有一定的联系与交往。景教自入华始即与本部教会组织有了联系,最初至长安的景教士阿罗本即为本部教会组织派遣而来。之后,本部教会组织继续派遣传教士至华,支援中国境内景教徒的活动,使景教得以在华继续传播。会昌灭法后,中国内地景教处于消沉状态,但景教在西域边疆地区仍有所流传。晚唐时期,在西域高昌地区,景教的活动与本部教会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高昌景教教团是景教本部教会组织领导下的一个教会分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