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4,(10):102-108
沦陷区文学中大量历史题材作品的存在彰显出中华民族拥有深厚的历史记忆。沦陷区历史题材作品不仅反映出沦陷区作家的情感倾向,也或隐或显地表明他们对待民族历史与现实的态度,为沦陷区人们提供了民族想象空间,更因言说语境的特殊而呈现出寓言式的丰富含义。通过历史记忆书写,沦陷区文学不仅延续且不断地深化、强化了沦陷区人们的民族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2.
鲁涛 《云梦学刊》2011,(1):115-115
谭旭东著《童年再现与儿童文学重构——电子媒介时代的童年与儿童文学》一书,由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该书是第一部审视电子文化场景中童年和儿童文学的互动关系及电子文化场域里儿童文学艺术嬗变的学术著作,著者探讨了童年的历史建构及电子媒介对童年的解构,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儿童文学出现了两个创作趋向:一是时间穿梭题材,特别是关于过去的时间;二是历史奇幻题材。时间穿梭和历史奇幻都与“过去”密切相关,作家意图通过想象或超自然方法在文学中再现“过去”,继而构建儿童主人公的主体性。这两种题材成为战后英国儿童文学创作的两个重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童年从被发现之初,就开始了它被禁忌、被限制的过程.图画书特殊的图文组合和表现能力使它成为了展示与禁忌有关的童年-成年权力关系以及思考这一关系的一个十分独特的场域.对20世纪不同年代具有代表性的西方图画书作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成人统治与儿童成长之间的权力博弈过程以及童年禁忌与图画书、儿童文学中的童年美学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生活的影响下 ,儿童文学的历史演变过程表现为 :口述传统 - -以对儿童有警戒作用为内容- -开始注重儿童身心发展 - -真正为了儿童的创作 - -走向繁荣 ,出现了以童话、冒险、科幻、现实为题材的众多里程碑式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历史题材文学是否要有历史根据?对于这个问题,吴晗与茅盾的看法不同。吴晗更强调历史剧的历史品格,茅盾则更强调历史剧的艺术品格。在历史题材创作的作品中,上述两类作品在文学史上都存在,而在改革开放30年来,由于思想解放,由于整体政治环境改善,由于商业运动介入创作,这种分野更为清晰地显露出来,而且出现了所谓戏说的新品种,因此对于当代现实生活中的历史题材创作进行类型的划分,并进一步分别揭示它们不同的艺术追求和审美精神,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我们就可以把目前的历史题材作品大体分成三大类:再现类、表现类和戏说类。再现类的历史题材的作品,强调史书所写历史的忠实性和客观性,不随意杜撰历史,其特色构成了现实主义的审美精神。表现类的作品通过由一变多或由多变一的想象,虚构成符号性的形象体系,把现代的观念表现出来、诠释出来。这些历史题材的作品借历史之外衣,所指涉的是皇权、统治、财富、欲望、享乐、权术、阴谋、算计等等,并不是历史本身,所表现的是浪漫主义的审美精神。戏说历史题材,戏说,搞笑,表现后现代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7.
一题材的自然属性对一般虚构性作品具有同样对应式的潜在影响,因为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现实世界模式化的表现,它是一个特定生活题材抽象而又具象的存在形态。历史文学也不例外。不同的是,它对历史原型有某种特定的指谓性,有一种异质同构的对应关系,不能象虚构性作品那样将原生对象完全撇置一边不管。历史文学的题材对象是一个优势和局  相似文献   

8.
童年意绪是源于苏童的童年体验,又被苏童投射于小说创作,在小说中逐步稳定和发散开来的精神介质。苏童有意无意地将童年体验带入了小说创作,在作品中虚构了两个"故乡",小说文本充溢着与其童年体验同质的意绪之流。按照童年意绪投射对象的不同,苏童小说童年意绪分为"香椿树街"、"枫杨树村"和其他三个系列的文本表现。  相似文献   

9.
文革背景的童年叙事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不断涌现,对童年生命的苦难的揭示成为其一大主旨。这类童年叙事着意表现儿童在历史中沦为非人的境遇,在普遍人性畛域和政治历史语境之间寻找苦难成因。这种立足于个人童年记忆的生命言说,从边缘性的一个新维度深化了对文革历史苦难的挖掘和诠释。  相似文献   

10.
儿童文学是至真、至善、至美的文学,很多成人热爱阅读与欣赏儿童文学作品,他们震撼于儿童视角所发现的简单而深刻的真;感动于儿童天性的善良与美好,回味那由童贞、童趣所引起的似曾相识的童年经历,从而怀念自己的童年经历。正是儿童文学的这些审美乐趣吸引着成人,在指导儿童阅读的需要之外还对儿童文学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与电视媒体的普及,儿童生活空间、游戏空间越来越小,与自然接触的时间和机会也越来越少,正常的童年被异化和压缩,这种生活状态违背孩子的自然生长规律,是非"童年生态"的生活。新时期儿童文学作家遵循"儿童本位"的创作理念,从儿童的成长规律出发,通过健康的游戏和回归自然的书写,塑造了一个个活泼、自由的儿童形象,呈现出属于童年本身的生活状态,体现了新时期儿童文学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2.
"隐"和"显"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种审美形态。在外在形式上,"隐"是单纯质朴的,而"显"是鲜明华丽的;在内在意蕴上,"隐"是蕴含丰富深厚的,而"显"是意义单纯明确的。阮籍和陶渊明的作品表现出"隐"的特征,刘勰和钟嵘则在理论上对"隐"的内涵有所揭示,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审美理想并不是"隐",而是显性的"风骨"、"风力"。刘勰所说"隐秀"的主要意义相当于"隐显"。很多学者把"隐秀"理解成同一审美对象或同一作品的内在意蕴和外在表现,这是一种误解。"隐"和"秀"指的是同一层面的两个对象或两种形态,而不是是同一个对象的内外两个层面。也就是说,"隐"和"秀",指的是两个审美对象或两种作品的不同形态或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社会,秉持自觉意识的儿童文学的发生和发展是近现代世界文学大系统的一件大事,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之一。英国19 世纪出现的儿童文学的“黄金时代”标志着真正儿童本位意义的儿童文学的确立。这个“黄金时代”的出现是不同儿童观所引导的儿童图书创作实践在历史语境中碰撞、演进的结果。在英国,具有群体自觉意识的儿童文学肇始于清教主义。约翰·班扬的诗歌及寓言体小说和威廉·布莱克的相关诗作是比较接近现代儿童文学的读物,受到儿童的青睐。詹姆斯·简威的作品成为以“圣经和十字架”为象征的清教主义儿童文学的代表作。18世纪40年代约翰·纽伯瑞大规模出版发行儿童图书的事业超越了以“布道说教”为中心的清教主义儿童图书阶段,成为文化意义上的英国儿童文学的开端。在19世纪工业革命的浪潮中,维多利亚时代异军突起的儿童文学共同体成为真正儿童本位的、契合儿童审美接受意识与发展心理的童年文学表达。这些具有经典艺术品质的作品构建起现代儿童文学的丰硕实体,影响深远,同时成为儿童文学史和批评史关注、研究的重要对象。20世纪以来,相关领域的学者对维多利亚时代儿童文学“黄金时代”及其作品进行了持续而深入的学术研究,从文学艺术的学理层面揭示了英国儿童文学名篇佳作的经典性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由此开创了当代世界儿童文学独立自洽的学科研究道路。  相似文献   

14.
当前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众多,其中不乏优秀之作,但也有一些作品存在价值观问题:在历史观方面,放逐历史的真实性,夸大历史的偶然性;在审美观上,认为美即形式,将美感降为快感;在人性观上,将人性理解为"情"或"欲"。历史题材影视创作只有努力克服这些问题,才可能创作出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优秀之作。  相似文献   

15.
"家国叙事"是中国电影的民族叙事传统,承袭中国文化中"家国一体化"的理念,在不同时代中呈现出迥异的风貌。中国电影诞生初期,形成民族寓言下的"家国同构"理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家国叙事"发展为政治图景下"国显家隐"的范式。在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浪潮中,家国题材电影形成历史反思与诗意的人性化"家显国隐"书写模式。在新世纪互联网语境以及资本市场的影响下,家国题材电影生发出新形式,并不断更新其美学风格与具象叙事手段,激发出当代电影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6.
从叙事学角度分析鲁迅和汪曾祺的童年视角小说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兴起于60年代的西方叙事学主要有两方面的理论可作为分析小说叙述形式的工具。一是视点理论,即作者以什么方式看小说的故事世界和以什么方式说故事。二是叙事时间理论,即作者以什么样的时间方式去组织故事。本文打算从视角、人称和时态三个方面来比较鲁迅和汪曾祺童年视角运用的不同。当然叙事学理论可以用来分析任何作家的任何作品,但我在这篇论文中却只是局限于鲁迅和汪曾祺运用童年视角的作品,这些作品由于童年视角的介入,虽然运用同样的理论来分析,也使作品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一、视角:复合视角和单纯视角鲁迅运用童年视角的作品一般…  相似文献   

17.
走向21世纪的香港儿童文学蒋风香港文学的历史考察从香港儿童文学的历史看,有本土色彩的儿童文学还是本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事。过去虽也出版过一些本地的儿童读物,但大多是内地儿童读物的翻版或改写;历年来也不断有儿童报刊在香港创刊,但很少有高质量的儿童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8.
李有亮 《天府新论》2016,(5):139-144
女性文学的实践历程,就是女性对自我性别加以辨析和确认的过程,也是一个寻求和建构女性自身主体性的过程。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大致经历了独立意识、平等意识、性别意识、历史意识、话语意识五个阶段,并因不同历史时期或显或隐的复杂语境对于作家创作的制约和影响,女性写作活动中的主体身份呈现出多重复杂性。主要体现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叙述主体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诸多叙事因素的设计变化上。同时,因写作身份的调整而促生的修辞策略的变化,也通过作品中或认同、或对抗、或犹疑等不同的叙事态度及话语方式充分呈显出来。  相似文献   

19.
寻找童年的小摇车──周作人与儿童文学罗兴萍作为一个人本主义知识分子的周作人,从1909年留学日本时翻译王尔德的《安乐王子》始,到1958年的冬天以73岁高龄编成《绍兴儿歌集》,几乎对儿童文学倾注了一生的热情,即使在他生命最为黯淡的老虎桥岁月,他还一气...  相似文献   

20.
相人信仰在两汉时期风靡于朝野,并对本时期历史散文产生了一定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相人信仰的流行造成了汉代历史散文的一种特殊的写人方式,即通过相术判语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又使其中一般的人物形貌描写体现出或隐或显的相术寓意,也就是说,汉代历史散文往往借助对人物外貌的祥正、凶邪或奇异之处的刻画来暗示人物的品性或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